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而自主学习则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为了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时尽量把题目改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去观察一下储蓄所的储蓄利率表。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储蓄的场景。让他们填写存单,计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讨论最合算、最经济的储蓄方法,同时还加入有关利息税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
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进一步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章节、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定理的涵义是什么,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可以问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可以问公式该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等。以上的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之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动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有亲自动手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就会从内心里感到数学知识其实也是很容易学的。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收获,他们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愉悦感觉,随着学生信心的增大,学习劲头就会更大。
四、生活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
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书面测试并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关键是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场合,即现实生活中去。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方便,才是数学课学习的真正目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课临近结束之际,我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说:“我们教室的窗户上有一块面积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有的说长是6dm,宽是4dm;有的说长是8dm,宽是3dm;有的说长是12dm,宽是2dm……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老师话锋一转:“玻璃不光面积要相等,而且要能装到教室的窗户上,即形状也要相等,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只要用尺测量出打破后的玻璃的长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长。
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的有关数据。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一只茶杯能放多少水(圆柱形)。这类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为了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时尽量把题目改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去观察一下储蓄所的储蓄利率表。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储蓄的场景。让他们填写存单,计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讨论最合算、最经济的储蓄方法,同时还加入有关利息税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
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进一步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章节、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定理的涵义是什么,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可以问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可以问公式该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等。以上的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之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动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有亲自动手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就会从内心里感到数学知识其实也是很容易学的。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收获,他们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愉悦感觉,随着学生信心的增大,学习劲头就会更大。
四、生活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
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书面测试并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关键是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场合,即现实生活中去。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方便,才是数学课学习的真正目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课临近结束之际,我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说:“我们教室的窗户上有一块面积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有的说长是6dm,宽是4dm;有的说长是8dm,宽是3dm;有的说长是12dm,宽是2dm……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老师话锋一转:“玻璃不光面积要相等,而且要能装到教室的窗户上,即形状也要相等,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只要用尺测量出打破后的玻璃的长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长。
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的有关数据。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一只茶杯能放多少水(圆柱形)。这类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