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9月27-28日,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北京召开,以“全球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为主题,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与差异变化,聚焦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国际化与本土化、比较教育与全球化发展等内容。对论坛的热点议题、主要观点、研究力量、研究方法、主题演变等进行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关键词: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
  一、背景介绍
  世界比较教育论坛(World Forum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WFCE)是中国目前所举办的比较教育学科高水平国际会议之一。它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承办,每3年举办一届,致力于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专家学者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随着论坛的成功举办,其在国际比较教育界逐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国际比较教育界的盛会,是中外比较教育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教育的重要窗口。
  2014年,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Global Education Reform: Internationaliz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大会认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国际化和区域化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相互借鉴、区域教育的一体化、学生和教师的全球流动、国际学校的兴起、国际课程的流行、国际测试的风靡等构成了当前全球教育的新景象,如何处理好国际化、区域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也成为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为此,探讨全球教育改革,尤其是其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的问题将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次会议主要关注以下内容:国际教育测试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学校、国际课程与国际人才培养,跨境教育与学生流动,中外合作办学与学位联授、互授,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信息通信技术(ICT)与教育国际化,国际化与教师发展,比较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来自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共260余人参加了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前会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李荣安(Lee Wing On),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前主席吉塔·斯坦纳·卡姆西(Gita Steiner-Khamsi),法语区比较教育学会会长、法国安第列斯·圭亚那大学教授多米尼克·格鲁(Dominique Groux),英国国际比较教育协会前主席、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基思·勒温(Keith Lewin),全球教育合作伙伴关系首席执行官、多伦多大学教授卡伦·芒迪(Karen Mundy),俄罗斯教科部社会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亚历山大·阿列费耶夫(Alexander Arefyev),世界比较教育协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长王英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分别作报告,分享了来自世界各地有关比较教育与教育国际化的新认识与新思考。此外,大会还安排了32个分会场的论文宣讲,让与会者享受了一场知识盛宴。
  二、主要观点
  (一)来自主题报告的观点
  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主题报告由8位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组织或机构的管理人员和知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以及比较教育研究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新时期国际教育发展成功的关键
  卡伦·芒迪教授、基思·勒温教授和李荣安教授探讨了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指出两者是当前和未来国际教育发展成功的关键。
  卡伦·芒迪教授发表了题为《全民教育与全球治理者》的报告,介绍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的全民教育的进程。芒迪教授以全球教育合作伙伴关系(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为例,探讨了全民教育在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她指出,2015年是全民教育的“收关年”,世界各国应该加大力度推进全民教育,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合作、分享教育创新中的解决方案、加强对教育结果的监测等。
  基思·勒温教授发表了题为《2015年后的教育:构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框架》的报告,对全民教育“收关年”之后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方法、步骤等进行了讨论。他指出,鉴于当前全民教育的实现情况与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2015-2030年,在全球教育发展的框架中,需要将人口变化、性别平等、教育公平和公正、教育援助、国家教育投入等新发展或重要因素考虑进去。
  李荣安教授发表了题为《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新时代散发新声音的关键》的报告。他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多元性、多样性与公平性兼具。这些新特点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更多机会来了解个体需求,尤其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更是如此。为未知的知识做准备将会成为新时代下教与学的重要议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必然需求。在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个人,政府更应该积极发挥重要作用。
  2.国际化与本土化: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
  亚历山大·阿列费耶夫教授、王英杰教授和张民选教授指出,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并探讨了在本国或地区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以及相关反思。
  亚历山大·阿列费耶夫教授发表了题为《俄罗斯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外国公民教育:历史、现状和展望》的报告,介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俄罗斯高等院校培养的外国学生、实习生和毕业生在规模、来源国、所接受教育的形式和学习专业四个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王英杰教授发表了题为《在地国际化:中国大学发展的新动向》的报告,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越来越多,“在地国际化”成为国际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国际硕士生项目为例,王英杰探讨了中国在发展“在地国际化”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张民选教授发表了题为《自信、自省与自觉:PISA 与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报告,介绍上海在PISA测试中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反思。他指出,国际教育测试是国际化与全球教育治理的一种新方式,上海参加PISA测试有助于发现中国教育事业和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助于了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差异。虽然上海的基础教育在PISA测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PISA测试的内容并不能涵盖整个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又不能代表整个教育事业。
  3.比较教育:新时期面临新问题
  吉塔·斯坦纳·卡姆西教授认为,当前,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和研究领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多米尼克·格鲁教授发表了题为《比较教育面临的几大问题》的报告,指出比较教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等,被视为一门学科;在另一些国家,如法国、比利时、瑞士等,被视为一种教育学专业。她指出,比较教育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比较、比较的目的何在、比较的假设是什么等问题;其次,界定比较的方式及其可比性,并使研究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尝试用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及对结论进行对比;最后,需要确保结论和普适性观点的谨慎性。以PISA为例,多米尼克·格鲁教授论述了其运用比较方法的优劣之处。
  吉塔·斯坦纳·卡姆西教授发表了题为《政策借鉴与传播: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方向》的报告,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促使教育政策研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发展趋势。政策借鉴与传播是比较教育学与公共政策学相互结合的重要研究领域,要制定教育政策并作比较,需要整体化立场、政策知识、注重以“证据”为本的研究并予以规范。
  (二)来自平行会议的观点
  参会人员在大会子主题分论坛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交流。在高等教育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中国大学的“在地国际化”,国内外高校办学新模式,泰国、俄罗斯、美国等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在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国际教育测试(PISA,SASS,PCAP等)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学校、国际课程与国际人才培养实践;在教师发展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教师培养,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教师政策研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方面,主要探讨了经合组织、全民教育(EFA)伙伴国的理念与改革经验、国际组织聘用人才标准、来华留学管理等;在比较教育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大数据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区域研究理论、比较教育与政策研究等;在ICT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日本中小学教师运用ICT能力的现状与措施、远程教育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芬兰的媒介素养政策,以及发达国家的个人学习账户的制度研究。
  三、简评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与基本取向
  我们可以从与会者提交的111篇论文中发现比较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议题。需要指出的是,大会拟定讨论的子主题与最终会场的主题设定有一定出入。拟定的子主题四,即“中外合作办学与学位联授、互授”并未有相应论文。此外,增设了“高等教育与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国家教育”子主题(见图1)。由图1可见,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国际化的发展是研究热点,符合国际化在各国高等教育领域较为凸显的实际。与此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教育、国际学校、课程与人才培养的主题研究相对较少,这一方面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国际化研究中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反映出对教育国际化形式的深入和具体研究不足。
  进一步分析有关高等教育与国际化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聚焦的国别有中国、美国、加拿大、荷兰。这与长期以来比较教育研究以欧美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相一致。这一方面与比较教育的借鉴目的有关,这些地区的教育程度较为发达,更吸引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与语言和文化环境有关,对泰国、俄罗斯、荷兰、德国等非英语母语国家的研究要求则更高。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
  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是中国目前所举办的比较教育学科高水平国际会议之一,但大部分参会人员为国内人员,从中可以分析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研究力量分布(见图2)。由图2可见,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为国内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此外,随着全球化与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大会也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外国学者参会。
  (三)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方面,以111篇会议录用论文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与会者偏好于采用个案研究(79%)而非比较研究(21%)(见图3)。同时,在分析单元上,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均以民族国家为最多,共有53篇,这与民族国家为比较教育传统分析单元相一致;以地区、课堂为分析单元的研究最少,分别只有3篇和2篇(见图4)。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深入发展,以世界区域或大洲为分析单元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且在研究方法上较为均衡地采用了个案或比较的方法。
  (四)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主题演变与特点
  自2002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比较教育论坛至今已有五届。表1列举了五届论坛探讨的主题与子主题。从中可见,论坛始终围绕全球化与教育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在2002年提出全球化与教育改革的研究议题后,大会从多个维度逐步深入地讨论了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问题:2005年,探讨了教育全球化中的主体关系问题;2008年,探讨了教育全球化的价值取向问题;2011年,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发展需处理好的关键问题,即公平、质量与可持续发展;2014年,探讨了教育全球化中的多种形式及其关系,即国际化、区域化和本土化。
  四、小结
  当前,中国比较教育研究集中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国际化,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国际化与本土化、比较教育与全球化发展等主题,符合国际化在各国教育发展、跨国教育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实际。研究者多聚焦于欧美国家和地区,而较少关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国内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随着中国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研究者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个案研究是与会者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远远超过比较研究。从研究发展的整体水平看,比较研究方法需要增强。在比较单元上,无论个案研究还是比较研究,均以民族国家为最多,而伴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深入发展,也有一些以世界区域或大洲为分析单元的研究,但仍不足。作为已经举办了五届的高水平国际会议,论坛始终围绕全球化与教育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并从多个维度逐步深入地进行研究,涉及教育全球化中的主体关系、价值取向、核心领域以及不同形式,较好地捕捉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当前与未来趋势,符合比较教育研究的取向与宗旨。
  编辑 李广平 校对 郭伟
其他文献
摘 要: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兼职博导。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女子教育通史》《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外国女子教育史》《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合著《中国钢琴教育的回眸与展望》,合作编撰《女子教育大辞典》,任主编或副主编的学术著作有19部。为深入了解西部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战略,本刊对杜教授进行了专访。在专访中,杜学元教授提出,教育国际化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资源全面有效地用于国际开发合作
2011年,中国教育国际化领域紧紧围绕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外交战略大局,开拓了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新局面。本刊根据大致时间先后顺序,梳理了2011年度中国教育国际化十大事件,以飨读者。  第一,上海纽约大学奠基,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新成果。2011年3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合作设立的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正式奠基,对国内外的合作办学者产生了积极示范效应。8月,教育部召开中外合作
据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网站2016年10月11日報道,由于全国范围内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南非北开普敦省的高校学生被期望选择技工职业。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副部长马纳纳(Mduduzi Manana)说道:“对于年轻人来说,选择技工这门职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将来的日子他们会受益匪浅。”马纳纳表示,政府会做出一切努力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基金,尤其是学业优秀的年轻人。高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变,将会改变南非技工
摘 要:高考制度改革是我国近年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改革方案的出台必然要建立在对世界教育强国了解的基础之上。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高级阶段的研讨课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选课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可能,评分体系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平时成绩计入总评能够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关键词: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课程设置;毕业会考  德国的教育由各联邦州负责,中学课程设置由各州设定操作细节,但一般
到现在为止,乌拉圭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已经有9年的时间了。2005年,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台电脑。乌拉圭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谈的不仅仅是信息通信技术和教育,而是我们怎样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通信技术时代,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需要有效率的教育。教育和技术的结合提供一种方式去想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教学。我们国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我们
据经合组织网站2013年12月3日报道,经合组织(OECD)近日公布了从最新PISA(2012)测试结果中得出的四大重要结论。  第一,性别差异。在数学测试中,男孩表现优于女孩。参加PISA测试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男孩表现优于女孩,只有5个国家的女孩表现优于男孩。与男孩相比,女生缺少数学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在阅读测试中,女孩表现优于男孩。其中,11个参与国和地区的性别差距在20
摘 要:面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菲律宾教育部与阶梯基金会共同制定了《网络安全保护手册》。手册中明确提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具体保护措施,其中涉及政府监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方面内容,并认为这三方面的配合才能保证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有效保护。《网络安全保护手册》的制定体现了菲律宾政府对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重视和力度。  关键词:菲律宾;《网络安全保护手册》;网络安全保护  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媒体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13年12月11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发布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MIL)评估框架,为各成员国评估公民,尤其是从事培训和教学服务的教师在媒体和信息素养方面的能力提供了工具,创设了有利的环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信,每一个居民都需要学习和理解媒体和信息供应者的规则,以发挥他们在社会中的功能,了解更多来自虚拟世界的机会和威胁,学会管理资源。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15年6月5日报道,法国高等经济商业学院(ESSEC)首所海外学院落户新加坡,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研究生商业管理课程,以及前往三个不同国家进行深造的机会。  坐落在波那维斯达纬壹科技城(One-North)尼泊尔山(Nepal Hill)的亚太区学府是ESSEC创校108年以来的首所海外学院。5层楼高的新校舍由刘太格博士设计,面积达6500平方米,所提供的研究生课程涉及商业
近日,俄罗斯教科部在官网上公布了“俄教科部2018年远景目标方案”,从9个方面提出了如下目标。  第一,普及学前教育:所有3~7岁儿童将接受学前教育。  第二,提高俄罗斯科技国际竞争力:国家科技基金的年度经费将从2013年的135 亿卢布提高到2018年的250 亿卢布;用于研究的内部开支将占GDP的2.48%;俄罗斯学者公开发表的论文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