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的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考试,大多数仍采用过去传统考试模式,以期末考试“一卷定终身”,不能体现高职特点,与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的目标和教学要求相脱节,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理念,改革现行翻译课程的考试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英语 翻译课程 培养目标 改革考试模式
一、翻译课程的传统考试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1.考试次数少,形式单一。翻译课程的考试形式与其它许多课程一样,每个学期末只组织一次,采用闭卷形式。由于考试次数少,平时又常疏忽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管理,一学期的内容拉的战线过长,致使学生不能把整个一学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之100分钟考试,每个学生答题的偶然性,所拟试题的随意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一次考试,欲达到较客观地、如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概率会很低。而考试形式单一的弊端是,由于学生思维、理解、记忆等能力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阻碍某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限制某些学生创造能力的拓展。
2.命题内容过于程式化。在翻译课程的传统考试中,一般都采用“3 2”的命题模式,即三个客观试题加两个主观试题。这种过于程式化的命题模式看似结构合理,实则与高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相距甚远。从内容上看,三个客观试题(译文填空、译文改错、译文选择)只注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机械性记忆和简单运用,而对灵活多样的实用性翻译技巧侧重不够;两个主观试题(英语译成汉语的短文翻译、汉语译成英语的短文翻译)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但由于采用限时的闭卷形式,加之又受到两道主观试题本身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特长得不到发挥,更不能体现其创造性,造成多数学生只能靠上下文做理解性的翻译,很少有人能按照“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在两种语言风格与习惯上斟酌求精。从分数分配上看,三个客观试题占65%或70%,而两个主观试题只占35%或30%。这样的分数分配,容易造成多数学生为了保住及格,把精力和时间都花在相对主观试题容易答的三个客观试题上,而对两个主观试题,尤其是汉译英只是敷衍了事。这种现状也会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期末考试靠突击,虽然也能让多数学生及格,但考试没有对学生形成外部压力和内在的激励作用。
3.信息反馈与教学脱节。在翻译课程的传统考试中,由于考试是集中在学期末,尽管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做了分析,也发现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由于通过考试发现的问题是在一个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加之平时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又知之甚少,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失去了分析总结试卷的意义,结果造成信息反馈与教学相脱节。
二、翻译课程考试模式的思考与改革
1.改革传统考试模式,树立“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同全世界各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广泛融合,人才市场对实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正与日俱增。而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所谓实用型即具有实效性、实用性。从翻译课程的培养目标而言,就是要使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语工作时,能应对多变的社会需要。一方面,学会如报告、广告、产品推广介绍、产品说明书、电子邮件、业务往来信函、应解聘书等各种文体的英汉互译。另一方面,又能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口语交流。从这一点上说,翻译课程必须兼顾听、说、写的训练,从而满足社会活动中具有中等层次实用型而非高等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而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学,大多数仍在沿用本科院校过去的授课—练习—考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个老三段和一个中心”。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期末考试,学校搞得壁垒森严,从管理层到普通教师都是“老内行”,考学生得心应手,而学生应考手忙脚乱。学校的教育者都没认真反思,期末考试大家辛苦了一阵,却帮了今日教育的倒忙。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已经陈旧得再也不能陈旧啦。对教育者而言,现在亟须从根深蒂固的传统考试模式中解脱出来,摈弃与时代要求相悖的考试观,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理念。把考试当作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2.结合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代考试模式
第一,建立“三结合”考试模式,实行全面考核。笔者所说的“三结合”的考试模式是:(1)实行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这一结合要侧重平时多种方式的考试,加大课外作业和课外作业指导的比重,随时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施以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2)实行口语、笔译考试相结合。这一结合要侧重多种形式的会话训练,加大听、说活动的比重,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完成从一般简单会话到就工作相关内容进行正常交际的跨跃。(3)实行开卷、闭卷考试相结合。这一结合要侧重以多个时间段的开卷考试,可在教师指导下,用不同时间(主要是课外时间)按要求完成。
第二,扩大命题内涵、突出高职实践技能的考试。教师在命题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翻译是实践课不是理论课这一原则。不要依赖教材,力争使试题内容和范围更贴近于社会实际。同时,规定有必答题和选答题,难易程度搭配,增加主观试题数量,并在试题分数和时间分配上也要向主观试题倾斜,提高主观试题在总体成绩中的比例。笔者建议,主观试题的分数与时间分配应控制在65%~70%或以上,以此突出实践技能的考试。
第三,强化信息反馈,改进课堂教学。考试实际上是对教学的检验。学生考试的信息反馈与改进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信息反馈是改进教学的依据。通过信息反馈,教师会真正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困难,了解他们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计划,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走向学习英语的良性循环。所以,笔者认为:(1)每学期至少要在“三结合”的考试中获取三次信息反馈,这样会随时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2)改变那种在课堂教学中先讲后考的老套路。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尝试先考试后讲授的办法,把学生在考试(指用“三结合”的考试模式)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地归纳、分析、总结,并把这些反馈总结材料作为备课内容,从而带来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实用能力双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建宁.论体现学生主体的英语教学.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
[2]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5]王菊泉.吕叔湘先生对我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贡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作者单位:辽宁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高职英语 翻译课程 培养目标 改革考试模式
一、翻译课程的传统考试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1.考试次数少,形式单一。翻译课程的考试形式与其它许多课程一样,每个学期末只组织一次,采用闭卷形式。由于考试次数少,平时又常疏忽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管理,一学期的内容拉的战线过长,致使学生不能把整个一学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之100分钟考试,每个学生答题的偶然性,所拟试题的随意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一次考试,欲达到较客观地、如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概率会很低。而考试形式单一的弊端是,由于学生思维、理解、记忆等能力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阻碍某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限制某些学生创造能力的拓展。
2.命题内容过于程式化。在翻译课程的传统考试中,一般都采用“3 2”的命题模式,即三个客观试题加两个主观试题。这种过于程式化的命题模式看似结构合理,实则与高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相距甚远。从内容上看,三个客观试题(译文填空、译文改错、译文选择)只注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机械性记忆和简单运用,而对灵活多样的实用性翻译技巧侧重不够;两个主观试题(英语译成汉语的短文翻译、汉语译成英语的短文翻译)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但由于采用限时的闭卷形式,加之又受到两道主观试题本身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特长得不到发挥,更不能体现其创造性,造成多数学生只能靠上下文做理解性的翻译,很少有人能按照“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在两种语言风格与习惯上斟酌求精。从分数分配上看,三个客观试题占65%或70%,而两个主观试题只占35%或30%。这样的分数分配,容易造成多数学生为了保住及格,把精力和时间都花在相对主观试题容易答的三个客观试题上,而对两个主观试题,尤其是汉译英只是敷衍了事。这种现状也会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期末考试靠突击,虽然也能让多数学生及格,但考试没有对学生形成外部压力和内在的激励作用。
3.信息反馈与教学脱节。在翻译课程的传统考试中,由于考试是集中在学期末,尽管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做了分析,也发现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由于通过考试发现的问题是在一个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加之平时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又知之甚少,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失去了分析总结试卷的意义,结果造成信息反馈与教学相脱节。
二、翻译课程考试模式的思考与改革
1.改革传统考试模式,树立“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同全世界各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广泛融合,人才市场对实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正与日俱增。而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所谓实用型即具有实效性、实用性。从翻译课程的培养目标而言,就是要使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语工作时,能应对多变的社会需要。一方面,学会如报告、广告、产品推广介绍、产品说明书、电子邮件、业务往来信函、应解聘书等各种文体的英汉互译。另一方面,又能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口语交流。从这一点上说,翻译课程必须兼顾听、说、写的训练,从而满足社会活动中具有中等层次实用型而非高等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而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学,大多数仍在沿用本科院校过去的授课—练习—考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个老三段和一个中心”。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期末考试,学校搞得壁垒森严,从管理层到普通教师都是“老内行”,考学生得心应手,而学生应考手忙脚乱。学校的教育者都没认真反思,期末考试大家辛苦了一阵,却帮了今日教育的倒忙。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已经陈旧得再也不能陈旧啦。对教育者而言,现在亟须从根深蒂固的传统考试模式中解脱出来,摈弃与时代要求相悖的考试观,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理念。把考试当作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2.结合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代考试模式
第一,建立“三结合”考试模式,实行全面考核。笔者所说的“三结合”的考试模式是:(1)实行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这一结合要侧重平时多种方式的考试,加大课外作业和课外作业指导的比重,随时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施以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2)实行口语、笔译考试相结合。这一结合要侧重多种形式的会话训练,加大听、说活动的比重,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完成从一般简单会话到就工作相关内容进行正常交际的跨跃。(3)实行开卷、闭卷考试相结合。这一结合要侧重以多个时间段的开卷考试,可在教师指导下,用不同时间(主要是课外时间)按要求完成。
第二,扩大命题内涵、突出高职实践技能的考试。教师在命题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翻译是实践课不是理论课这一原则。不要依赖教材,力争使试题内容和范围更贴近于社会实际。同时,规定有必答题和选答题,难易程度搭配,增加主观试题数量,并在试题分数和时间分配上也要向主观试题倾斜,提高主观试题在总体成绩中的比例。笔者建议,主观试题的分数与时间分配应控制在65%~70%或以上,以此突出实践技能的考试。
第三,强化信息反馈,改进课堂教学。考试实际上是对教学的检验。学生考试的信息反馈与改进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信息反馈是改进教学的依据。通过信息反馈,教师会真正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困难,了解他们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计划,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走向学习英语的良性循环。所以,笔者认为:(1)每学期至少要在“三结合”的考试中获取三次信息反馈,这样会随时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2)改变那种在课堂教学中先讲后考的老套路。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尝试先考试后讲授的办法,把学生在考试(指用“三结合”的考试模式)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地归纳、分析、总结,并把这些反馈总结材料作为备课内容,从而带来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实用能力双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建宁.论体现学生主体的英语教学.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
[2]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5]王菊泉.吕叔湘先生对我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贡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作者单位:辽宁阜新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