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筝这一意象作为重要的线索贯穿了这部文学作品,对其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升华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使得该文学作品多重的主题最终得以点连成线,线又成面的关键,是升华作品主题的集结点。
【关键词】风筝 意象 象征 战争
引言
《追风筝的人》是当代著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跨越20多年的故事,从社会层面,因种族不同而遭受到的歧视,到不稳定的时代背景再到战争的摧毁性等深刻主题切入,以不同的视角揭示了不同的主题,并围绕社会地位相差甚远的两个孩子展开情节,讲述这几十载的风筝之旅。
一、故事梗概
故事的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在喀布尔一个普什图商人的家庭里,为他们家服务的仆人阿里是哈扎拉人,阿里也有一个儿子取名叫哈桑。作为小仆人的哈桑经常在阿米尔受到同伴欺负的时候替他出面抵挡危险,但他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不愿读自己写的故事,更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永远都会记得哈桑的生日以及父亲对仆人的孩子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一切都让阿米尔感到十分的失落。阿富汗有着风筝比赛的传统,谁先追到对手被击落的风筝谁便荣获冠军的荣誉,哈桑恰好又是一个追风筝的高手。
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赢得父亲的关爱和注意力,在哈桑的帮助下成功切断了对手的风筝线,当阿米尔正在忙着和父亲分享这胜利的喜悦之时,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不顾一切地去帮小主人捡回象征胜利和荣光的风筝。回到家的哈桑把捡回来的风筝给了小主人,而阿米尔在内心愧疚的驱使之下一错再错。阿米尔记得父亲曾说过:“……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此时的阿富汗正身受战争的摧残和塔利班政府的蹂躏,并于1979年在前苏联的鼓动下发动了政变。迫于无奈,父亲带着阿米尔逃亡到了美国并开始了新的生活。身处美国的父亲会经常念叨起哈桑和阿里,但父亲人生的最后一站永远停留在了美国。然而,当接到自己童年时仅有的成年读者拉辛的电话,让他再回一次阿富汗并告诉阿米尔“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犹豫之余的阿米尔最终还是回到了阿富汗。无休止的战争在故乡的土地上越演越烈,街道上的枪声此起彼伏和四处可见的孤儿……哈桑和他的妻子已被非法杀害,只留下了两样东西:没人照顾的儿子和一封留给阿米尔的信。但有一个问题横在他的面前:哈桑和他的妻子遭受的是非法迫害,他并不能证明索拉博是没人抚养的孤儿,要想在战火四起的阿富汗带走一个人又谈何容易。但阿米尔依然在妻子的帮助下最终把索拉博带离了阿富汗,并在途中遭受到了成年阿塞夫的百般阻挠,这一次,他没有退缩并和阿塞夫发生了严重的肢体冲突,并义无反顾地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
二、风筝的象征意义
1.民族:梦想自由的风筝。1979年,苏联士兵企图征服阿富汗人民并摧毁其意志,接着统治阿富汗人民的塔利班又对其进行摧残。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阿富汗人民,生存就像摇摇欲坠的风筝一般。可像世界上其他被压迫和暴力统治着的国家一样,在不安定环境中的阿富汗人民也同样有着向往自由与和平的渴望。恩格斯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被剪断的风筝最终会被追回和捡起,通过这一意象,作者表达出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期待,追风筝的勇敢民族并不会如此轻易地妥协。作者在小说中少有直接表达对战争的看法,只是从侧面以文字的形式描写当时的战争,如“战火”四起的战场景象和战争的衍生品,留给读者无限的深思和反省。
2.哈桑:象征友谊的风筝。童年时两个孩子在山坡上度过的无忧无虑的时光集结于风筝一体,由象征友谊的风筝传递出来。正直又勇敢的哈桑替小主人阿米尔承担了很多的责任,从在危险面前为阿米尔出面抵挡到不顾性命为小主人追回被剪断的风筝,都表现出了忠心耿耿的哈桑对这段地位不等的友谊的谨慎呵护。相对于哈桑,阿米尔在这段友谊中表现得较为被动。而阿米尔的这种被动终于由象征友谊的风筝被剪断之后,哈桑在山谷里受到的凌辱等一系列事件的怂恿之下终于变成了主动——主动要彻底结束这段友谊,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像约翰·贝杰曼说过的一句话:“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里,亦是如此。
3.阿米尔:赎罪路上的风筝。世事变迁,阴差阳错的两兄弟在多年之后再一次有了交集。生活对于阿米尔在崭新的国度里继续,和平也没能给阿米尔的内心带来宁静。尤其是身在美国的父亲对小哈桑的念叨使阿米尔对自己懦弱的悔恨、愧疚和不安日益变得强烈,直到父親去世后阿米尔接到故国拉辛的电话。再次回到阿富汗的阿米尔已不再是当初稚嫩的模样,知道事情真相后的阿米尔才真正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赎罪征途。作者在小说的最后写到:“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当作者在草坪上替索拉博放风筝时,他听见自己喊到:“为你,千千万万遍。”
参考文献:
[1][美]卡勒德·胡赛尼.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
[2]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9.4.
作者简介:刘彬鑫(1994-),男,四川内江人,四川省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西南科技大学在读本科生。
【关键词】风筝 意象 象征 战争
引言
《追风筝的人》是当代著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跨越20多年的故事,从社会层面,因种族不同而遭受到的歧视,到不稳定的时代背景再到战争的摧毁性等深刻主题切入,以不同的视角揭示了不同的主题,并围绕社会地位相差甚远的两个孩子展开情节,讲述这几十载的风筝之旅。
一、故事梗概
故事的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在喀布尔一个普什图商人的家庭里,为他们家服务的仆人阿里是哈扎拉人,阿里也有一个儿子取名叫哈桑。作为小仆人的哈桑经常在阿米尔受到同伴欺负的时候替他出面抵挡危险,但他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不愿读自己写的故事,更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永远都会记得哈桑的生日以及父亲对仆人的孩子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一切都让阿米尔感到十分的失落。阿富汗有着风筝比赛的传统,谁先追到对手被击落的风筝谁便荣获冠军的荣誉,哈桑恰好又是一个追风筝的高手。
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赢得父亲的关爱和注意力,在哈桑的帮助下成功切断了对手的风筝线,当阿米尔正在忙着和父亲分享这胜利的喜悦之时,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不顾一切地去帮小主人捡回象征胜利和荣光的风筝。回到家的哈桑把捡回来的风筝给了小主人,而阿米尔在内心愧疚的驱使之下一错再错。阿米尔记得父亲曾说过:“……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此时的阿富汗正身受战争的摧残和塔利班政府的蹂躏,并于1979年在前苏联的鼓动下发动了政变。迫于无奈,父亲带着阿米尔逃亡到了美国并开始了新的生活。身处美国的父亲会经常念叨起哈桑和阿里,但父亲人生的最后一站永远停留在了美国。然而,当接到自己童年时仅有的成年读者拉辛的电话,让他再回一次阿富汗并告诉阿米尔“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犹豫之余的阿米尔最终还是回到了阿富汗。无休止的战争在故乡的土地上越演越烈,街道上的枪声此起彼伏和四处可见的孤儿……哈桑和他的妻子已被非法杀害,只留下了两样东西:没人照顾的儿子和一封留给阿米尔的信。但有一个问题横在他的面前:哈桑和他的妻子遭受的是非法迫害,他并不能证明索拉博是没人抚养的孤儿,要想在战火四起的阿富汗带走一个人又谈何容易。但阿米尔依然在妻子的帮助下最终把索拉博带离了阿富汗,并在途中遭受到了成年阿塞夫的百般阻挠,这一次,他没有退缩并和阿塞夫发生了严重的肢体冲突,并义无反顾地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
二、风筝的象征意义
1.民族:梦想自由的风筝。1979年,苏联士兵企图征服阿富汗人民并摧毁其意志,接着统治阿富汗人民的塔利班又对其进行摧残。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阿富汗人民,生存就像摇摇欲坠的风筝一般。可像世界上其他被压迫和暴力统治着的国家一样,在不安定环境中的阿富汗人民也同样有着向往自由与和平的渴望。恩格斯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被剪断的风筝最终会被追回和捡起,通过这一意象,作者表达出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期待,追风筝的勇敢民族并不会如此轻易地妥协。作者在小说中少有直接表达对战争的看法,只是从侧面以文字的形式描写当时的战争,如“战火”四起的战场景象和战争的衍生品,留给读者无限的深思和反省。
2.哈桑:象征友谊的风筝。童年时两个孩子在山坡上度过的无忧无虑的时光集结于风筝一体,由象征友谊的风筝传递出来。正直又勇敢的哈桑替小主人阿米尔承担了很多的责任,从在危险面前为阿米尔出面抵挡到不顾性命为小主人追回被剪断的风筝,都表现出了忠心耿耿的哈桑对这段地位不等的友谊的谨慎呵护。相对于哈桑,阿米尔在这段友谊中表现得较为被动。而阿米尔的这种被动终于由象征友谊的风筝被剪断之后,哈桑在山谷里受到的凌辱等一系列事件的怂恿之下终于变成了主动——主动要彻底结束这段友谊,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像约翰·贝杰曼说过的一句话:“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里,亦是如此。
3.阿米尔:赎罪路上的风筝。世事变迁,阴差阳错的两兄弟在多年之后再一次有了交集。生活对于阿米尔在崭新的国度里继续,和平也没能给阿米尔的内心带来宁静。尤其是身在美国的父亲对小哈桑的念叨使阿米尔对自己懦弱的悔恨、愧疚和不安日益变得强烈,直到父親去世后阿米尔接到故国拉辛的电话。再次回到阿富汗的阿米尔已不再是当初稚嫩的模样,知道事情真相后的阿米尔才真正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赎罪征途。作者在小说的最后写到:“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当作者在草坪上替索拉博放风筝时,他听见自己喊到:“为你,千千万万遍。”
参考文献:
[1][美]卡勒德·胡赛尼.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
[2]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9.4.
作者简介:刘彬鑫(1994-),男,四川内江人,四川省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西南科技大学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