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肺癌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位的恶性肿瘤。近30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上升了465%,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被确诊为肺癌。由于早期肺癌没有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而当出现咳嗽、痰血等症状时,大多数肺癌已属晚期。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著名专家韩宝惠教授携团队完成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荣获201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这项研究有哪些成果和亮点,晚期非细胞肺癌患者能从中获得哪些益处?听听专家的说法。
精确诊断 个体化治疗:"精确打击"晚期肺癌
本刊记者 黄 薏
受访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韩宝惠
大众医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肺癌十分凶险,死亡率高。当前,我国肺癌的发病现状如何,早期肺癌和晚期肺癌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韩宝惠: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迅速上升趋势。在我国,肺癌是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尽管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但死亡率还是肺癌最高。预计肺癌的这种高发态势,仍将持续若干年。
过去,大多数肺癌患者都是"因症就诊",即出现了咳嗽、胸痛等症状,才想到去医院就诊。此时,肿瘤大多已侵犯了气管、大血管,甚至胸膜,2/3的患者是晚期,大多失去了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不超过5%。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健康体检的日益普及,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很多无症状的早期肺癌患者被及时发现,并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生存率明显提高,Ⅰ期肺癌患者甚至可以被治愈。不过在临床上,无法手术的晚期肺癌患者仍占较大比例,如何有效控制这些患者的病情,提高长期生存率,是近年来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大众医学:很多人认为,一旦被确诊为晚期肺癌,相当于被判了死刑,治与不治,差别不大,是这样吗?
韩宝惠:必须明确,晚期肺癌并不等于"无药可救"。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晚期肺癌临床治疗研究非常多,是所有肺癌治疗中方法最多、进展最显著、最具突破的。我们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以药物基因组指导下的个体化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精准"个体化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大众医学:药物基因组指导下的个体化化疗是什么?与常规化疗相比,其优势在哪儿?
韩宝惠:所谓药物基因组指导下的个体化化疗,就是通过药物基因组检测,筛选出对特定肿瘤患者最为敏感的化疗药物,再制订个体化的化疗方案。与常规化疗相比,个体化化疗方案更加"精准",疾病控制有效时间、一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都有所提高或延长。
大众医学:对于分子靶向治疗,听说过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其"真相" 的人却不多。分子靶向治疗的原理是什么,最适合哪些患者?
韩宝惠:研究发现,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驱动基因"(驱动肿瘤细胞生长的基因)主导的。如果能找到"驱动基因",并将其阻断,肿瘤细胞将不再生长。所谓分子靶向治疗,就基于这个原理,分子靶向药物就是针对"驱动基因"设计的特异性阻断剂。阻断了"驱动基因",相当于关掉了肿瘤的"发动机",肿瘤细胞就会慢慢死亡,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则不受影响。因此,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显而易见,这种专门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导弹",远比常规化疗"不分敌我、狂轰滥炸"要来得有效得多,副作用也要小得多。
不过,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并不是盲目的,也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用在"驱动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的患者身上,其疗效是"神奇"的,而用在"不对"的患者身上,则是完全无效。
如何找到"驱动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的患者?很简单,对肿瘤组织进行分子病理诊断即可。我科在国内较早开展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检测指导下的EGFR-TKI靶向治疗。临床观察发现,存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经EGFR-TKI治疗后,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疾病控制时间达到9~11个月,生存期达到28~30个月。
大众医学:免疫治疗如何对抗肿瘤,哪些患者适用呢?
韩宝惠:晚期肺癌的生物治疗也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柳叶刀》《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已有相关研究报道,提示免疫治疗可以延长耐药、疗效不佳的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
与常规化疗不同,免疫治疗主要针对肿瘤生长的"微环境",通过改造肿瘤生长的"土壤",激发、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人体的免疫系统相当于一道"防火墙"(check point)。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突变的癌变细胞。一旦"防火墙"的某处被肿瘤细胞攻破,肿瘤细胞会自发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抑制T细胞(免疫细胞)的功能,使人体失去抑制和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通俗地说,T细胞相当于人体内的"警察",履行着"抓坏人"(清除肿瘤细胞)的职责。但在特殊情况下,"警察"被肿瘤细胞"收买"了,不再"抓坏人",肿瘤细胞就开始"胡作非为"。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T细胞的功能,使其重新履行"警察"职责,杀灭肿瘤细胞。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晚期肺癌生物免疫治疗研究的单位,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免疫治疗组的疾病控制时间比常规化疗组显著提高。至于哪些肺癌患者适用免疫治疗,有哪些筛选指标可供临床参考,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专家提醒:肺小结节≠肺癌
体检的普及,使早期肺癌诊断率有所提高,同时也使"肺小结节"的检出率大幅增加。当被查出肺内有小结节以后,很多人都非常担心,甚至恐惧,唯恐自己患了肺癌。如何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肺小结,既不过分焦虑,也不漏诊肿瘤呢?
实际上,肺结节的性质与大小密切相关。通常,直径小于4毫米的小结节,恶性的比例非常低;直径介入4~10毫米的结节,既有良性也有恶性;直径大于3厘米的肺结节80%~90%是恶性。
对于肺小结节,要避免二种倾向:一要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一发现小结节不问良恶性就开刀;二要避免漏诊和误诊,切不能"视而不见"。正确的做法是,直径小于4毫米的孤立肺小结节,一般很少是恶性的,而且结节的威胁性小,只要每年复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即可;直径介入4~10毫米的肺小结节,需仔细鉴别,每半年随访一次低剂量螺旋CT,看是否有变化,高度疑似患者应进行小病灶高分辨、病灶薄层加三维重建CT扫描;直径大于10毫米的肺结节,基本可以通过CT、气管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专家提醒:肺癌早发现,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筛查
由于早期肺癌起病隐匿,往往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而常规X线胸片检查无法发现直径在10毫米以下的早期病灶,故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以筛查肺癌。与常规CT扫描相比,低剂量螺旋CT的放射剂量更低(仅为常规CT扫描剂量的1/ 6),更安全。
专家简介
韩宝惠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肺癌临床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委;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肺科分会委员、肺癌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学会副主任委员。
特需门诊: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精确诊断 个体化治疗:"精确打击"晚期肺癌
本刊记者 黄 薏
受访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韩宝惠
大众医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肺癌十分凶险,死亡率高。当前,我国肺癌的发病现状如何,早期肺癌和晚期肺癌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韩宝惠: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迅速上升趋势。在我国,肺癌是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尽管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但死亡率还是肺癌最高。预计肺癌的这种高发态势,仍将持续若干年。
过去,大多数肺癌患者都是"因症就诊",即出现了咳嗽、胸痛等症状,才想到去医院就诊。此时,肿瘤大多已侵犯了气管、大血管,甚至胸膜,2/3的患者是晚期,大多失去了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不超过5%。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健康体检的日益普及,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很多无症状的早期肺癌患者被及时发现,并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生存率明显提高,Ⅰ期肺癌患者甚至可以被治愈。不过在临床上,无法手术的晚期肺癌患者仍占较大比例,如何有效控制这些患者的病情,提高长期生存率,是近年来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大众医学:很多人认为,一旦被确诊为晚期肺癌,相当于被判了死刑,治与不治,差别不大,是这样吗?
韩宝惠:必须明确,晚期肺癌并不等于"无药可救"。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晚期肺癌临床治疗研究非常多,是所有肺癌治疗中方法最多、进展最显著、最具突破的。我们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以药物基因组指导下的个体化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精准"个体化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大众医学:药物基因组指导下的个体化化疗是什么?与常规化疗相比,其优势在哪儿?
韩宝惠:所谓药物基因组指导下的个体化化疗,就是通过药物基因组检测,筛选出对特定肿瘤患者最为敏感的化疗药物,再制订个体化的化疗方案。与常规化疗相比,个体化化疗方案更加"精准",疾病控制有效时间、一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都有所提高或延长。
大众医学:对于分子靶向治疗,听说过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其"真相" 的人却不多。分子靶向治疗的原理是什么,最适合哪些患者?
韩宝惠:研究发现,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驱动基因"(驱动肿瘤细胞生长的基因)主导的。如果能找到"驱动基因",并将其阻断,肿瘤细胞将不再生长。所谓分子靶向治疗,就基于这个原理,分子靶向药物就是针对"驱动基因"设计的特异性阻断剂。阻断了"驱动基因",相当于关掉了肿瘤的"发动机",肿瘤细胞就会慢慢死亡,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则不受影响。因此,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显而易见,这种专门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导弹",远比常规化疗"不分敌我、狂轰滥炸"要来得有效得多,副作用也要小得多。
不过,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并不是盲目的,也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用在"驱动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的患者身上,其疗效是"神奇"的,而用在"不对"的患者身上,则是完全无效。
如何找到"驱动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的患者?很简单,对肿瘤组织进行分子病理诊断即可。我科在国内较早开展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检测指导下的EGFR-TKI靶向治疗。临床观察发现,存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经EGFR-TKI治疗后,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疾病控制时间达到9~11个月,生存期达到28~30个月。
大众医学:免疫治疗如何对抗肿瘤,哪些患者适用呢?
韩宝惠:晚期肺癌的生物治疗也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柳叶刀》《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已有相关研究报道,提示免疫治疗可以延长耐药、疗效不佳的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
与常规化疗不同,免疫治疗主要针对肿瘤生长的"微环境",通过改造肿瘤生长的"土壤",激发、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人体的免疫系统相当于一道"防火墙"(check point)。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突变的癌变细胞。一旦"防火墙"的某处被肿瘤细胞攻破,肿瘤细胞会自发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抑制T细胞(免疫细胞)的功能,使人体失去抑制和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通俗地说,T细胞相当于人体内的"警察",履行着"抓坏人"(清除肿瘤细胞)的职责。但在特殊情况下,"警察"被肿瘤细胞"收买"了,不再"抓坏人",肿瘤细胞就开始"胡作非为"。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T细胞的功能,使其重新履行"警察"职责,杀灭肿瘤细胞。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晚期肺癌生物免疫治疗研究的单位,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免疫治疗组的疾病控制时间比常规化疗组显著提高。至于哪些肺癌患者适用免疫治疗,有哪些筛选指标可供临床参考,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专家提醒:肺小结节≠肺癌
体检的普及,使早期肺癌诊断率有所提高,同时也使"肺小结节"的检出率大幅增加。当被查出肺内有小结节以后,很多人都非常担心,甚至恐惧,唯恐自己患了肺癌。如何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肺小结,既不过分焦虑,也不漏诊肿瘤呢?
实际上,肺结节的性质与大小密切相关。通常,直径小于4毫米的小结节,恶性的比例非常低;直径介入4~10毫米的结节,既有良性也有恶性;直径大于3厘米的肺结节80%~90%是恶性。
对于肺小结节,要避免二种倾向:一要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一发现小结节不问良恶性就开刀;二要避免漏诊和误诊,切不能"视而不见"。正确的做法是,直径小于4毫米的孤立肺小结节,一般很少是恶性的,而且结节的威胁性小,只要每年复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即可;直径介入4~10毫米的肺小结节,需仔细鉴别,每半年随访一次低剂量螺旋CT,看是否有变化,高度疑似患者应进行小病灶高分辨、病灶薄层加三维重建CT扫描;直径大于10毫米的肺结节,基本可以通过CT、气管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专家提醒:肺癌早发现,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筛查
由于早期肺癌起病隐匿,往往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而常规X线胸片检查无法发现直径在10毫米以下的早期病灶,故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以筛查肺癌。与常规CT扫描相比,低剂量螺旋CT的放射剂量更低(仅为常规CT扫描剂量的1/ 6),更安全。
专家简介
韩宝惠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肺癌临床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委;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肺科分会委员、肺癌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学会副主任委员。
特需门诊:周二上午、周三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