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这样一次决定无数青春生命发展轨迹的考核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作为占总分8%左右(江苏高考作文占14.6%)的作文更是备受社会的关注。这从各种渠道公布的高考作文所引起的社会和教育界的褒贬不一的争论即可窥见一斑。09年高考作文与历届的高考作文相比,可谓喜忧参半:一批充满个性的作文在高考的考场上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诸多历届高考作文的问题仍然大量出现。这一切都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其加以反思和总结有利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发展。
一、2009年高考作文的新趋势。
参加2009年高考的考生绝大多数出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这一代人被俗称为“90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高考参加者也将是“90后”占据主导地位。“90后”考生的思维更趋个性化、多元化。许多人曾担忧“90后”的学生身上缺少文化气息,太过叛逆。可是“90后”创作的高考作文也不乏反思历史、反思社会、反思人生的佳作。2009年的高考作文与往年相比还出现了诸多新趋势:
(一)网络文化现象的大量涌现。
网络时代对“90后”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最显著的表现就是2009年高考作文中网络词汇的大量涌现。“囧”“火星文”“雷人”“躲猫猫“等一系列最近才在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词汇已经迅速地被考生运用到高考作文中。而诸如“范跑跑”“杨不管”“芙蓉姐姐”“山寨春晚”“网络恶搞”等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人物事件也成为考生作文中大量被引用的素材。更有机智的考生采用网络文学的形式写成高考作文。江苏省高考中就有一位考生以网络论坛跟帖的形式写成了一篇立意与构思都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佳作。由此可见网絡文化对“90后”考生的冲击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股潮流。
(二)以电视媒介为主导的娱乐文化的影响日趋明显。
电视媒介已经发展到数字时代,现在的电视媒介再不是传统的央视一统天下的时代。有线电视的普及,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一台电视机有了几十甚至上百个频道可供选择。快餐文化大量涌现,娱乐文化甚嚣尘上。这一切对“90后”的影响不可估量。借助电视媒介传播到千家万户的人物和事件也成为考生大量涉及的题材。因而春晚一炮走红的“小沈阳”“刘谦”,百家讲坛捧红的学术超男超女“易中天”“于丹”,娱乐文化的象征符号“周杰伦”“超女”以及在大江南北流行的韩剧都被考生写进了高考作文当中。许多考生还在高考作文中发表了对这些娱乐文化现象的颇有见地的看法。上海卷高考优秀佳作《独一无二》就对“小沈阳”现象发表了独到的评价。可见电视媒介对“90后”考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三)个性化、自主意识体现的更加强烈。
当代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文化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浸染的“90后”考生个性更加明显,自我意识表现的更加强烈。不管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否提倡,“90后”考生对生活方式有着自我的看法。于是“非主流”文化成为这一代人的文化符号。他们将“吊带衫”“乞丐装”“卷卷头”写进高考作文中来“宣誓”自我的个性。为了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敢于大胆的尝试各种新的作文形式。往年高考中的“书信体”“故事新编”被更近似“火星文”的“甲骨文”“古体长诗”取代;甚至有些考生将自己化为“猪”“猫”“狗”以它们的口吻写成高考作文。虽然这其中不免有让人啼笑皆非的搞笑成分。但是这些大胆的尝试也透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甲壳虫的现代主义的意味。试想再幼稚的大脑也会明白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平时生活中有这样的压抑的生活又怎会想到以这样的形式去写高考作文呢。湖北高考争议作文《站在我家的门口》或许正是许多同龄人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一种真实的内心写照吧。这种新式何尝不是自我个性的一种表现呢。
(四)名著阅读的影响日渐显现。
随着新教材改革方案的实施,文学名著选读进入了许多省市高中生的课堂。学生对中外名著的阅读不再是停留在过去的“课外阅读”“自我感悟”的层面。教学课堂上许多深层次的探讨不仅提高了中学生对名著的审美鉴赏水平,而且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升华了他们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从今年的高考作文来看,许多考生将笔触延伸到文学名著的世界中“汲取一瓢饮”,将阅读名著获得的丰富养分充分地发挥出来,在高考的考场上从容地挥洒出一篇篇情文并茂,具有深厚历史涵养的佳作。
二、2009年高考作文中凸显的问题。
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如审题偏差导致偏题,套题现象现象严重,文体不明,滥用排比,材料堆砌等等都是历年来高考作文中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经过专家学者教师的多方提醒,但是仍然在09年高考作文中大量的出现。今年的高考中有些问题还进一步凸显出来。
首先是开头使用与主题无关的题记和排比句式。许多考生或许受到一些范文的诱导,喜欢在文章的开头写一个题记或写一组语言华丽的排比句。使用题记或排比句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许多考生为了打造一个漂亮的“凤头”,就生硬的将一些摸不着头脑的题记和不知所云的排比句搬用到高考的作文中,让阅卷者读来一头雾水皱起眉头。这种作文方式与平时的写作习惯有着很大的关联。
其次是“庸俗辩证法”的大量使用。考生为了在时间紧迫的高考作文中寻求稳妥并获得一个相对满意的考分,就选择写作看起来相对“容易”的议论文。于是“一分为二”“辨证看待”等哲学理论被盲目地运用作文中来体现自己的“思辨”意识。比如谈到创新,便说过分创新也不好;比如谈到个性,便说一个人过分有个性也不好;谈到“品味时尚”,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议论文虽然需要辩证,但是这样千篇一律地都来“辩证”,就显得过于牵强。这种倾向与作文教学中过分强调写议论文,强调议论要有思辨意识分不开。
再次不加筛选,堆砌事例。有许多考生将高考作文简单化,为了节省时间,就将考前积累的大量事例不加筛选的运用上去,一篇高考作文被简化成两三个事例的罗列。不少作文甚至是“只见事例,不见论述”。例如有的考生罗列2008年出现的“地震”“奥运”“金融危机”大事件;有的考生简单地罗列“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的人生简介;还有考生将感动中国人物撮合成一篇“品味时尚”的作文。这些考生当中不乏语言优美,结构合理者,如果认真自己创作,不一定就写不出好作文,但是由于缺乏自信,盲目用例,结果落得三类下或四类卷的下场,实在可惜。
最后是滥用名著,文不对题。文学名著阅读在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有许多考生为了让自己的文章具有气势。不惜大量引用诗句或者名著。于是孔子的“仁”是时尚的,司马迁的《史记》是时尚的,唐诗宋词是时尚的,林黛玉也是时尚的……。这样的文章内容上看起来比较充实,也体现了考生很好的文学功底,可惜的是高考作文不是比较名著阅读的多少,更不是卖弄才学。如果不明白这一点,结果将适得其反。
当然,高考作文中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这其中既有高考作文写作限制较多、写作时间的因素,也有考生作文能力存在差异的因素,更有高中作文教学相对滞后的因素。我们对09年高考中凸显的问题加以反思,其目的是让我们从中探索出改进的方法。
三、2009年高考作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09年高考作文展现了“90后”中学生独具个性、多元化的内心世界;也体现了“90后”中学生当前的写作现状;更反映了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透过2009年的高考作文,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有益的启示:
(一)以课改为契机,推动作文教学的改革步伐。
2009年的高考作文成了“90”后学生思想的爆发地,这充分说明了“90”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或许其中有一些如四川高考出现的“甲骨文”作文一样的另类作文会引起争议。但“90”后学生张扬的个性和闪现的才华值得我们肯定和鼓励。像湖北高考出现的古体长诗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体现了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宗旨。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机制对中学生个性和才华的束缚。当前的作文教学实际,“首先在命题和题材上,就已经把作文个性和学生的表达欲望扼杀了大半。”中学阶段,教师大多从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开头结尾等方面对学生做全程指导式作文教学,这样做既严重压缩了学生自主创作的话语空间,让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冲动,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作文教学理念。要转变当前的中学写作教学现状,就必须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转换作文教学的旧有模式,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确立其主体性地位。
(二)利用網络和电视等媒介,拓宽写作课堂。
要拓宽写作的课堂,就必须让写作课堂不再只是传授技巧,分析语言,将对社会生活的介绍和探讨也成为写作课堂的一个部分。“90后”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能将“90后”中学生看作整天“三点一线”封闭与学习世界的传统形象。新时代的中学生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当代社会的了解较以前广泛了许多。只是这种了解大多处于感性阶段,缺乏深入的思考。中学的写作课可以借助日益普及的网络电视媒介,引导学生接触现实和虚拟世界,拓宽视野;可以将读报、电视、上网引入到写作课堂之中,引导他们健康、合理地了解这个世界;还可以针对诸如网络文学,青春文学,山寨文化等中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开展专门的研讨创作课,让他们通过写作来反思社会热点,生活百态,文化现象。
(三)少走一些“捷径”,多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高考作文中凸显的问题,不仅仅是考生自己的问题,许多问题更多地来自于中学的作文教学,特别是高三的作文教学。进入高三学习阶段以后,教师为了应付高考,更是进行大量枯燥的作文文体和技巧方面的训练。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考分,越俎代庖,给学生整理大量的人物事件素材,筛选许多的优秀文章或学生写过的好作文让学生在考试中化作、套作。其结果使“庸俗辨证法”成为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的痼疾;堆砌材料成了高考学子“最擅长”的作文方法;化作套作文章成了高考作文取分“捷径”。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摆脱师生急功近利的学习心理,顺应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四)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人曾经断言:“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从写作角度讲,感受文字才是写作的直接源泉。”中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有限,名著阅读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随着高考对名著阅读考核的重视,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作文教学可以借助这个契机,让学生立体的感受经典文学的语言魅力;我们还可以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写鉴赏性的文章,让他们在自我鉴赏的过程中深化思想,细化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也可以很好的避免在高考作文中盲目堆砌名著的毛病,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2009年的高考作文作为“90后”中学生群体成果展示,它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还将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蔓延。本文仅是对2009年高考作文所呈现的现象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相信,随着我们对高考作文的探讨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当前的中学作文的改革就更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中学作文改革的步伐也必然会更加的顺畅。
参考文献
[1]康青.春原,品味<品味时尚>,09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N].扬子晚报,2009-06-25.
[2]姜广平,于国祥,贺学根.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DB/OL].http://www.pep.com.cn/gzyw/jszx/jcpx/jcyd/200409/t20040928_120994.htm
[3]姜广平,于国祥,贺学根.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DB/OL].http://www.pep.com.cn/gzyw/jszx/jcpx/jcyd/200409/t20040928_120994.htm
[4]郑友霄.章国华.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课程
一、2009年高考作文的新趋势。
参加2009年高考的考生绝大多数出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这一代人被俗称为“90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高考参加者也将是“90后”占据主导地位。“90后”考生的思维更趋个性化、多元化。许多人曾担忧“90后”的学生身上缺少文化气息,太过叛逆。可是“90后”创作的高考作文也不乏反思历史、反思社会、反思人生的佳作。2009年的高考作文与往年相比还出现了诸多新趋势:
(一)网络文化现象的大量涌现。
网络时代对“90后”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最显著的表现就是2009年高考作文中网络词汇的大量涌现。“囧”“火星文”“雷人”“躲猫猫“等一系列最近才在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词汇已经迅速地被考生运用到高考作文中。而诸如“范跑跑”“杨不管”“芙蓉姐姐”“山寨春晚”“网络恶搞”等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人物事件也成为考生作文中大量被引用的素材。更有机智的考生采用网络文学的形式写成高考作文。江苏省高考中就有一位考生以网络论坛跟帖的形式写成了一篇立意与构思都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佳作。由此可见网絡文化对“90后”考生的冲击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股潮流。
(二)以电视媒介为主导的娱乐文化的影响日趋明显。
电视媒介已经发展到数字时代,现在的电视媒介再不是传统的央视一统天下的时代。有线电视的普及,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一台电视机有了几十甚至上百个频道可供选择。快餐文化大量涌现,娱乐文化甚嚣尘上。这一切对“90后”的影响不可估量。借助电视媒介传播到千家万户的人物和事件也成为考生大量涉及的题材。因而春晚一炮走红的“小沈阳”“刘谦”,百家讲坛捧红的学术超男超女“易中天”“于丹”,娱乐文化的象征符号“周杰伦”“超女”以及在大江南北流行的韩剧都被考生写进了高考作文当中。许多考生还在高考作文中发表了对这些娱乐文化现象的颇有见地的看法。上海卷高考优秀佳作《独一无二》就对“小沈阳”现象发表了独到的评价。可见电视媒介对“90后”考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三)个性化、自主意识体现的更加强烈。
当代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文化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浸染的“90后”考生个性更加明显,自我意识表现的更加强烈。不管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否提倡,“90后”考生对生活方式有着自我的看法。于是“非主流”文化成为这一代人的文化符号。他们将“吊带衫”“乞丐装”“卷卷头”写进高考作文中来“宣誓”自我的个性。为了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敢于大胆的尝试各种新的作文形式。往年高考中的“书信体”“故事新编”被更近似“火星文”的“甲骨文”“古体长诗”取代;甚至有些考生将自己化为“猪”“猫”“狗”以它们的口吻写成高考作文。虽然这其中不免有让人啼笑皆非的搞笑成分。但是这些大胆的尝试也透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甲壳虫的现代主义的意味。试想再幼稚的大脑也会明白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平时生活中有这样的压抑的生活又怎会想到以这样的形式去写高考作文呢。湖北高考争议作文《站在我家的门口》或许正是许多同龄人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一种真实的内心写照吧。这种新式何尝不是自我个性的一种表现呢。
(四)名著阅读的影响日渐显现。
随着新教材改革方案的实施,文学名著选读进入了许多省市高中生的课堂。学生对中外名著的阅读不再是停留在过去的“课外阅读”“自我感悟”的层面。教学课堂上许多深层次的探讨不仅提高了中学生对名著的审美鉴赏水平,而且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升华了他们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从今年的高考作文来看,许多考生将笔触延伸到文学名著的世界中“汲取一瓢饮”,将阅读名著获得的丰富养分充分地发挥出来,在高考的考场上从容地挥洒出一篇篇情文并茂,具有深厚历史涵养的佳作。
二、2009年高考作文中凸显的问题。
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如审题偏差导致偏题,套题现象现象严重,文体不明,滥用排比,材料堆砌等等都是历年来高考作文中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经过专家学者教师的多方提醒,但是仍然在09年高考作文中大量的出现。今年的高考中有些问题还进一步凸显出来。
首先是开头使用与主题无关的题记和排比句式。许多考生或许受到一些范文的诱导,喜欢在文章的开头写一个题记或写一组语言华丽的排比句。使用题记或排比句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许多考生为了打造一个漂亮的“凤头”,就生硬的将一些摸不着头脑的题记和不知所云的排比句搬用到高考的作文中,让阅卷者读来一头雾水皱起眉头。这种作文方式与平时的写作习惯有着很大的关联。
其次是“庸俗辩证法”的大量使用。考生为了在时间紧迫的高考作文中寻求稳妥并获得一个相对满意的考分,就选择写作看起来相对“容易”的议论文。于是“一分为二”“辨证看待”等哲学理论被盲目地运用作文中来体现自己的“思辨”意识。比如谈到创新,便说过分创新也不好;比如谈到个性,便说一个人过分有个性也不好;谈到“品味时尚”,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议论文虽然需要辩证,但是这样千篇一律地都来“辩证”,就显得过于牵强。这种倾向与作文教学中过分强调写议论文,强调议论要有思辨意识分不开。
再次不加筛选,堆砌事例。有许多考生将高考作文简单化,为了节省时间,就将考前积累的大量事例不加筛选的运用上去,一篇高考作文被简化成两三个事例的罗列。不少作文甚至是“只见事例,不见论述”。例如有的考生罗列2008年出现的“地震”“奥运”“金融危机”大事件;有的考生简单地罗列“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的人生简介;还有考生将感动中国人物撮合成一篇“品味时尚”的作文。这些考生当中不乏语言优美,结构合理者,如果认真自己创作,不一定就写不出好作文,但是由于缺乏自信,盲目用例,结果落得三类下或四类卷的下场,实在可惜。
最后是滥用名著,文不对题。文学名著阅读在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有许多考生为了让自己的文章具有气势。不惜大量引用诗句或者名著。于是孔子的“仁”是时尚的,司马迁的《史记》是时尚的,唐诗宋词是时尚的,林黛玉也是时尚的……。这样的文章内容上看起来比较充实,也体现了考生很好的文学功底,可惜的是高考作文不是比较名著阅读的多少,更不是卖弄才学。如果不明白这一点,结果将适得其反。
当然,高考作文中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这其中既有高考作文写作限制较多、写作时间的因素,也有考生作文能力存在差异的因素,更有高中作文教学相对滞后的因素。我们对09年高考中凸显的问题加以反思,其目的是让我们从中探索出改进的方法。
三、2009年高考作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09年高考作文展现了“90后”中学生独具个性、多元化的内心世界;也体现了“90后”中学生当前的写作现状;更反映了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透过2009年的高考作文,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有益的启示:
(一)以课改为契机,推动作文教学的改革步伐。
2009年的高考作文成了“90”后学生思想的爆发地,这充分说明了“90”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或许其中有一些如四川高考出现的“甲骨文”作文一样的另类作文会引起争议。但“90”后学生张扬的个性和闪现的才华值得我们肯定和鼓励。像湖北高考出现的古体长诗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体现了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宗旨。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机制对中学生个性和才华的束缚。当前的作文教学实际,“首先在命题和题材上,就已经把作文个性和学生的表达欲望扼杀了大半。”中学阶段,教师大多从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开头结尾等方面对学生做全程指导式作文教学,这样做既严重压缩了学生自主创作的话语空间,让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冲动,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作文教学理念。要转变当前的中学写作教学现状,就必须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转换作文教学的旧有模式,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确立其主体性地位。
(二)利用網络和电视等媒介,拓宽写作课堂。
要拓宽写作的课堂,就必须让写作课堂不再只是传授技巧,分析语言,将对社会生活的介绍和探讨也成为写作课堂的一个部分。“90后”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能将“90后”中学生看作整天“三点一线”封闭与学习世界的传统形象。新时代的中学生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当代社会的了解较以前广泛了许多。只是这种了解大多处于感性阶段,缺乏深入的思考。中学的写作课可以借助日益普及的网络电视媒介,引导学生接触现实和虚拟世界,拓宽视野;可以将读报、电视、上网引入到写作课堂之中,引导他们健康、合理地了解这个世界;还可以针对诸如网络文学,青春文学,山寨文化等中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开展专门的研讨创作课,让他们通过写作来反思社会热点,生活百态,文化现象。
(三)少走一些“捷径”,多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高考作文中凸显的问题,不仅仅是考生自己的问题,许多问题更多地来自于中学的作文教学,特别是高三的作文教学。进入高三学习阶段以后,教师为了应付高考,更是进行大量枯燥的作文文体和技巧方面的训练。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考分,越俎代庖,给学生整理大量的人物事件素材,筛选许多的优秀文章或学生写过的好作文让学生在考试中化作、套作。其结果使“庸俗辨证法”成为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的痼疾;堆砌材料成了高考学子“最擅长”的作文方法;化作套作文章成了高考作文取分“捷径”。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摆脱师生急功近利的学习心理,顺应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四)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人曾经断言:“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从写作角度讲,感受文字才是写作的直接源泉。”中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有限,名著阅读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随着高考对名著阅读考核的重视,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作文教学可以借助这个契机,让学生立体的感受经典文学的语言魅力;我们还可以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写鉴赏性的文章,让他们在自我鉴赏的过程中深化思想,细化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也可以很好的避免在高考作文中盲目堆砌名著的毛病,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2009年的高考作文作为“90后”中学生群体成果展示,它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还将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蔓延。本文仅是对2009年高考作文所呈现的现象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相信,随着我们对高考作文的探讨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当前的中学作文的改革就更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中学作文改革的步伐也必然会更加的顺畅。
参考文献
[1]康青.春原,品味<品味时尚>,09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N].扬子晚报,2009-06-25.
[2]姜广平,于国祥,贺学根.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DB/OL].http://www.pep.com.cn/gzyw/jszx/jcpx/jcyd/200409/t20040928_120994.htm
[3]姜广平,于国祥,贺学根.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DB/OL].http://www.pep.com.cn/gzyw/jszx/jcpx/jcyd/200409/t20040928_120994.htm
[4]郑友霄.章国华.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