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就是让学生幸福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k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心理健康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生态度和行为表现,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21世纪初,积极心理学开始影响大众的生活,“幸福”成为时代主旋律,揭开了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篇章。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起人塞里格曼认为,当代“心理学家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以此为契机,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由传统的“问题式”“病理式”转向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潜能的培养和激发。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温家宝总理近年来也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创造幸福中国,基础在幸福人生,关键靠教育。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时代命题,并揭开了新篇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理想就是让所有学生成为幸福的人。结果证明,越是尊重自然、重视社群,能给人民带来快乐的国家就越有竞争力。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友爱、协作、公正、执著、感恩等良好品质,以积极客观的态度认识、感受、体验幸福,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合格的、幸福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闫益佳
其他文献
按照“金砖之父”吉姆·奥尼尔的说法,“‘金砖国家’的基调就是这个时代的基调”。“金砖五国”拥有了世界领土的30%,代表了世界人口的43%,占据了全球GDP的18%。拟议中的“金
问:我觉得现在的“减负”只是减轻了学校和老师的负担,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放学后的安全,我们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各类托管班或学习班,这实际上是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减负”究竟应该怎么减?    答:说到“减负”,首先要分析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的关键有四点:一是学习内容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二是学习方式适合孩子年龄特点;三是学习过程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四是通过学习能够让孩子有成就感,这是
问: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很委屈地告诉我,有个男孩特别调皮,总喜欢推打他,特别是在老师看不见的时候,孩子都有些怕上幼儿园了。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办?
@刘玉娟:在由国务院参事室、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上,很多专家、学者质疑“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之说。起跑
调控与放活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恰当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对提高音乐教育质量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调控就是要求教师紧紧围绕主题开展教学
《光明日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的文章,其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调查:调查者在5所学校中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个结果令人回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
为人低调,做事高调,这是钟平局长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说起德育,他有条不紊地叙说着自己的见解。他说,每个人起初都是一颗小树苗,禀赋各有不同,在历经了阳光雨露滋润、暴风骤雨袭击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对学生离校仪式比较忽视,认为学生考试结束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很少意识到离校仪式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即使有时会在班主任的组织下举行“毕业宴”等活动,但也仅仅限于喝酒吃饭,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内容了。细节决定成败,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往往会在教育细节上充分彰显。学生离校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同样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从建校起就提出并全面践行“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章的标题就好比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也能拥有一双美丽动人的“眼睛”,那么就能吸引读者去打开心灵的窗口——文章的主体内容。古人云:“题好一半
在通常情况下,表达赞许、喜爱的感情,要用褒义词,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也可采用“化贬为褒”的方法,从而使表达显得机巧动人,谐趣横生,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有位著名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