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从93年以来实施教育改革。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再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主体通过活动而形成和发展潜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的整体系统。这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什么是人的素质呢?简而言之,人的素质是指人的质量,即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要求课堂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教学中主、客体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就出现了一些新的课堂模式。课堂教学方法也出现一些新的变革。从目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到当今所要求的高效课堂。这些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对人的需求。当前社会不仅要求人们掌握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而且要求人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合作能力、生存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能力都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并形成。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能力在学习能力中极为重要。计算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准确、高速的计算。口算是达到这个要求的唯一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老师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个环节。一般都是利用口算题卡让学生自己练习。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都是多练习,采用题海战术。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在教学中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的。
  说起口算教学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那是2007年9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县城小学工作。由于到了新的工作单位我工作上格外认真努力。我所带的一年级七班大部分学生来自牧区、汉语水平差。由于语言不通,教起来很费劲。开学两周了,还有很多学生不能熟练的从“1”数到“100”。于是我绞尽脑汁想办法,同事也帮着出主意:从小石子到黄豆、木棒。用尽各种办法,但效果不佳。并且学生所带的黄豆、石子、小木棒等掉在教室到处都是,同事们打趣道:“这真是锅碗瓢盆交响曲呀!”。我脸上也不光彩。有一次上课,学生装了一口袋黄豆。一弯腰黄豆洒落一地。黄豆蹦蹦跳跳的在教室里到处游荡。好像在嘲笑我。因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当不好的老师。”这句话时刻激励我努力工作。
  遇到这样的事情就要想办法解决。我这人好面子。不愿意求助老教师。于是自己闭门造车苦思冥想,整天愁眉不展心事重重的。本来就沉默寡言的我更是整天默默无语。妻子见我这样,以为我生病了。问我有什么事情?我们交谈中她的一句玩笑使我茅塞顿开。“我不相信,哈萨克孩子连十个手指都掰不清楚?”这真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啊!“对呀!用手指数数不是很方便吗?”我想,“即形象又生动。还解决了携带不方便的问题。”“怎么数呢?”我陷入沉思,“人共有十指,只能数到十。怎样才能数到一百呢?”于是,我瓣起手指头。看着我瓣手指的样子,妻子大笑:“你好好数吧!我看你也瓣不清楚那十个手指了!”为了避免妻子打扰,我默默地走进卧室,躺在床上,一遍一遍的数着手指。突然我明白了如果用一只手能表示“九”。那么,两手就可以表示“九十九”。其实这并不难。大拇指表示“五”。其余四指表示“一”。那么,伸开的手掌就表示“九”;右手掌表示“九”;左手掌表示“九十”;伸开的双手就可以表示“九十九”;双手握拳就表示“一百”。于是,我从床上跳起来,去写教案。信心满满就等明天看看课堂效果了。没有想到课堂效果很好。我用了十分钟教练了一遍,学生试着数了一遍,学生自己练习一遍。然后开展一个小比赛。最后学生展示。全班55名同学全部掌握。我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学生也很高兴。就这样,一堂快乐、高效的数学课结束了。这节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渗透了满十进一及十位、个位的数位概念,渗透了五加几的加法运算。同时,学生也开动了左脑。有利于学生的大脑开发......
  在十以内的加减法、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中,我也让学生用手算的方法,学生的计算速度惊人。二十道题时间二分钟,准确率达到99%.具体方法如下:
  1.加法:用左右手表示第一个加数;脑子里想着第二个加数。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加到左手(即十位)上;双手表示得数,然后读出得数,写到题目等号右面。
  2.减法:同样用左右手表示被减数,脑子里想着减数,从个位减起;不够减的从十位借一,同时从左手表示的数值上减一;这时需要用补数的方法(借来的十减减数得数就是补数)在右手上加上补数;读出得数写在等号右面。这种方法可以扩展到百以内、千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中去。效果也非常好,学生计算速度非常快,并且准确率很高。我的方法就介绍到这里,老师们可以试试看。
  参考文献:
  [1]1985.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2005.2.28 《教育研究》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3] 199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其他文献
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相应的能力。  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观形象思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会逐渐产生怨学情绪。 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方
期刊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兴趣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六七岁的孩子刚跨入学校不久,对于一切都存在着新奇感,感到一切活动都那么有趣。他们往往带着好奇心听每一堂数学课,总希望在每节课中,老师都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有趣的东西,他们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可以说,兴趣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那么怎样才能
期刊
摘 要:由于数学思维与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感知与发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起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学思维的基本构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思维的有效措施,希望可以为同类的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分析  当前,数学思维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感知与发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师生互动是教与学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进行的过程. 如果互动得有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能在此过程中获得丰富而有质量的学习经验。  关键词:新课程;创设;引导;合作  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根本的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现在的小学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
期刊
摘 要:无论从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来看,还是从儿童学习语言发展顺序来看,都是口头语言发展先于书面语言。只有把话说清楚,才能写通顺的文章;只有先做到“出口成章”,才能做到“下笔成文”。语文课程标准亦强调: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当前较多的语文教学只教“文”不教“语”,重读写、轻听说,重书面考查、轻能力评价,重视对“课文”的分析,却忽略了对“语言”特别是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为: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但是,我们却经常发现习作教学过程中“交际功能”的缺位,导致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害怕作文。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发挥作文教学的“交际功能”,让学生喜欢作文、善于写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交际;亲近生活;内省;课堂交流  写作是一种直
期刊
数学课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课程,近来我上课时发现了新的问题,学生反映迟钝,不愿意去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各自做自己的事,做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事,如东张西望、玩笔、和同学说话、睡觉等,造成课堂气氛不热烈,教学效果呈明显下降趋势。  面对这种现象,我的心里十分着急,可以说是夜不能寐,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决不能这样下去,要不然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更对不起学生的一片希望。  着急是绝对不行的,人生病了就得去看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就会享受到数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随着新课程
期刊
摘 要:分层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数学尖子意义重大。只要教师在平常教持之以恒,把细节做好,便会功到自然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那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