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导向:开展“教科研先进个人”表彰
我校的“教科研先进个人”评比坚持以下两个标准:
1 衡量研究成果的标准综合化。在我校的《“教科研先进个人”评比条例》中,设置了这样六个方面的内容:①同行学习情况(年听课节数不少于40节);②开设讲座和研究课情况(包括校级及校级以上);③论文发表情况;④教学竞赛及论文评比获奖情况;⑤参与课题研究情况⑥师徒结对帮扶成效。评比时,分级别、分项目按条例规定打分,积分上不封顶,最后依据积分取前10%作为表彰对象。
2 教学质量标准不降低。我校的《“教科研先进个人”评比条例》设定了这样一个前提条件:所任教班级的期末检测质量指标位于同轨班级前三分之一的老师,方有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的资格。也就是说,即使你的研究成果得分是全校最高的,如果考试实绩达不到要求,也不能享受这项表彰。
如此设定标准,至少向老师们传达了三条信息:①校内外举行的各项教学研究活动都将纳入年度考核,都是教科研能力的体现;②只有做好基础,成果突出的人,才能脱颖而出;③研究必须植根于教学,能促进教学效率提升。这样一个综合的导向,促使老师们更自觉地把“教”与“研”紧密结合起来。
从评比表彰的程序上看,我们的做法是:先进行教师个人对照标准自评,然后教研组组织互评,最终教科室和教务处联合终评。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评比时一定要让被评比对象参与其中,因为只有这样评比才能成为一次激发内省的有效过程。几年来,我们还把论文发表获奖、教学竞赛获奖等情况汇总成《教科研成果一览表》,发给每一位老师,让他们在对照中找到差距,明晰目标。
立足课堂:构建有研究含量的教本教研活动
1 教研组公开课,采取菜单式研究模式
第一步,摸清受众“口味”:组织老师讨论,列出教学实践中最让其感到困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期研讨备选话题。比如,我们这学期的语文组听课备选专题就有十多个: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组织语文合作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专题”课怎么上?……
第二步,均衡配置营养:各位老师根据印发的备选话题,选择两个申报;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协调落实,力求做到每个话题都有所涉及;最终把协调安排好的话题反馈给每位老师,让他们选定材料,确定开课的时间和课题。经过这样的安排,展现在老师眼前的学期开课计划,就是一份营养均衡、丰富的菜单,自然会引起他们一尝美味的愿望。
第三步,带着准备用餐:请各位老师事先钻研开课的材料,带着初步研读的成果走进课堂听课。这样,更便于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研讨话题的探索、比较、反思上。这样做,更容易尝出滋味。
第四步,注重及时“回味”:围绕事先确定的研讨话题,开展指向明确的评课活动。及时的研讨,将思考引向深入,促进了营养的消化吸收。当老师们成长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怎会拒绝成长?
2 评估课,确定以发展为目的的模式
学期初,我们都会组建由校务会议成员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估小组。我们对评估小组的定位是:以给出等第为次要目的,以指导教学为主要诉求。为此,我们的课堂评估反馈表上增设了一个栏目——被评估对象反馈意见。这个栏目的填写程序是:评估组长汇总评估组意见,再代表评估组与被评估对象交流意见,接着评估对象书面反馈交流感受并签字确认。只有完善了被评估对象反馈意见的评估,教务处每周汇总时才予以确认。此外,每过一个月,我们都会分学科组织评估科点评活动,由教务处分管主任或学科骨干教师就评估中的共性问题,和老师们进行讲座与沙龙结合式的研讨。
以反思研讨为模式的听课制度,较好地把“教”与“研”整合了起来。现在,听课、评课在我校已经成了老师主动参加、乐于参加的活动。
渲染书香:在阅读及研讨中开阔视野,培植灵感
我校参与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已经有三年了。“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一,这也是我校重点推动的研究项目。我们在通过“读书节”系列活动推动学生阅读的同时,也积极倡导教师开展阅读。我们认为,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近两年,我们通过推荐书目及举办“读书沙龙”等形式,积极营造教师专业阅读的氛围,组织教育专著的读书心得交流会。这些活动,开阔了老师的眼界,提升了教师的理念,让他们学会思考怎样追求除了分数之外的教育价值。我们还积极倡导老师把读书感悟整理成文,并积极投稿。
(作者单位: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中)
我校的“教科研先进个人”评比坚持以下两个标准:
1 衡量研究成果的标准综合化。在我校的《“教科研先进个人”评比条例》中,设置了这样六个方面的内容:①同行学习情况(年听课节数不少于40节);②开设讲座和研究课情况(包括校级及校级以上);③论文发表情况;④教学竞赛及论文评比获奖情况;⑤参与课题研究情况⑥师徒结对帮扶成效。评比时,分级别、分项目按条例规定打分,积分上不封顶,最后依据积分取前10%作为表彰对象。
2 教学质量标准不降低。我校的《“教科研先进个人”评比条例》设定了这样一个前提条件:所任教班级的期末检测质量指标位于同轨班级前三分之一的老师,方有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的资格。也就是说,即使你的研究成果得分是全校最高的,如果考试实绩达不到要求,也不能享受这项表彰。
如此设定标准,至少向老师们传达了三条信息:①校内外举行的各项教学研究活动都将纳入年度考核,都是教科研能力的体现;②只有做好基础,成果突出的人,才能脱颖而出;③研究必须植根于教学,能促进教学效率提升。这样一个综合的导向,促使老师们更自觉地把“教”与“研”紧密结合起来。
从评比表彰的程序上看,我们的做法是:先进行教师个人对照标准自评,然后教研组组织互评,最终教科室和教务处联合终评。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评比时一定要让被评比对象参与其中,因为只有这样评比才能成为一次激发内省的有效过程。几年来,我们还把论文发表获奖、教学竞赛获奖等情况汇总成《教科研成果一览表》,发给每一位老师,让他们在对照中找到差距,明晰目标。
立足课堂:构建有研究含量的教本教研活动
1 教研组公开课,采取菜单式研究模式
第一步,摸清受众“口味”:组织老师讨论,列出教学实践中最让其感到困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期研讨备选话题。比如,我们这学期的语文组听课备选专题就有十多个: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组织语文合作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专题”课怎么上?……
第二步,均衡配置营养:各位老师根据印发的备选话题,选择两个申报;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协调落实,力求做到每个话题都有所涉及;最终把协调安排好的话题反馈给每位老师,让他们选定材料,确定开课的时间和课题。经过这样的安排,展现在老师眼前的学期开课计划,就是一份营养均衡、丰富的菜单,自然会引起他们一尝美味的愿望。
第三步,带着准备用餐:请各位老师事先钻研开课的材料,带着初步研读的成果走进课堂听课。这样,更便于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研讨话题的探索、比较、反思上。这样做,更容易尝出滋味。
第四步,注重及时“回味”:围绕事先确定的研讨话题,开展指向明确的评课活动。及时的研讨,将思考引向深入,促进了营养的消化吸收。当老师们成长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怎会拒绝成长?
2 评估课,确定以发展为目的的模式
学期初,我们都会组建由校务会议成员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估小组。我们对评估小组的定位是:以给出等第为次要目的,以指导教学为主要诉求。为此,我们的课堂评估反馈表上增设了一个栏目——被评估对象反馈意见。这个栏目的填写程序是:评估组长汇总评估组意见,再代表评估组与被评估对象交流意见,接着评估对象书面反馈交流感受并签字确认。只有完善了被评估对象反馈意见的评估,教务处每周汇总时才予以确认。此外,每过一个月,我们都会分学科组织评估科点评活动,由教务处分管主任或学科骨干教师就评估中的共性问题,和老师们进行讲座与沙龙结合式的研讨。
以反思研讨为模式的听课制度,较好地把“教”与“研”整合了起来。现在,听课、评课在我校已经成了老师主动参加、乐于参加的活动。
渲染书香:在阅读及研讨中开阔视野,培植灵感
我校参与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已经有三年了。“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一,这也是我校重点推动的研究项目。我们在通过“读书节”系列活动推动学生阅读的同时,也积极倡导教师开展阅读。我们认为,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近两年,我们通过推荐书目及举办“读书沙龙”等形式,积极营造教师专业阅读的氛围,组织教育专著的读书心得交流会。这些活动,开阔了老师的眼界,提升了教师的理念,让他们学会思考怎样追求除了分数之外的教育价值。我们还积极倡导老师把读书感悟整理成文,并积极投稿。
(作者单位: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