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明确了高职教育对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文章对高职基础课应如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成为具备顺变能力的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终身学习;高职;基础课;改革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部分为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高校对高职基础课程的改革重视程度不够,改革的力度不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专业建设为主,同时结合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只有基础牢固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上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同样只有基础课程发展完善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才能有更快、更全面的发展,但目前很多院校都没有深刻认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这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难点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职业”;二是“高等”。“职业”体现在培养的学生是具有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人才,“高等”体现的是培养的学生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公共基础课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课相互支撑,如何使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深度融合,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职业顺变能力,这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二、改革的思路、方法与创新
为了解决上述分析的难点问题和核心问题,可从教學定位、资源建设及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来解决目前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功能性不强、体系不合理的问题。
1.明确公共基础课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
公共基础课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高职公共基础课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德育为方向,以提高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性为基础,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在实现这一目标时要明确高职基础课教育是贯穿于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当中的教育,不能仅仅以“必需、够用”为标准,还应注意基础课教学的人文价值,避免短期的功利性心理,体现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平衡,实现通识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2.加快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资源建设的完整度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机构应统筹为一个整体,在上层设计理论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架,对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和学时分配进行合理设置。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基础课教师队伍,形成专业与基础教师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固定基础课教师的讲课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课的专业性教学改革。开发与专业相对应的基础课教材,对原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构,开发线上、线下两类教材。通过完善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资源建设来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
3.构建递进式的基础课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这一原则应构建普适的通识课,专业的基础课,综合的素质课递进式的教学体系。一方面,专业的基础课必须把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增加一些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开发一些适合学生行业需要的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
1.公共基础课在课程选择上坚持“必需、实用”的原则
目前除思政、体育等国家政策硬性规定的课程外,要针对国家对高职合格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立以德育教育为方向,以提高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性为基础,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构建“节约型”课程,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加以重新分解,删除过繁过难的理论知识,增加一些能让学生做起来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对原有的理论课程进行改造升级,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及未来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开设一些符合时代特点、行业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复合型新课程,如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比赛、行为拓展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或活动作为选修课或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节时高效的“节约型”教学模式
随着高职改革的推进,基础课课时继续减少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把基础的理论知识点与提升学生能力结合起来。①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如在应用写作中让学生以责任人、营销人员等身份带入来写具体的策划文案、企划书等,并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讲授理论课程(即写法)和鼓励学生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与人相处的方法、团队合作意识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②人才培养文案的设计必须同分院在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的基础上共同制订,而不是分院强制性地制订课程和课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③在基础课的个别单元中也可以运用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例如英语的口语训练、商务礼仪等课程课堂可以搬到实习工厂、餐厅、校园等具体情境中来训练。④设置专业性的基础课程,例如商务文案、计算机数学等课程,将写作与数学这些基础课程与专业对接起来,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打基础。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的观念,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预留发展的空间。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特点,选择情境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采取微课、慕课这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第一学期,只要学生感兴趣,这样的学习形式可以一直延续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活中,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4.开发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创新革新、解决问题、外语应用等八个大项。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能力,是一个人竞争制胜的法宝,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信息处理、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也成为成功的影响因素。因此,基础课教学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隐性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延伸到课堂外甚至社会活动当中,这些活动目前随机性比较强,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应把这些指向性比较强的活动也纳入高职课程培养体系当中,与专业、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 涛.终身学习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
[2]梁 杰.终身学习视域下的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0).
关键词:终身学习;高职;基础课;改革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部分为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高校对高职基础课程的改革重视程度不够,改革的力度不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专业建设为主,同时结合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只有基础牢固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上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同样只有基础课程发展完善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才能有更快、更全面的发展,但目前很多院校都没有深刻认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这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难点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职业”;二是“高等”。“职业”体现在培养的学生是具有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人才,“高等”体现的是培养的学生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公共基础课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课相互支撑,如何使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深度融合,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职业顺变能力,这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二、改革的思路、方法与创新
为了解决上述分析的难点问题和核心问题,可从教學定位、资源建设及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来解决目前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功能性不强、体系不合理的问题。
1.明确公共基础课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
公共基础课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高职公共基础课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德育为方向,以提高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性为基础,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在实现这一目标时要明确高职基础课教育是贯穿于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当中的教育,不能仅仅以“必需、够用”为标准,还应注意基础课教学的人文价值,避免短期的功利性心理,体现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平衡,实现通识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2.加快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资源建设的完整度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机构应统筹为一个整体,在上层设计理论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架,对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和学时分配进行合理设置。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基础课教师队伍,形成专业与基础教师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固定基础课教师的讲课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课的专业性教学改革。开发与专业相对应的基础课教材,对原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构,开发线上、线下两类教材。通过完善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资源建设来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
3.构建递进式的基础课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这一原则应构建普适的通识课,专业的基础课,综合的素质课递进式的教学体系。一方面,专业的基础课必须把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增加一些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开发一些适合学生行业需要的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
1.公共基础课在课程选择上坚持“必需、实用”的原则
目前除思政、体育等国家政策硬性规定的课程外,要针对国家对高职合格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立以德育教育为方向,以提高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性为基础,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构建“节约型”课程,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加以重新分解,删除过繁过难的理论知识,增加一些能让学生做起来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对原有的理论课程进行改造升级,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及未来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开设一些符合时代特点、行业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复合型新课程,如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比赛、行为拓展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或活动作为选修课或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节时高效的“节约型”教学模式
随着高职改革的推进,基础课课时继续减少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把基础的理论知识点与提升学生能力结合起来。①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如在应用写作中让学生以责任人、营销人员等身份带入来写具体的策划文案、企划书等,并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讲授理论课程(即写法)和鼓励学生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与人相处的方法、团队合作意识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②人才培养文案的设计必须同分院在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的基础上共同制订,而不是分院强制性地制订课程和课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③在基础课的个别单元中也可以运用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例如英语的口语训练、商务礼仪等课程课堂可以搬到实习工厂、餐厅、校园等具体情境中来训练。④设置专业性的基础课程,例如商务文案、计算机数学等课程,将写作与数学这些基础课程与专业对接起来,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打基础。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的观念,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预留发展的空间。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特点,选择情境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采取微课、慕课这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第一学期,只要学生感兴趣,这样的学习形式可以一直延续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活中,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4.开发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创新革新、解决问题、外语应用等八个大项。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能力,是一个人竞争制胜的法宝,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信息处理、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也成为成功的影响因素。因此,基础课教学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隐性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延伸到课堂外甚至社会活动当中,这些活动目前随机性比较强,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应把这些指向性比较强的活动也纳入高职课程培养体系当中,与专业、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 涛.终身学习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
[2]梁 杰.终身学习视域下的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