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今天就业大局十分紧张的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显突出,本文简要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原因,总结了女大学生应该如何武装自己积极地去争取自身的就业权。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且,由于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不断猛增,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话题,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是公认的,尽管其中有女大学生生理特殊性的客观原因,但目前一些女大学生即便比男生优秀,但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甚至无业可就,这不仅是教育结果的浪费,也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一、目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指女毕业生在就业的既定时效期内,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就业受阻,不能实现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现象。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性别歧视问题。据调查,有的公司在应聘要求一栏中明文规定为男性,将女生拒之门外。一些大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宁要成绩差的男生,也不要成绩好的女生”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大部分经理助理、文秘等女性职位要求“形象气质佳”,这在客观上对部分女生进行了排斥。对于一些营销、接待等工作职位,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还有的企业“经验”要求先行,大部分到人才市场招聘的单位,在职位要求一栏中首先注明“两年以上相关经验”,这就将所有大学毕业生拒绝,同时包括女大学毕业生。
(二)专业不对口问题。在机械、制造、发动机技术、冶金、化工、销售、土建、平面设计等岗位要求上,绝大部分要求男性,而大多数师范、文秘、财会类专业女生对此无所适从,找不到出路。
(三)是心理素质问题。有些女生进入人才市场内求职显得很羞涩,言谈举止不大方。与人力资源主管说话时,未语脸先红,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显得很不自信。
(四)独立自理问题。有的女生求职时要父母压阵、男朋友提包,前呼后拥,显得过于娇弱,没有独立自主精神
二、原因
( 1) 社会的因素
在传统观念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也没有削减,社会对传统男女的不同分工直接影响了女性在求职路上的职业选择,同时也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而且我们国家现在的福利制度规定,用人单位还要支付女性孕产期的费用,这无疑给单位造成成本负担,相对男性而言,则没有这些要求,企事业单位相对之下会选择男性而不是女性,他们会在求职要求上明确指出,只要男性。
(2 )专业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专业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一大因素。大学专业涉及各个方面,文科类女生相对就业较好,然而特别是在理工类专业中,女学生就业更难,在同工同酬前提下,用人单位首先会择优录取男性,因为用人单位认为女性不适合这个专业,不能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他们宁愿用一个能力较差的男性代替优秀的女性。这给理工类女生造成就业设置了一个大的障碍。由此出现了赢在考场输在求职的说法。
(3)个人因素
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没有正式进入求职队伍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希望进入国家机关,外资企业,以及大中城市,甚至还有出国的想法。不愿意下调自己的期望值,同时对自己创业缺乏信心,创业意识低下,错过了就业良机。 自身知识能力素质不够。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发达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有很多女大学生过于看重成绩,忽视了社团活动以及能力的培养,致使影响了她们的就业,而有些女大学生则过分追求外在的东西,却忽视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甚至有些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也存在问题。
三、对策
(一)女大学生须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女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除了学习课程、发展兴趣之外,还应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要仔细分析就业形势,适度降低个人就业期望,以拓宽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机会;发挥女生性别优势,并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合适的行业、地区和岗位,减少求职中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就业主渠道的作用,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提高求职技巧,还要适当运用家庭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
(二)政府承担社会责任,为女性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完善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推动全社会广泛的社会性别态度的转变,对于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有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的反就业歧视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反就业歧视立法,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一方面,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向劳动力市场传递政府反对歧视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歧视者的风险和成本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
(三)高校应该对女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指导
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就业工作。高校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课对于毕业生提高就业的机会比率和缩短失业持续时间都有显著的正影响,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强化其信息服务与指导功能。高校要针对女生进行专门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本文研究表明,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对提高女生就业的机会比率、缩短失业持续时间都有显著的正影响,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在就业信息方面的主要来源作用,为女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服务;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要建立起择业、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端正择业、就业观念,加强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女生的求职技能和择业技巧,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其就业能力。
(四)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性别偏见,认识到女生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用人单位对女性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见解是片面的。女性在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不会低于任何男性。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用人单位往往会出于对产假等而不会优先录用女性。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应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用人单位消除性别歧视,对男女应聘者一视同仁,这也是《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基本要求。
(五)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建立政府、人才市场、用人单位、高校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制定出台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建立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就业市场;各类人才交流市场要加强管理,举办更多更好的招聘会,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性别歧视;用人单位要定期、及时地发布招聘信息,使女大学生择业有的放矢,为大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的机会;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求职训练,帮助女大学生就业。除此之外,要畅通女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要发挥劳动、人事、妇联等部门的作用,为女大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政府政策支持[J].青年探索,2005(6)
[2]冯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
[3]刘笑燕.从性别意识看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前沿,2007(1).
[4]林艳艳.从性别角度解释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5]陈春梅.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2008(7)
[6]侯丽娜.浅议高效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读与写杂志,2008(9).
[7]张纪霞.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世纪桥,2008(12)
注: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厅项目》 课题,《维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对策研究》。编号为:2009年9月-2011年3月,项目编号0918B-01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且,由于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不断猛增,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话题,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是公认的,尽管其中有女大学生生理特殊性的客观原因,但目前一些女大学生即便比男生优秀,但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甚至无业可就,这不仅是教育结果的浪费,也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一、目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指女毕业生在就业的既定时效期内,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就业受阻,不能实现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现象。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性别歧视问题。据调查,有的公司在应聘要求一栏中明文规定为男性,将女生拒之门外。一些大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宁要成绩差的男生,也不要成绩好的女生”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大部分经理助理、文秘等女性职位要求“形象气质佳”,这在客观上对部分女生进行了排斥。对于一些营销、接待等工作职位,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还有的企业“经验”要求先行,大部分到人才市场招聘的单位,在职位要求一栏中首先注明“两年以上相关经验”,这就将所有大学毕业生拒绝,同时包括女大学毕业生。
(二)专业不对口问题。在机械、制造、发动机技术、冶金、化工、销售、土建、平面设计等岗位要求上,绝大部分要求男性,而大多数师范、文秘、财会类专业女生对此无所适从,找不到出路。
(三)是心理素质问题。有些女生进入人才市场内求职显得很羞涩,言谈举止不大方。与人力资源主管说话时,未语脸先红,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显得很不自信。
(四)独立自理问题。有的女生求职时要父母压阵、男朋友提包,前呼后拥,显得过于娇弱,没有独立自主精神
二、原因
( 1) 社会的因素
在传统观念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也没有削减,社会对传统男女的不同分工直接影响了女性在求职路上的职业选择,同时也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而且我们国家现在的福利制度规定,用人单位还要支付女性孕产期的费用,这无疑给单位造成成本负担,相对男性而言,则没有这些要求,企事业单位相对之下会选择男性而不是女性,他们会在求职要求上明确指出,只要男性。
(2 )专业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专业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一大因素。大学专业涉及各个方面,文科类女生相对就业较好,然而特别是在理工类专业中,女学生就业更难,在同工同酬前提下,用人单位首先会择优录取男性,因为用人单位认为女性不适合这个专业,不能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他们宁愿用一个能力较差的男性代替优秀的女性。这给理工类女生造成就业设置了一个大的障碍。由此出现了赢在考场输在求职的说法。
(3)个人因素
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没有正式进入求职队伍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希望进入国家机关,外资企业,以及大中城市,甚至还有出国的想法。不愿意下调自己的期望值,同时对自己创业缺乏信心,创业意识低下,错过了就业良机。 自身知识能力素质不够。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发达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有很多女大学生过于看重成绩,忽视了社团活动以及能力的培养,致使影响了她们的就业,而有些女大学生则过分追求外在的东西,却忽视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甚至有些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也存在问题。
三、对策
(一)女大学生须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女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除了学习课程、发展兴趣之外,还应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要仔细分析就业形势,适度降低个人就业期望,以拓宽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机会;发挥女生性别优势,并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合适的行业、地区和岗位,减少求职中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就业主渠道的作用,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提高求职技巧,还要适当运用家庭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
(二)政府承担社会责任,为女性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完善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推动全社会广泛的社会性别态度的转变,对于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有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的反就业歧视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反就业歧视立法,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一方面,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向劳动力市场传递政府反对歧视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歧视者的风险和成本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
(三)高校应该对女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指导
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就业工作。高校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课对于毕业生提高就业的机会比率和缩短失业持续时间都有显著的正影响,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强化其信息服务与指导功能。高校要针对女生进行专门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本文研究表明,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对提高女生就业的机会比率、缩短失业持续时间都有显著的正影响,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在就业信息方面的主要来源作用,为女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服务;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要建立起择业、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端正择业、就业观念,加强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女生的求职技能和择业技巧,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其就业能力。
(四)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性别偏见,认识到女生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用人单位对女性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见解是片面的。女性在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不会低于任何男性。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用人单位往往会出于对产假等而不会优先录用女性。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应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用人单位消除性别歧视,对男女应聘者一视同仁,这也是《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基本要求。
(五)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建立政府、人才市场、用人单位、高校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制定出台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建立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就业市场;各类人才交流市场要加强管理,举办更多更好的招聘会,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性别歧视;用人单位要定期、及时地发布招聘信息,使女大学生择业有的放矢,为大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的机会;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求职训练,帮助女大学生就业。除此之外,要畅通女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要发挥劳动、人事、妇联等部门的作用,为女大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政府政策支持[J].青年探索,2005(6)
[2]冯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
[3]刘笑燕.从性别意识看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前沿,2007(1).
[4]林艳艳.从性别角度解释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5]陈春梅.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2008(7)
[6]侯丽娜.浅议高效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读与写杂志,2008(9).
[7]张纪霞.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世纪桥,2008(12)
注: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厅项目》 课题,《维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对策研究》。编号为:2009年9月-2011年3月,项目编号0918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