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演者倒挂着用双脚夹住花杆,双手捧芦笙,一边吹奏一边向下滑行,并时不时抬头、扭动身躯,远观犹如一条游动的巨蛇,极具震撼力。
“砍火星节”上,巫师点燃火把,并扛着火把绕众人转圈,口中念念有词,转完9圈后,巫师割断围绕众人的五色线,然后再一刀砍断火把。
无论天晴下雨,新娘前往男方家时都要撑一把红色的油纸伞,当地人相信,红色油纸伞犹如一张符咒,能够保佑新娘一路上逢凶化吉。
踩山节从正月初一一直延续到正月初五,除了洪关当地人,踩山节还会吸引毗邻的金沙县、仁怀市等地的人前来参加,人数多达5000余人。正月初一当日,在水淹凼的中央会立起一根高达15米的木杆,木杆的杆顶绑有横木,横木上扎着柏香叶子和青、蓝、红、白四色彩带,当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为“花杆”。在苗族的历史上,花杆的地位极其重要,花杆上的四色彩带分别代表着苗族的各个支系。相传,在上古时期,苗族的祖先蚩尤在战争中被打败,被迫率领九黎部落辗转南迁,进入西南的蛮荒之地后,其族人分散到了深山老林中。不过,只要蚩尤在山顶上树立起一根长长的花杆,并系上彩带,分散在四处的苗家后人就能寻着彩带赶到蚩尤的身边,共同抵御外族的入侵。到了今日,花杆早已失去召集战乱中的族人的作用,却已然成为苗族人凝聚的象征,成为一种神圣的祭祀符号,所以,踩山节又被称为“花杆会”。
在踩山节到来之前,洪关的乡民们会在族内推选2~4名有威望的人,充当“会首”,主持整个踩山活动。在踩山节开幕的当日,会首们一人吹芦笙、一人打伞、一人抱着大公鸡,开始绕着花杆转圈祭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则自觉列队跟随会首转圈,转完9圈之后,踩山节的活动就正式拉开了大幕:身穿传统民族服装的年轻人,兴致勃勃地参加拔河、扭扁担、打火药枪比赛;前来祭祀的人们,则带着猪头、大米、公鸡等物献祭在花杆旁的神龛前,祈求神灵消除百病,保佑家人平安顺利;打着油纸伞的青年男女,对唱着山歌,期待有情人能听懂自己的衷肠,最终结为伴侣,白头到老;此外,更有三五友人聚在一起,拿出白酒,猜拳行令,尽兴而乐……一时间,歌声、芦笙声、欢笑声、火枪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在踩山节上,最受人们关注的活动是爬花杆。爬花杆是一项集杂技、娱乐于一体的活动,苗族男青年身穿麻布长衫,腰扎白布帕子,背上背着芦笙,手脚并用地爬到花杆顶部。花杆下,男吹笙、女伴舞,围绕在花杆四周;花杆上,表演者手撑横木倒立,嘴吹芦笙,人随乐声晃动,表演着“金鸡独立”“车轮旋转”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到了下杆时,表演者则倒挂着用双脚夹住花杆,双手捧芦笙,一边吹奏一边向下滑行,并时不时抬头、扭动身躯,远观犹如一条游动的巨蛇,极具震撼力。
洪关的斗牛不同于西班牙式的人与牛相斗,而是两头水牯牛以牛角相抵来分出胜负,这种斗牛方式也被称为“东方式斗牛”。洪关斗牛活动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称:“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洪关的苗族人将蚩尤尊为先祖,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牛是一种图腾符号,斗牛绝不仅仅是为了取乐,而是怀念先祖蚩尤最直接、最熱烈的方式,同时,洪关的苗族人相信,只要牛肯打架,就预示着来年一定会风调雨顺、庄稼大收。
每到自己宗族“砍火星”这天,男女老少都要自带一根斑茅草,以及一根彩色的布条前往“砍火星”的主办人家中。布条也是有讲究的:男带蓝色布条,已婚妇女带红色布条,未婚姑娘带青色或绿色布条。“砍火星”由族中的巫师主持,事前,主办人家早已准备好祭品,并在宅院外立上一根刺老苞树,将族人带来的斑毛草和布条捆在刺老苞树上,再用五色线围成一个圈,将族里的男女老少围在圈内。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巫师点燃火把,然后扛着火把绕着众人转圈,口中念念有词:邪魔鬼怪,驱出门外,火星火星你走快点,你到云南四川,永远不准你回来……转完9圈后,巫师割断围绕众人的五色线,然后再一刀砍断火把。这时,提前选出来的射箭人则手持弓,用力将箭向西方射去,这也就意味着邪鬼、邪火已经远去,苗民们不再受到侵害。仪式结束后,射箭人还会将斑茅草、刺老苞树、五色线和弓箭放到无人践踏的地方,族人们则一起吹笙跳舞,把盏言欢,直至欢尽方散。
撑着红油纸伞的新娘苗家芦笙到底有多少种玩法
除了节庆,洪关的婚俗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下图)洪关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吹芦笙、跳芦笙舞、唱迎酒歌……丰富的民俗文化浸润着这片土地,使其绽放出无限的生命色彩。
到了男方家,新娘在进入大门前,男方的婶娘还会手提祭品,站在大门槛上为新娘叫魂,这时才表示新娘的身、心都到了男方家。晚饭后,男方家族中有名望的长辈还会共同给新郎取一个吉利的名字,并大唱“取名歌”——这个名字将在婚后被广泛使用。而这一夜,新人双方并不同房。到了第三日,新娘还会回门拜亲,首先拜媒人,然后才到家回拜父母。半个月后,男方还要背着礼品,到女方家走访、看望亲戚,拜毕后,才算真正把新娘接回了家中。
苗族人擅歌舞,所以,无论是婚丧嫁娶、搬迁侨居,还是耕作休息,人们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洪关苗乡的歌曲不注重格律,只讲究押韵,风格变化多样,歌曲题材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神话、历史、生产、爱情等各个方面。而在所有的题材中,又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其中既有委婉含蓄的,如:远看情哥穿身红,手中提个画眉笼,问你画眉卖不卖,单卖画眉不卖笼。也不乏热烈而直接的,如:想郎想郎真想郎,请个画匠来画郎,把郎画在铺盖上,又盖铺盖又盖郎。洪关的青年唱歌,常能自带伴乐,他们拿上芦笙、长腰鼓、箫、笛、木叶就能演奏出一曲天籁之音,而其中的芦笙又可以算得上是苗家的“传家宝”。芦笙的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芦笙的雛形,在3000多年前的《诗经》中,也已有关于芦笙的描述:“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尽管苗族在历史上不断迁徙,但芦笙却在流离中保存下来,成为苗族的文化符号。直到现在,洪关乡境内仍有古芦笙60把,芦笙艺人60余人。
(上图)苗族人能歌善舞,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尤其喜欢跳芦笙舞,在古老的银杏树下,人们吹着芦笙,跳起舞蹈,欢乐无比。
自古以来,有芦笙便有芦笙舞,人们吹芦笙,或弯腰对吹,或旋转腾踏,或下蹲弹腿,或勾脚碰膝……芦笙的曲调有80多种,舞蹈动作则多达100多种,其中不乏许多高难度动作:倒立——表演者倒立着吹芦笙;蚯蚓滚沙——表演者头足着地,身躯悬空,一边吹着芦笙,一边以头为轴心旋转、翻滚;踩鸡蛋——先将3个鸡蛋放置地上,表演者脱去鞋袜,赤脚在鸡蛋上来回跳芦笙舞,而鸡蛋不碎……在一旁观赏的人,常常被这些绝技震惊得目瞪口呆。
此外,在洪关的学校还专门开设有苗语班。苗语是我国少有的既有语音又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苗语逐渐失传,但洪关的学生却可以使用苗语对话,并用苗语书写文章,这在全国都属少见。
“砍火星节”上,巫师点燃火把,并扛着火把绕众人转圈,口中念念有词,转完9圈后,巫师割断围绕众人的五色线,然后再一刀砍断火把。
无论天晴下雨,新娘前往男方家时都要撑一把红色的油纸伞,当地人相信,红色油纸伞犹如一张符咒,能够保佑新娘一路上逢凶化吉。

踩山节从正月初一一直延续到正月初五,除了洪关当地人,踩山节还会吸引毗邻的金沙县、仁怀市等地的人前来参加,人数多达5000余人。正月初一当日,在水淹凼的中央会立起一根高达15米的木杆,木杆的杆顶绑有横木,横木上扎着柏香叶子和青、蓝、红、白四色彩带,当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为“花杆”。在苗族的历史上,花杆的地位极其重要,花杆上的四色彩带分别代表着苗族的各个支系。相传,在上古时期,苗族的祖先蚩尤在战争中被打败,被迫率领九黎部落辗转南迁,进入西南的蛮荒之地后,其族人分散到了深山老林中。不过,只要蚩尤在山顶上树立起一根长长的花杆,并系上彩带,分散在四处的苗家后人就能寻着彩带赶到蚩尤的身边,共同抵御外族的入侵。到了今日,花杆早已失去召集战乱中的族人的作用,却已然成为苗族人凝聚的象征,成为一种神圣的祭祀符号,所以,踩山节又被称为“花杆会”。
在踩山节到来之前,洪关的乡民们会在族内推选2~4名有威望的人,充当“会首”,主持整个踩山活动。在踩山节开幕的当日,会首们一人吹芦笙、一人打伞、一人抱着大公鸡,开始绕着花杆转圈祭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则自觉列队跟随会首转圈,转完9圈之后,踩山节的活动就正式拉开了大幕:身穿传统民族服装的年轻人,兴致勃勃地参加拔河、扭扁担、打火药枪比赛;前来祭祀的人们,则带着猪头、大米、公鸡等物献祭在花杆旁的神龛前,祈求神灵消除百病,保佑家人平安顺利;打着油纸伞的青年男女,对唱着山歌,期待有情人能听懂自己的衷肠,最终结为伴侣,白头到老;此外,更有三五友人聚在一起,拿出白酒,猜拳行令,尽兴而乐……一时间,歌声、芦笙声、欢笑声、火枪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在踩山节上,最受人们关注的活动是爬花杆。爬花杆是一项集杂技、娱乐于一体的活动,苗族男青年身穿麻布长衫,腰扎白布帕子,背上背着芦笙,手脚并用地爬到花杆顶部。花杆下,男吹笙、女伴舞,围绕在花杆四周;花杆上,表演者手撑横木倒立,嘴吹芦笙,人随乐声晃动,表演着“金鸡独立”“车轮旋转”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到了下杆时,表演者则倒挂着用双脚夹住花杆,双手捧芦笙,一边吹奏一边向下滑行,并时不时抬头、扭动身躯,远观犹如一条游动的巨蛇,极具震撼力。

洪关的斗牛不同于西班牙式的人与牛相斗,而是两头水牯牛以牛角相抵来分出胜负,这种斗牛方式也被称为“东方式斗牛”。洪关斗牛活动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称:“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洪关的苗族人将蚩尤尊为先祖,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牛是一种图腾符号,斗牛绝不仅仅是为了取乐,而是怀念先祖蚩尤最直接、最熱烈的方式,同时,洪关的苗族人相信,只要牛肯打架,就预示着来年一定会风调雨顺、庄稼大收。


每到自己宗族“砍火星”这天,男女老少都要自带一根斑茅草,以及一根彩色的布条前往“砍火星”的主办人家中。布条也是有讲究的:男带蓝色布条,已婚妇女带红色布条,未婚姑娘带青色或绿色布条。“砍火星”由族中的巫师主持,事前,主办人家早已准备好祭品,并在宅院外立上一根刺老苞树,将族人带来的斑毛草和布条捆在刺老苞树上,再用五色线围成一个圈,将族里的男女老少围在圈内。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巫师点燃火把,然后扛着火把绕着众人转圈,口中念念有词:邪魔鬼怪,驱出门外,火星火星你走快点,你到云南四川,永远不准你回来……转完9圈后,巫师割断围绕众人的五色线,然后再一刀砍断火把。这时,提前选出来的射箭人则手持弓,用力将箭向西方射去,这也就意味着邪鬼、邪火已经远去,苗民们不再受到侵害。仪式结束后,射箭人还会将斑茅草、刺老苞树、五色线和弓箭放到无人践踏的地方,族人们则一起吹笙跳舞,把盏言欢,直至欢尽方散。
撑着红油纸伞的新娘苗家芦笙到底有多少种玩法
除了节庆,洪关的婚俗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到了男方家,新娘在进入大门前,男方的婶娘还会手提祭品,站在大门槛上为新娘叫魂,这时才表示新娘的身、心都到了男方家。晚饭后,男方家族中有名望的长辈还会共同给新郎取一个吉利的名字,并大唱“取名歌”——这个名字将在婚后被广泛使用。而这一夜,新人双方并不同房。到了第三日,新娘还会回门拜亲,首先拜媒人,然后才到家回拜父母。半个月后,男方还要背着礼品,到女方家走访、看望亲戚,拜毕后,才算真正把新娘接回了家中。
苗族人擅歌舞,所以,无论是婚丧嫁娶、搬迁侨居,还是耕作休息,人们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洪关苗乡的歌曲不注重格律,只讲究押韵,风格变化多样,歌曲题材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神话、历史、生产、爱情等各个方面。而在所有的题材中,又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其中既有委婉含蓄的,如:远看情哥穿身红,手中提个画眉笼,问你画眉卖不卖,单卖画眉不卖笼。也不乏热烈而直接的,如:想郎想郎真想郎,请个画匠来画郎,把郎画在铺盖上,又盖铺盖又盖郎。洪关的青年唱歌,常能自带伴乐,他们拿上芦笙、长腰鼓、箫、笛、木叶就能演奏出一曲天籁之音,而其中的芦笙又可以算得上是苗家的“传家宝”。芦笙的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芦笙的雛形,在3000多年前的《诗经》中,也已有关于芦笙的描述:“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尽管苗族在历史上不断迁徙,但芦笙却在流离中保存下来,成为苗族的文化符号。直到现在,洪关乡境内仍有古芦笙60把,芦笙艺人60余人。

自古以来,有芦笙便有芦笙舞,人们吹芦笙,或弯腰对吹,或旋转腾踏,或下蹲弹腿,或勾脚碰膝……芦笙的曲调有80多种,舞蹈动作则多达100多种,其中不乏许多高难度动作:倒立——表演者倒立着吹芦笙;蚯蚓滚沙——表演者头足着地,身躯悬空,一边吹着芦笙,一边以头为轴心旋转、翻滚;踩鸡蛋——先将3个鸡蛋放置地上,表演者脱去鞋袜,赤脚在鸡蛋上来回跳芦笙舞,而鸡蛋不碎……在一旁观赏的人,常常被这些绝技震惊得目瞪口呆。
此外,在洪关的学校还专门开设有苗语班。苗语是我国少有的既有语音又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苗语逐渐失传,但洪关的学生却可以使用苗语对话,并用苗语书写文章,这在全国都属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