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重积极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多元目标及其它方面的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并努力达到多元目标体系的最优化。显然,传统的口语、文字、黑板、粉笔、模型、实物等手段要实现开放型的多元目标已捉襟见肘。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潜能的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教学最优化提供了技术的支持,使教学最优化成为一种可能。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最优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斯基提出来的。它的大意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按教学规律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案,获得人力物力消耗最低、效益最高的结果。这个结果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全班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要综合地解决教育和个性一般发展的任务,包括发展创造才能。其关键在于处理好时间、精力耗费和教育效果的关系,也就是要低消耗高产出。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运用,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的特征,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课堂教育的组织者;学生由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原来辅助教师教学的教学媒体成为学生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认知工具;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变为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原本沉闷的充满师道尊严的课堂气氛变得民主、平等、和谐。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被唤起,学生学习时获取信息变得直接、快速,消耗的时间更少,获得的信息量更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优化了学习过程。因此,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明显。
最优化理论是以人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化的发展为核心。个性化的发展必须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中,要体现这种特点是很困难的,用传授和灌输的方法无法做到既考虑学生的共性又顾及学生的差异。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网络和虚拟教学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最优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最优化的支持
在课堂这个充满活力的情境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教师和书本,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的接受基本也取决于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因此,学生容易变成一个盛知识的容器,这个容器里所盛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教师这个信息源的广度的深度。这种教师个体单向对学生群体进行教学信息传输的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最优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优化。它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信息单向传输的模式,使课堂变成一个“教学信息交换的过程。”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首先表现为信息源的多样化和开放性。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环境都是信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更使信息显得多端性和多样化;其次,是各类信息形成多种模式的交换关系,使得多种方向和形式的教育信息传输融为一体,教与学两个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多元化、多端化的信息交换、交互、交错的过程中,学生焕发了自主精神,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对教学形式的最优化的支持
人类的教育形式经历了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少数(私塾)和班级授课制两种形式。班级授课制仍然是目前组织教学的主要方式。巴班斯基肯定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在分班上课的前提下,有全班的、分组的和个别的三种教学形式,教学实践证明个别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有利于教学的最优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场地、信息传递方式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实施个别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为教学形式的最优化提供了可能,其超时空的特点使个别化教学的操作变得切实可行。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为个别化的教学构建了一个技术平台。在网络和虚拟的世界里,教师与学生对于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常处于同步状态,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捕捉、筛选和处理各种信息,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网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及教师的点拨、释疑、实现个别化教学。
四、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最优化的支持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最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时机和范围,因而需要掌握它的“度”,需要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可能性,确定其适用条件和情境,以达到优化教学方法的目的。
教学的最优化离不开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信息源和信息传输方式,在信息化时代,对“反馈”这种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教学最优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大意义。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信息反馈”,学生在学习中的信息反馈,并对信息反馈进行及时的处理,有的放矢,使教与学的过程不断得到优化。譬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通过计算机的及时反馈来强化、重复、控制与调整教学信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信息反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得到调节和控制的依据;学生可以从教师对其信息处理的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双向反馈的过程不断反复地往前发展。信息技术为这种双向反馈的及时、高效提供了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功能模拟,在虚拟的环境里,人的智能会得到前瞻性的证实和发展。这种方法很有可能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实践上的支持。我们可以断言,信息技术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能使教育获得超现实的优化。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教学最优化以及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人的个性特别是创造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以上是笔者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最优化的几点思考,是在信息技术应用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对教学最优化理论成果的几点感受。几千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要“善其事”,达到最优化的目的,先利“信息技术”其器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最优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斯基提出来的。它的大意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按教学规律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案,获得人力物力消耗最低、效益最高的结果。这个结果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全班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要综合地解决教育和个性一般发展的任务,包括发展创造才能。其关键在于处理好时间、精力耗费和教育效果的关系,也就是要低消耗高产出。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运用,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的特征,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课堂教育的组织者;学生由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原来辅助教师教学的教学媒体成为学生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认知工具;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变为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原本沉闷的充满师道尊严的课堂气氛变得民主、平等、和谐。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被唤起,学生学习时获取信息变得直接、快速,消耗的时间更少,获得的信息量更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优化了学习过程。因此,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明显。
最优化理论是以人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化的发展为核心。个性化的发展必须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中,要体现这种特点是很困难的,用传授和灌输的方法无法做到既考虑学生的共性又顾及学生的差异。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网络和虚拟教学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最优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最优化的支持
在课堂这个充满活力的情境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教师和书本,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的接受基本也取决于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因此,学生容易变成一个盛知识的容器,这个容器里所盛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教师这个信息源的广度的深度。这种教师个体单向对学生群体进行教学信息传输的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最优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优化。它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信息单向传输的模式,使课堂变成一个“教学信息交换的过程。”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首先表现为信息源的多样化和开放性。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环境都是信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更使信息显得多端性和多样化;其次,是各类信息形成多种模式的交换关系,使得多种方向和形式的教育信息传输融为一体,教与学两个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多元化、多端化的信息交换、交互、交错的过程中,学生焕发了自主精神,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对教学形式的最优化的支持
人类的教育形式经历了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少数(私塾)和班级授课制两种形式。班级授课制仍然是目前组织教学的主要方式。巴班斯基肯定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在分班上课的前提下,有全班的、分组的和个别的三种教学形式,教学实践证明个别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有利于教学的最优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场地、信息传递方式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实施个别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为教学形式的最优化提供了可能,其超时空的特点使个别化教学的操作变得切实可行。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为个别化的教学构建了一个技术平台。在网络和虚拟的世界里,教师与学生对于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常处于同步状态,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捕捉、筛选和处理各种信息,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网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及教师的点拨、释疑、实现个别化教学。
四、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最优化的支持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最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时机和范围,因而需要掌握它的“度”,需要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可能性,确定其适用条件和情境,以达到优化教学方法的目的。
教学的最优化离不开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信息源和信息传输方式,在信息化时代,对“反馈”这种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教学最优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大意义。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信息反馈”,学生在学习中的信息反馈,并对信息反馈进行及时的处理,有的放矢,使教与学的过程不断得到优化。譬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通过计算机的及时反馈来强化、重复、控制与调整教学信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信息反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得到调节和控制的依据;学生可以从教师对其信息处理的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双向反馈的过程不断反复地往前发展。信息技术为这种双向反馈的及时、高效提供了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功能模拟,在虚拟的环境里,人的智能会得到前瞻性的证实和发展。这种方法很有可能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实践上的支持。我们可以断言,信息技术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能使教育获得超现实的优化。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教学最优化以及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人的个性特别是创造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以上是笔者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最优化的几点思考,是在信息技术应用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对教学最优化理论成果的几点感受。几千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要“善其事”,达到最优化的目的,先利“信息技术”其器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