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官们的著述与战略思考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日本的外交官著书立说成了一种时尚和风气。退休的写,在职的也写;高级官员写,一般官员也写。这反映出在当今世界大变革、大调整的转折时期,日本外交精英对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的不满和焦躁。
  在西方国家,一般是政治家制定大政方针,官僚(公务员)负责执行。但在日本,历来“官高政低”——往往是官僚主导政策的制定,政治家(首相、大臣或议员等)给予追认。为改变这一状况,日本进行了多年的相关改革,但由于政局混乱、政权更换频繁,当今日本外交政策的很大一部分仍由官僚操控。所以,透过这些外交官们的著述来梳理日本的主流战略思考,不失为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
  外交官们的主要“战略著作”
  二战后,在冷战的两极格局下,日本的外交严格受制于美国,无法独立作为。冷战结束后,一段时间内“日盛美衰”,日本的自主外交和战略思维有了一定的发挥余地。于是,对日本的国际地位和日美关系有所思的外交官们,陆续在自己的著述中提出了一些新思维,例如,栗山尚一(时任外务省次官)提出了“日美欧三极”构想,松浦晃一郎(时任外务省北美局局长)主张自主外交推进论,小仓和夫(时任外务省文化交流部部长)发表了带有泛亚情结的文化论等。不过,随着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和日美同盟“再定义”的展开,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到现在,日本的对外战略基本没有离开过同盟强化的轨道。
  但2008年前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的实力和影响相对下降,世界格局渐变,权力转移趋势显现。日本外交精英们认为国际大环境正经历百年不遇之变,国家的对外战略也应随势应变,遂纷纷著书献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位前副部级高官的著述:田中均所著《外交的力量》(2009年)、谷内正太郎所著《外交的战略和志向》(2009年)及其编著的《日本的外交与综合安全保障》(2011年)、薮中三十二所著《国家的命运》(2010年)。其次,还有几位中高级外交官的“理论作品”:神余隆博(驻德国大使)所著《多极化世界的日本外交战略》(2010年)、兼原信克所著(时任驻韩国公使,现任“内阁调查室”副主任)《战略外交原论》(2012年)。其实,在金融危机初显端倪之时,小原雅博(时任外务省亚大局参赞、现任驻悉尼总领事)所著《国家利益与外交—世界体系与日本的外交》(2007年)、大江博(时任外务省国际合作局参赞、现任驻巴基斯坦大使)所著《外交和国家利益》(2007年)、星山隆(驻马来西亚公使)《21世纪日本外交的课题》(2008年)等同类作品就已经问世了。
  以上诸书,总体上显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
  第一,鲜明的现实主义立场及国家利益论。由于战前历史的原因,日本外交曾慎言“国家利益”,冷战后才有所改变。
  第二,不再把日美同盟作为日本外交的必然前提,而是以金融危机后的国际及地区格局变动为立论出发点,以全局的、相对的、战略的、系统的眼光,来审视日本外交的成败得失及未来前景。
  第三,不少著书理论水平较高,且篇幅厚实者居多,内容涵盖了全球治理、日美、日中、朝核、东亚及亚太地区合作等多个领域。
  对日本外交战略的共性认识
  以上著书均为金融危机前后出版,不啻解读日本外交的鲜活材料。
  首先,对金融危机前后的国际局势变动提出了大致相同的宏观看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动和挑战,新兴国家崛起,世界开始多极化;美国霸权相对衰落,傍美难以解决所有问题,日本的实力和地位也在下降,需要以战略筹谋和主动外交来创造局面。
  其次,对日本的国家定位和前景都有相同的认知。即主张日本要有信心成为政治大国,不应自我定位为“中等国家”;认为在未来20年内,日本在全球仍然拥有名列前茅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仍然是世界大国。当然,还没有主张日本要成为“完全正常大国”——如拥有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等战略进攻武器、彻底否定和平宪法以拥有战争权等。
  再次,就日本对外大战略的实施开出了几乎相同的处方。一是主动参与塑造对日本有利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携手西方发达国家、鼎力协助力不从心的美国,来维持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被认为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日本外交的全局性课题,其最终目标,是把新兴国家吸收融合进来并使之按“体系规则”行动。
  二是要在巩固强化日美同盟的同时主动利用它。首先必须加强和深化同盟。其次,日本需要在同盟范围内尽量提升自己的自主性和对等性,主动利用和引导同盟来为日本国家利益服务。
  三是大幅改造安全防务政策。需要让日本介入国际安全事务并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军事外交手段来扩大影响力和提升地位。重新审视日本的安全防务政策,部分实现“国防正常化”,包括在修宪、“集体自卫权”行使等问题上尽早取得进展。
  四是大力强化和改善外交工作。在国力下降、时不我待的情况下,日本要拼外交——以外交软实力来弥补硬实力的衰退,围绕促安全、保经济、扩影响、升地位,以多边和地区外交为舞台,在全球治理、国际和平合作、地区一体化、危机管理等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履行大国职责。
  五是用好用足亚洲发展带来的经济机遇。日本希望在亚洲以日本的技术、标准、规则、原创等优势,分享地区经济发展的红利,提振日本经济。
  六是重点防范地区安全威胁。这主要是指朝鲜半岛和台海地区,尤其是防范中国崛起带来的不确定性。
  对华基本战略主张
  中国问题是当前日本外交中的超级热点。近年,与中国打过交道的老外交官们,如中江要介、小仓和夫、栗山尚一等纷纷以回忆录的形式回首往昔,温故思今。而宫本雄二刚从驻华大使职位上离任便写下了《今后如何与中国相处》(2011年)一书,道上尚史甫一卸任驻华公使(现任职于内阁官房)也出版了《外交官所见的中国人对日观》(2010年)一书。这些“专业书籍”,再加上前面的论著,可以说基本展示了日本外交人士的对华战略认识。
  外交官们在书中对两国关系大局总体上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和判断,指出了如下几点:(1)中国崛起的趋势不可避免,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具有优势,中日的综合国力对比正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日本应该承认并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2)日本今后最大的战略问题是中日关系,这是日本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已进入复杂的磨合和调整期。(3)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来说极为重要,日本经济在中短期内要想有所起色,就必须利用中国发展的机遇和红利。(4)总体上要设法保持中日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应加强沟通和磋商,确立相处规则,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控机制。(5)中日关系已经超出双边意义,应加强协调合作,为地区及国际和平与繁荣做出大国的贡献。
  然而,不少书中也流露出对中国挥之不去的误解和偏见,例如,质疑中国随着国力的增强会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并谋求霸权,并称中国在领土和海洋权益等问题上已经流露出这种倾向;认为中国的将来具有不确定性,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威胁”;疑虑中国抱有根深蒂固的“华夷秩序”观,总想雪耻并恢复昔日梦想;认为中日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一样,而且中国仍执着于近现代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权,相关差异妨碍了两国达成相互理解和战略互信;主张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日中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中间线划分法”是东海问题谈判的前提;声言历史问题不属于政治问题,中方不应该将此政治化、扩大化并作为“外交牌”来打。
  在以上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又列出了对华战略方针,总体上是接触加防范,具体又可分为“一稳、二用、三防、四统”。
  “稳”是指加强沟通交流,保持两国政治关系稳定,维护战略互惠大局,使矛盾和摩擦大致可控。因为中日间发生正面冲突、关系长期紧张或过于动荡,并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用”是用足中国经济发展给日本带来的机会,分享红利,提振日本经济。“防”是指做好防备——使中国难以成为“威胁”或万一成为威胁后又能加以应对的战略,内容包括威慑(日本的军力 日美同盟)、平衡(合纵连横之术、尤其是组建所谓的“民主国家联盟”和“友好战略伙伴网”等)、制度制约(地区多边机制和机构)等举措。在此之上,还有“统”策,即“接触”和“融合”政策:促进中国演变成“负责任的国家”,将中国吸纳和统合到西方主导的所谓民主主义国际体系中去,塑造出符合日本利益的中日关系。
其他文献
在东南亚的现代政治舞台上,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无疑是一位敢做敢为、敢怒敢言的国务活动家。但据我近距离观察,他同时也是一个贴近百姓、个性鲜活、情趣广泛的“常人”。    “开门宴客”  2001年9月,我出任驻马来西亚大使之后的第一场外事活动就是为马哈蒂尔赴上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送行。记得当时前往机场送行的有数十人,除少数几名政府高官外,多系其好友和家人。大家说说笑笑
3月底4月初,法国阿尔萨斯省首府斯特拉斯堡,如临大敌。  斯特拉斯堡号称“欧洲首都”,多个欧洲重要组织把“家”安在这个身处莱茵河谷、左右被大山阻隔的法国第六大城市。城市沿河而建,两岸目力所及,是一座座德国特色的木梁结构的“木筋屋”,让人怀疑这里是不是法国。事实上,斯特拉斯堡地处日耳曼语和拉丁语的交汇点,往外跨一步就是德国,往里迈一步就是法国,从19世纪下半叶到“二战”结束,短短不到100年里,这座
◇ 杨洁篪外长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对十年外交工作做出了“谋大局、求合作、促改革、树形象、做贡献”五项概括。在中东问题上,尤其一年多来在中东政局持续动荡情况下,中国的中东政策是如何体现“做贡献”这一点的?  ◆ 杨洁篪外长所说的“做贡献”,包括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两个方面,这也是我们对中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年多来,中东地区局势更加动荡。对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陷入动荡的国家,我们尊重这
“基辛格的亚太之宽”(本刊第三期)发表前后,发生了两件事,证明笔者概括之“海宽体”的效应。  1,1月13日,澳大利亚外长陆克文在美国亚洲协会发表有关太平洋未来的长篇演讲,主旨是共创“太平洋和平”,以应对中国崛起。他说,太平洋和平是有可能实现的,关键在于“共同安全”的建设。为此,他过去提出的“亚太共同体”与基辛格提出的“太平洋共同体”不谋而合,如今,东亚峰会扩容对推荐亚太共同安全是个“好的尝试”。
2013年12月2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时隔三年后再次访华。同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与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接连与其会面。卡梅伦以“英国要做中国在西方的最强支持者”和“史上最大规模访华贸易团”高调恢复了中断许久的中英最高层会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英关系长期“政冷经热”的格局。  中英关系的发展进程  英国是较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之一。早在1950年,英国就承认
马英九的胜选说明,与大陆对抗不符合台湾的根本利益。台湾虽然在安全上靠美国,但是,台湾不会因此而随着美国起舞。    对于 2012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马英九能否连任备受大家关注。1月14日晚,选举结果出炉,马英九获得连任,台海两岸都大松了一口气。原来十分胶着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情,最后却是马英九以80万票的较大比分胜出,其根本原因何在?选后两岸关系在政治层面是否会有所突破?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
一个全球化的特种部队,实施包括消灭和抓捕对以色列和西方国家构成威胁的恐怖组织和个人,摧毁其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的一则广告词写道:“我们向有志成为摩萨德特工的申请者承诺一份激动人心的事业”。    1月20日,哈马斯武装派别“卡桑旅”高级指挥官马哈茂德马巴胡赫在阿联酋迪拜的一家饭店里被害。迪拜警方借助“可信的科技手段”进行调查发现,他是被人用以色列秘密情报机关摩萨德惯用的方法暗杀的,因此不能
阿富汗作为观察员乃至准会员国参加上合组织峰会的事实着实让美国不舒服了一下,尤其在美国即将全面退出阿富汗的背景之下。自从2001年阿富汗战争至2011年美军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这十年美国的霸权至少开始显露出相对衰落的迹象。无独有偶,当年的苏联也在阿富汗打了十年,而这成了苏联轰然崩溃的关键推手。    阿富汗: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阿富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当我们回首往事,我们会发现历史总是会眷顾这
9月27日至28日,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五核国核定义和术语问题工作组首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五核国核定义和术语问题工作组是怎么回事?它将使中国在核领域发挥怎样的作用?为此,本刊专访了五核国核定义和术语问题工作组中方联络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刘大鸣研究员(以下简称“刘”)。  记者:五核国为什么要建立核定义和术语问题工作组?  刘: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武器国家,中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温家宝总理在多哈记者会和全国人大记者会上的“重量级”立场表述、杨洁篪外长在记者会上的阐述、外交部负责人的六点主张、外交部发言人的一次次答问、20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现汇援助、在中俄坚持立场的努力下,安理会3月21日达成一致,通过了支持安南特使斡旋努力的主席声明……中国对叙利亚问题的立场和主张一再引起人们关注。  与此同时,细心的人们还发现中国外交官的身影频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