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教学的传统是教师在课堂上唾沫直飞,学生的笔也在飞。学生一直处于机械的动手中,思维停滞。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我们应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实现新课程下的优化教学。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搭建平台 主动探究 优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历史教学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教师应当主动搭建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探究性学习是以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和能力,实现新课程下的优化教学。
一、历史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采取以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中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但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去主动探究,所以教师必须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让学生主动探究。
二、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面面俱到”的做法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只能是被动的、低效率的,而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更死板、缺乏生气了。笔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1.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在讲授必修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时,我让学生扮演大秦商人,然后问他:“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到中国来买丝绸,怎么来呀?”“让你在中国接受教育,该上什么学校?”通过让学生融进角色,体验历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中国古代经济史部分的教学,教师都可以借助虚拟的历史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提高探究能力。
对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分析及历史现象的评论等,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教材的定性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如何全面看待李鸿章,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是否具有进步性等话题,我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非常踊跃,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当然,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画龙点睛,做出点评和总结。
3.密切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生活,挖掘探究资源。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对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陌生,而大量的历史知识又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因此,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同时也有助于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挖掘探究性学习资源。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4.制定探究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依托历史教材,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探究课题。比如三本必修两本选修教材后独有学习和探究比如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只有努力转变以往那种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和记,课后完成作业,临考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功,指导学生撰写历史论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逐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5.改变考查和评价方式,优化探究学习环境。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探究性学习下,考试仍然是一种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上应该有所改革。
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单一标准,努力做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客观化、公正化。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成绩一般的特长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成绩差而又无特长的学生也要多鼓励、少批评,尽量从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体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负有重要使命,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历史学科更应该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永新著.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布鲁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巴班斯基著.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搭建平台 主动探究 优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历史教学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教师应当主动搭建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探究性学习是以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和能力,实现新课程下的优化教学。
一、历史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采取以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中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但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去主动探究,所以教师必须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让学生主动探究。
二、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面面俱到”的做法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只能是被动的、低效率的,而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更死板、缺乏生气了。笔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1.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在讲授必修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时,我让学生扮演大秦商人,然后问他:“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到中国来买丝绸,怎么来呀?”“让你在中国接受教育,该上什么学校?”通过让学生融进角色,体验历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中国古代经济史部分的教学,教师都可以借助虚拟的历史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提高探究能力。
对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分析及历史现象的评论等,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教材的定性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如何全面看待李鸿章,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是否具有进步性等话题,我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非常踊跃,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当然,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画龙点睛,做出点评和总结。
3.密切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生活,挖掘探究资源。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对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陌生,而大量的历史知识又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因此,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同时也有助于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挖掘探究性学习资源。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4.制定探究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依托历史教材,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探究课题。比如三本必修两本选修教材后独有学习和探究比如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只有努力转变以往那种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和记,课后完成作业,临考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功,指导学生撰写历史论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逐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5.改变考查和评价方式,优化探究学习环境。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探究性学习下,考试仍然是一种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上应该有所改革。
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单一标准,努力做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客观化、公正化。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成绩一般的特长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成绩差而又无特长的学生也要多鼓励、少批评,尽量从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体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负有重要使命,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历史学科更应该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永新著.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布鲁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巴班斯基著.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