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理论认为,美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为了提高作为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的审美素质。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两个重要和主要因素存在其中,而提高这两项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依靠美术课堂教学,这就对我们中小学的美术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有效地贯穿美育,下面就教学体验简单谈谈我的心得。
一、重视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都必须经过教育(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鉴赏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认为美术欣赏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作为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达到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例如,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通过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行色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氛围。打幻灯:第一幅波提切利的《春》,画面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诗情画意。芳香袅袅的风吹拂着结满金色果实的橙子林和树木间的羊齿叶,它们不断地颤动闪烁出光影;郁金香、银蕾花、水仙等鲜花,犹如织在地上的刺绣,遍地盛开。第二幅,柯罗的《阵》,透明、银灰色的画面,在学生的眼里呈现出迷茫的状态,似乎使他们听到阵风呼呼作响,感受到大自然丰富的生命,活跃的脉搏,在心灵上唤起健康与美的情绪。第三幅《梅杜萨之筏》强烈的明暗对比,强烈的运动感和悲剧气氛,令人触目惊心。画面以昂扬的激情赞颂了人与命运抗争的救生意志,揭示了波旁王朝的腐败和黑暗,唤起学生对封建统治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当《蒙娜丽莎》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们仿佛沉浸在恍惚之中,她那恬静的双眸以及脸上呈现出的谜一般的微笑,分明感觉到画中的某种生命复活起来:她那高贵、纤细、美丽无比的手,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以及衣下流动着的曲线美,充满了惊人的力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了令人神往的韵律。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线条、音响、光等信号,产生立体感觉,唤起丰富的表象,从而让学生在美的领域里,能鉴别出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社会美、什么是艺术美,开阔了视野,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素质。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是中学美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例如,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画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堪称中国的国粹。这本应该继承并应发扬光大的好的画种,却由于和现代生活缺乏联系,教师教法陈旧、刻板、程式化,学生对此缺少兴趣。为了让学生体会笔墨带来的趣味变化,感受笔墨的神奇,我把水墨教学和游戏结合起来,在宣纸上用毛笔拉一跟线去散步。在散步过程中假设遇到一些情景:比如经过一片草地来到一条小河旁边,走过小木桥,看到清澈的河水里有鱼在游动,有小鸭子在水云间嬉戏,远处飘来一片白云,走着下雨了,花草在雨中窃窃私语,秋风吹起,叶落了,树变秃了,天空落下晶莹的雪花……然后学生自编情景,产生了更为稀奇古怪的散步,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笔的性能,墨色的变化及笔触的表现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又例如《大提琴》一课中,针对抽象作品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各种各样的线,如软的毛线,硬的铁丝,光滑的电线,粗糙的麻线,直的线,弯曲的线等,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状给他们带来的直观感受,然后每个人设计一个主题,尝试着去表现,表现形式可以是立体的、平面的、具象的、抽象的等。学生亲自体验后,比较书中大师的作品,这时学生就会对大师的抽象作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体验中不仅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自己动手,也锻炼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注重美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美的素质
美育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学科息息相关,互有渗透。比如,在美术课堂中结合音乐,可以使艺术的熏陶达到完美的结合,例如,在欣赏法国印象派莫奈、雷阿诺等的作品时,配以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伴随着轻快的旋律节奏,引导学生感受大师通过点、线、色彩等造型语言创造的多彩世界。把诗文融入美术课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独钓寒江雪,千山鸟飞绝”结合马远的笔墨丹青,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营造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气氛,让学生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系美术课之想,再创造。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有选择性地多让学生了解、欣赏描绘壮美祖国山河,歌颂人性美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操及民族自豪感。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不断激发美的因素,例如把一些课设计成故事情景,让学生去扮演其中的角色,运用多媒体及师生夸张的表演,通过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新美术教育理念带给课堂的乐趣。
总之,正如罗恩菲德说过的:“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美育是我们通向美丽生活的一条捷径。
(焦作市山阳区教育局)
一、重视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都必须经过教育(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鉴赏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认为美术欣赏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作为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达到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例如,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通过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行色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氛围。打幻灯:第一幅波提切利的《春》,画面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诗情画意。芳香袅袅的风吹拂着结满金色果实的橙子林和树木间的羊齿叶,它们不断地颤动闪烁出光影;郁金香、银蕾花、水仙等鲜花,犹如织在地上的刺绣,遍地盛开。第二幅,柯罗的《阵》,透明、银灰色的画面,在学生的眼里呈现出迷茫的状态,似乎使他们听到阵风呼呼作响,感受到大自然丰富的生命,活跃的脉搏,在心灵上唤起健康与美的情绪。第三幅《梅杜萨之筏》强烈的明暗对比,强烈的运动感和悲剧气氛,令人触目惊心。画面以昂扬的激情赞颂了人与命运抗争的救生意志,揭示了波旁王朝的腐败和黑暗,唤起学生对封建统治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当《蒙娜丽莎》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们仿佛沉浸在恍惚之中,她那恬静的双眸以及脸上呈现出的谜一般的微笑,分明感觉到画中的某种生命复活起来:她那高贵、纤细、美丽无比的手,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以及衣下流动着的曲线美,充满了惊人的力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了令人神往的韵律。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线条、音响、光等信号,产生立体感觉,唤起丰富的表象,从而让学生在美的领域里,能鉴别出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社会美、什么是艺术美,开阔了视野,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素质。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是中学美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例如,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画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堪称中国的国粹。这本应该继承并应发扬光大的好的画种,却由于和现代生活缺乏联系,教师教法陈旧、刻板、程式化,学生对此缺少兴趣。为了让学生体会笔墨带来的趣味变化,感受笔墨的神奇,我把水墨教学和游戏结合起来,在宣纸上用毛笔拉一跟线去散步。在散步过程中假设遇到一些情景:比如经过一片草地来到一条小河旁边,走过小木桥,看到清澈的河水里有鱼在游动,有小鸭子在水云间嬉戏,远处飘来一片白云,走着下雨了,花草在雨中窃窃私语,秋风吹起,叶落了,树变秃了,天空落下晶莹的雪花……然后学生自编情景,产生了更为稀奇古怪的散步,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笔的性能,墨色的变化及笔触的表现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又例如《大提琴》一课中,针对抽象作品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各种各样的线,如软的毛线,硬的铁丝,光滑的电线,粗糙的麻线,直的线,弯曲的线等,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状给他们带来的直观感受,然后每个人设计一个主题,尝试着去表现,表现形式可以是立体的、平面的、具象的、抽象的等。学生亲自体验后,比较书中大师的作品,这时学生就会对大师的抽象作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体验中不仅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自己动手,也锻炼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注重美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美的素质
美育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学科息息相关,互有渗透。比如,在美术课堂中结合音乐,可以使艺术的熏陶达到完美的结合,例如,在欣赏法国印象派莫奈、雷阿诺等的作品时,配以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伴随着轻快的旋律节奏,引导学生感受大师通过点、线、色彩等造型语言创造的多彩世界。把诗文融入美术课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独钓寒江雪,千山鸟飞绝”结合马远的笔墨丹青,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营造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气氛,让学生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系美术课之想,再创造。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有选择性地多让学生了解、欣赏描绘壮美祖国山河,歌颂人性美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操及民族自豪感。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不断激发美的因素,例如把一些课设计成故事情景,让学生去扮演其中的角色,运用多媒体及师生夸张的表演,通过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新美术教育理念带给课堂的乐趣。
总之,正如罗恩菲德说过的:“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美育是我们通向美丽生活的一条捷径。
(焦作市山阳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