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动态生成;预设;前提;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37—01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可以体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师生的创造精神和智慧潜能,并焕发课堂的互动气氛和生命活力。同时,生成又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可能会出现无序状态。在此,笔者仅对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化学课堂做一些探讨。
一、精彩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预设
预设和生成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对课前预设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突破预设的传统模式,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按照学习结果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综合编排。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做到知识与技能率先推进,方法与过程渗透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随其后,直至水到渠成。教师要从多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估测,并分别设计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教师备课时要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巧一点,能动地为教学中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预设出多种“绿色通道”。预设的重心要由教师怎样讲变为教师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简单说来,备课的过程就是预设的过程,生成的质量依赖于预设的质量。
二、平等对话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前提
新课标强调,化学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中进行。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课堂统治者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并与学生融为一体,巧妙引入话题,适时提示学习方法,密切关注学生,和学生交流思想,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平等对话的情境中建构知识,开启智慧之门,生成方法,使教学目标得以整合、生成,充分展示这种对话的课堂才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开启教学智慧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
1. 善于引导,变预设为生成
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就不会发生有效的生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必须善于引导。例如,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历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学习各微观粒子的概念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水的蒸发、糖的溶解等日常现象以及氨的扩散、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变化等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可分性,认识到微粒不断运动和微粒之间有间隔等性质,令学生坚信物质确实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有关现象,将物质及其现象具体化,使学生明确分子、原子、离子具有微粒的一般性质。最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电解水和氧化汞分解等化学变化的微观图示,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的微观过程具体化,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它们作为构成物质的不同微粒所具有的特性,从而形成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
2. 善于抓错,变疑难争鸣为生成
学生的知识错误和思维方式错误是一种常见的课堂生成。教师要欣赏学生的单纯,并充分利用“错误”这种学习资源。例如,在“pH的测定”教学中,同组同学测定的同种溶液pH值不同,教师可抓住这个问题,让有代表性的三名学生把自己的做法介绍给大家,使同学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再充当高明的导演,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争鸣中领悟,这是教师引领课堂疑难生成,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策略。教师要舍得多花时间,多角度地设计情境,让知识在“出错→纠错”中重新获得建构。
3. 设置悬念,拓展课外生成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课本知识的“生长点”虽是隐性的生成形式,却是进行课外拓展的优秀素材。如我们在教学中稍加拓展做一下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就会使学生对二氧化碳“在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加深理解,并对燃烧的现象及实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要让教学走向生成,教师就必须树立生成意识,锻炼自己对课堂的组织、驾驭的能力,使课堂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37—01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可以体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师生的创造精神和智慧潜能,并焕发课堂的互动气氛和生命活力。同时,生成又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可能会出现无序状态。在此,笔者仅对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化学课堂做一些探讨。
一、精彩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预设
预设和生成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对课前预设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突破预设的传统模式,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按照学习结果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综合编排。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做到知识与技能率先推进,方法与过程渗透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随其后,直至水到渠成。教师要从多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估测,并分别设计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教师备课时要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巧一点,能动地为教学中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预设出多种“绿色通道”。预设的重心要由教师怎样讲变为教师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简单说来,备课的过程就是预设的过程,生成的质量依赖于预设的质量。
二、平等对话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前提
新课标强调,化学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中进行。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课堂统治者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并与学生融为一体,巧妙引入话题,适时提示学习方法,密切关注学生,和学生交流思想,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平等对话的情境中建构知识,开启智慧之门,生成方法,使教学目标得以整合、生成,充分展示这种对话的课堂才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开启教学智慧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
1. 善于引导,变预设为生成
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就不会发生有效的生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必须善于引导。例如,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历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学习各微观粒子的概念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水的蒸发、糖的溶解等日常现象以及氨的扩散、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变化等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可分性,认识到微粒不断运动和微粒之间有间隔等性质,令学生坚信物质确实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有关现象,将物质及其现象具体化,使学生明确分子、原子、离子具有微粒的一般性质。最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电解水和氧化汞分解等化学变化的微观图示,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的微观过程具体化,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它们作为构成物质的不同微粒所具有的特性,从而形成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
2. 善于抓错,变疑难争鸣为生成
学生的知识错误和思维方式错误是一种常见的课堂生成。教师要欣赏学生的单纯,并充分利用“错误”这种学习资源。例如,在“pH的测定”教学中,同组同学测定的同种溶液pH值不同,教师可抓住这个问题,让有代表性的三名学生把自己的做法介绍给大家,使同学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再充当高明的导演,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争鸣中领悟,这是教师引领课堂疑难生成,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策略。教师要舍得多花时间,多角度地设计情境,让知识在“出错→纠错”中重新获得建构。
3. 设置悬念,拓展课外生成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课本知识的“生长点”虽是隐性的生成形式,却是进行课外拓展的优秀素材。如我们在教学中稍加拓展做一下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就会使学生对二氧化碳“在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加深理解,并对燃烧的现象及实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要让教学走向生成,教师就必须树立生成意识,锻炼自己对课堂的组织、驾驭的能力,使课堂真正动起来、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