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需要朗读的学科。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是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饱含激情的朗读,也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语文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为《安塞腰鼓》中的朗读教学片段: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是否能够概括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生1:有力量,很有气势。
生2:震撼。
生3:壮阔、豪放、火烈。
师:很好,大家都能够通过预习就找到安塞腰鼓的特点。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把作者笔下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的震撼表达出来呢?
生:大声地朗读。
师:好,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落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一位男生朗读)
师:这一段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生1:连续使用了5个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2: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那么谁能告诉我文章中运用排比有什么作用呢?
生:增强气势。更能突出表现安塞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使文章气势更加雄浑有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同学们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朗读得有气势吗?
生:我觉得有,因为他读得声音很大。
师:声音大就是有气势吗?
生:我觉得读得还不够好,虽然朗读的时候声音需要洪亮,但是总觉得没有读出让我觉得震撼的气势。
师:说得好。那是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缺乏一种感情,一种对安塞腰鼓的热情。为什么黄土高原的后生们能够打出如此有力量的安塞腰鼓?有哪位同学查阅过关于黄土高原的资料。
生1:黄土高原曾经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然而气候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封闭、土地贫瘠等原因,使黄土高原日渐贫穷落后。改革开放后,这一情况得到缓解。因此,我认为后生们能打出这样有力的腰鼓,是他们渴望摆脱贫穷落后的表现。
生2:这种感情应该带着蓬勃的希望。文章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更好地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拼搏精神。
师:解读得很好。同学们不仅会联系课文文本,还会运用课外的资料,这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既然心中有希望,那么我们就应该读出那种希望,读出那种渴望,处理好重音和语速、语调,让我们再朗读一遍。现在请全体同学起立。把我们自己想象成黄土高原的后土,正在一片广阔的土地挥舞着我们的手臂,燃烧着我们的热情和希望。
(全体同学起立朗读)
師:朗读最后一句的时候,我们的语调要越来越激昂,不要泄气了。
(老师示范朗读)
师:在同学们朗读的过程中,老师的眼前好像看到了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自己鼓掌)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这节课主要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其成功之处在于:
1、带有目标的预习。学生能够通过提前预习,搜集资料去了解黄土高原的发展状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反复朗读,领悟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来领悟安塞腰鼓的气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大声朗读——带有气势地读——老师示范朗读——带着激昂的语调再读最后一句。在有梯度的朗读中,感受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力量。朗读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3、设置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文章中的主人公,演绎着这样一场壮烈的舞蹈。同学们起立,有利于情感的喷薄。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不自觉地把自己融入文章,从而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由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在朗读指导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值得改进的方面。
1、朗读指导不够全面。在朗读的过程中,只调动了少数同学的积极性,没有多让一些学生参与,从而扩大朗读覆盖面。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朗读障碍,就不能更好地全面指导阅读。同时学生在示范朗读过程中,应积极去鼓励,而不是一味地寻求学生的不足之处。
2、教师范读较少。示范胜过讲解,这是朗读最好的指导方式。老师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朗读优势去指导学生朗读。假如让学生多去模仿,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教然后而知困”,自身的不足在日常教学中得以体现,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促使自己虚心求教,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希望此次的朗读教学反思,能够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
以下为《安塞腰鼓》中的朗读教学片段: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是否能够概括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生1:有力量,很有气势。
生2:震撼。
生3:壮阔、豪放、火烈。
师:很好,大家都能够通过预习就找到安塞腰鼓的特点。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把作者笔下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的震撼表达出来呢?
生:大声地朗读。
师:好,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落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一位男生朗读)
师:这一段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生1:连续使用了5个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2: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那么谁能告诉我文章中运用排比有什么作用呢?
生:增强气势。更能突出表现安塞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使文章气势更加雄浑有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同学们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朗读得有气势吗?
生:我觉得有,因为他读得声音很大。
师:声音大就是有气势吗?
生:我觉得读得还不够好,虽然朗读的时候声音需要洪亮,但是总觉得没有读出让我觉得震撼的气势。
师:说得好。那是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缺乏一种感情,一种对安塞腰鼓的热情。为什么黄土高原的后生们能够打出如此有力量的安塞腰鼓?有哪位同学查阅过关于黄土高原的资料。
生1:黄土高原曾经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然而气候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封闭、土地贫瘠等原因,使黄土高原日渐贫穷落后。改革开放后,这一情况得到缓解。因此,我认为后生们能打出这样有力的腰鼓,是他们渴望摆脱贫穷落后的表现。
生2:这种感情应该带着蓬勃的希望。文章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更好地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拼搏精神。
师:解读得很好。同学们不仅会联系课文文本,还会运用课外的资料,这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既然心中有希望,那么我们就应该读出那种希望,读出那种渴望,处理好重音和语速、语调,让我们再朗读一遍。现在请全体同学起立。把我们自己想象成黄土高原的后土,正在一片广阔的土地挥舞着我们的手臂,燃烧着我们的热情和希望。
(全体同学起立朗读)
師:朗读最后一句的时候,我们的语调要越来越激昂,不要泄气了。
(老师示范朗读)
师:在同学们朗读的过程中,老师的眼前好像看到了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自己鼓掌)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这节课主要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其成功之处在于:
1、带有目标的预习。学生能够通过提前预习,搜集资料去了解黄土高原的发展状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反复朗读,领悟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来领悟安塞腰鼓的气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大声朗读——带有气势地读——老师示范朗读——带着激昂的语调再读最后一句。在有梯度的朗读中,感受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力量。朗读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3、设置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文章中的主人公,演绎着这样一场壮烈的舞蹈。同学们起立,有利于情感的喷薄。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不自觉地把自己融入文章,从而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由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在朗读指导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值得改进的方面。
1、朗读指导不够全面。在朗读的过程中,只调动了少数同学的积极性,没有多让一些学生参与,从而扩大朗读覆盖面。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朗读障碍,就不能更好地全面指导阅读。同时学生在示范朗读过程中,应积极去鼓励,而不是一味地寻求学生的不足之处。
2、教师范读较少。示范胜过讲解,这是朗读最好的指导方式。老师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朗读优势去指导学生朗读。假如让学生多去模仿,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教然后而知困”,自身的不足在日常教学中得以体现,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促使自己虚心求教,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希望此次的朗读教学反思,能够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