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完美解释,不过比较认同的学说是当时的地球大气气候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气温迅速下降造成恐龙无法适应寒冷而灭绝。
其实对比一下灭绝的恐龙和存活下来的动物可以发现,恐龙有一个最不利的因素:它们是变温动物,也就是常说的冷血动物。所谓变温动物指的是体温并不恒定而跟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今天的蛇。变温动物的优点是不需要动用身体能量来维持恒定体温,弱点是当环境温度变化得太剧烈了,比如极端低温时,身体各项机能就得不到一定温度的内环境从而导致衰竭。 人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人体分为核心与外壳两个层次,前者的温度称为机体深部温度,后者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深部温度是相对稳定的,身体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异很小,表层温度则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医学上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常用直肠、口腔和腋窝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如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
变温动物的体温和周围环境温度一致,是热力学原理的体现。然而地球的气温不总在36.0~37.4℃,大部分时间在人类正常体温以下。那么人类怎么维持自己正常体温范围呢?科学家们没有一个最完美的解释,最被公认的是体温调定学说。
体温调定学说把人体设想成一台可以自我调节温度的冰箱。这台冰箱有一个温度感受器,它感受了温度变化,传人中枢,引起体温调节。当体温超过37℃时,热敏神经会带动副交感神经,加强散热装置的活动,接着可产生传导等散热反应:体温低于37℃时,下丘脑会使骨骼肌等装置产热,交感神经也相应紧张。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温度感受器。根据科学家研究,在人体的皮肤里,分布着很多感受温度的感受器官。感受器官可分成两大类,一类专门感受冷,因此,它所存在的皮肤部位便叫冷点;另一类专门感受热,皮肤上面也相应存在着许多热点。在人体躯干的皮肤,和四肢与面部相比,冷点要相对多一些。由于冷点越多,对冷的感觉越强烈,因此,人体四肢与面部的皮肤要比躯干的皮肤更为耐寒一些。
冷点与热点是如何感受到冷热的呢?当皮肤受到了低温的刺激之后,冷点处的感受器便立刻会兴奋起来,它们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神经末梢传送至中枢神经,所以人体便产生了冷的感觉。如果人体感觉到了冷,那么人体就会使自身能量消耗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范围。但是围绕体温调定点的病理现象出现了:气温并没有降低多少,而人体开始大量产热,俗称发烧。
其实,发烧是人体对致病原的自我抵御反应,炎症化学介质——例如病毒和细菌刺激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使之释放致热原,使下丘脑体温调定点提高,做出如同在寒冷环境中一样的反应——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表现出发烧症状。发烧尤其是长时间发高烧对于人体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一旦脱离了人体正常体温范围,人体各项机能就可能发生紊乱。
一般人常用物理降温法退烧,包括冰敷或酒精擦浴。但冰敷所致严寒刺激可引起畏寒和浑身颤抖,皮下毛细血管丰富的人反复使用酒精擦浴还可能产生中毒症状。而且,物理降温不能降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对身体降温是无效的。这时候,感染并未消除,下丘脑仍会使体温处在一个较高的状态,启动机体的防御系统反抗感染并与之斗争。既使物理降温了,全身多种不适仍然存在。因此当发热时,最好的办法是上医院,使体温调定点降低,才可以真正治标又治本。
编辑 姚 晟
其实对比一下灭绝的恐龙和存活下来的动物可以发现,恐龙有一个最不利的因素:它们是变温动物,也就是常说的冷血动物。所谓变温动物指的是体温并不恒定而跟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今天的蛇。变温动物的优点是不需要动用身体能量来维持恒定体温,弱点是当环境温度变化得太剧烈了,比如极端低温时,身体各项机能就得不到一定温度的内环境从而导致衰竭。 人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人体分为核心与外壳两个层次,前者的温度称为机体深部温度,后者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深部温度是相对稳定的,身体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异很小,表层温度则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医学上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常用直肠、口腔和腋窝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如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
变温动物的体温和周围环境温度一致,是热力学原理的体现。然而地球的气温不总在36.0~37.4℃,大部分时间在人类正常体温以下。那么人类怎么维持自己正常体温范围呢?科学家们没有一个最完美的解释,最被公认的是体温调定学说。
体温调定学说把人体设想成一台可以自我调节温度的冰箱。这台冰箱有一个温度感受器,它感受了温度变化,传人中枢,引起体温调节。当体温超过37℃时,热敏神经会带动副交感神经,加强散热装置的活动,接着可产生传导等散热反应:体温低于37℃时,下丘脑会使骨骼肌等装置产热,交感神经也相应紧张。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温度感受器。根据科学家研究,在人体的皮肤里,分布着很多感受温度的感受器官。感受器官可分成两大类,一类专门感受冷,因此,它所存在的皮肤部位便叫冷点;另一类专门感受热,皮肤上面也相应存在着许多热点。在人体躯干的皮肤,和四肢与面部相比,冷点要相对多一些。由于冷点越多,对冷的感觉越强烈,因此,人体四肢与面部的皮肤要比躯干的皮肤更为耐寒一些。
冷点与热点是如何感受到冷热的呢?当皮肤受到了低温的刺激之后,冷点处的感受器便立刻会兴奋起来,它们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神经末梢传送至中枢神经,所以人体便产生了冷的感觉。如果人体感觉到了冷,那么人体就会使自身能量消耗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范围。但是围绕体温调定点的病理现象出现了:气温并没有降低多少,而人体开始大量产热,俗称发烧。
其实,发烧是人体对致病原的自我抵御反应,炎症化学介质——例如病毒和细菌刺激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使之释放致热原,使下丘脑体温调定点提高,做出如同在寒冷环境中一样的反应——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表现出发烧症状。发烧尤其是长时间发高烧对于人体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一旦脱离了人体正常体温范围,人体各项机能就可能发生紊乱。
一般人常用物理降温法退烧,包括冰敷或酒精擦浴。但冰敷所致严寒刺激可引起畏寒和浑身颤抖,皮下毛细血管丰富的人反复使用酒精擦浴还可能产生中毒症状。而且,物理降温不能降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对身体降温是无效的。这时候,感染并未消除,下丘脑仍会使体温处在一个较高的状态,启动机体的防御系统反抗感染并与之斗争。既使物理降温了,全身多种不适仍然存在。因此当发热时,最好的办法是上医院,使体温调定点降低,才可以真正治标又治本。
编辑 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