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同样是一首清丽的小诗,抑或是一篇隽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读起来则味同嚼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的同学能意会出其丰富内蕴,有的同学则茫然不解,甚至漠然置之。这就是语感的差异。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观,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就像打球要讲“球感”,唱歌要讲“乐感”一样,学习语言文字则要讲“语感”。语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要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在“听”中培养语感
一个会学习的人必定是一个会倾听的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吸收信息,并学会融会贯通,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敏锐地捕捉语言信息,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善于使用优美生动、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语言的教学。教师丰富而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范本。语言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语感也是在不断熏陶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当学生日复一日地聆听教师口中优美的诗文、生动的语句或名言警句时,学生的语言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其次,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倾听,也是提高学生形象语感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娓娓动听的范文朗读,会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老师的距离。通过聆听高水平的朗读,能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聆听中初步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感。当然,我们不让学生只做简单的听,而是要求学生在倾听朗读的同时,调动以往的情感经验及生活积累,在脑海中浮现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即产生形象语感。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就会逐渐增强。
二、在“说”中培养语感
说的能力完全可以培养的。首先,要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指名讲”的形式少用,这样锻炼的学生少,多采用“自言自语”、“同桌互讲”、“四人小组讲”这些形式,使孩子们讲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课外,也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讲故事、讲笑话,或者组织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等。说的机会多了,说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对于那些怕发言、声音小的同学,老师更要有耐心,鼓励学生敢说。不能一叫他起来发言,见他讲的声音小,叫让他坐下。这样他将永远失去锻炼的机会,从而在人前羞于开口,产生自卑心理。要努力创造一种和睦融洽、积极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的“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次,要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教学课文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述课文中的某段某句的意思,从而使“例子”中的语言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言语中来。在说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让孩子们说完整的话,注意词语的搭配,虚词的运用;并强调说话的连贯性,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前后照应,培养斟词酌句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辩论,言简意赅、准确达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辩才。可以让学生定期召开辩论会,让学生担任活动、会议的主持,开展社会调查等,或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有表情地说出自己看到的一篇文章、一件事情,要求口头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让能说、会说的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也让其他学生产生培养说话能力的美好向往。
三、在“读”中培养语感
1.朗读感悟。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重要的方式。课本语言本身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要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味,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的基础上提高朗读能力。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才能感受语言的奥妙,认识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诵读表达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2.阅读积累。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阅读积累的重要性。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以前的教学忽视积累,由于积累不够,语文学习的根基不牢,结果学生在表达方面表现得语言苍白,毫无文采,这正是语文教学效率差的表现之一。
要诱发学生产生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儿童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渴望了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许多知识,在他们的启蒙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语文资源对他们进行熏陶,让他们对读书感兴趣,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又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增强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获取新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在“写”中培养语感
书读得多、背得多,如果不多练,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就如学游泳,即使有再好的教练教,如果不下水亲自实践,最终仍然游不好。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形成语感,还得在多读、多背的基础上多写。
郭沫若先生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但语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通过一节节的语文课,对一篇篇文章的学习感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因此,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位置,才能让学生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讲,执笔而自能合度”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观,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就像打球要讲“球感”,唱歌要讲“乐感”一样,学习语言文字则要讲“语感”。语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要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在“听”中培养语感
一个会学习的人必定是一个会倾听的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吸收信息,并学会融会贯通,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敏锐地捕捉语言信息,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善于使用优美生动、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语言的教学。教师丰富而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范本。语言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语感也是在不断熏陶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当学生日复一日地聆听教师口中优美的诗文、生动的语句或名言警句时,学生的语言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其次,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倾听,也是提高学生形象语感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娓娓动听的范文朗读,会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老师的距离。通过聆听高水平的朗读,能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聆听中初步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感。当然,我们不让学生只做简单的听,而是要求学生在倾听朗读的同时,调动以往的情感经验及生活积累,在脑海中浮现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即产生形象语感。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就会逐渐增强。
二、在“说”中培养语感
说的能力完全可以培养的。首先,要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指名讲”的形式少用,这样锻炼的学生少,多采用“自言自语”、“同桌互讲”、“四人小组讲”这些形式,使孩子们讲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课外,也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讲故事、讲笑话,或者组织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等。说的机会多了,说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对于那些怕发言、声音小的同学,老师更要有耐心,鼓励学生敢说。不能一叫他起来发言,见他讲的声音小,叫让他坐下。这样他将永远失去锻炼的机会,从而在人前羞于开口,产生自卑心理。要努力创造一种和睦融洽、积极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的“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次,要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教学课文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述课文中的某段某句的意思,从而使“例子”中的语言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言语中来。在说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让孩子们说完整的话,注意词语的搭配,虚词的运用;并强调说话的连贯性,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前后照应,培养斟词酌句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辩论,言简意赅、准确达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辩才。可以让学生定期召开辩论会,让学生担任活动、会议的主持,开展社会调查等,或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有表情地说出自己看到的一篇文章、一件事情,要求口头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让能说、会说的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也让其他学生产生培养说话能力的美好向往。
三、在“读”中培养语感
1.朗读感悟。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重要的方式。课本语言本身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要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味,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的基础上提高朗读能力。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才能感受语言的奥妙,认识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诵读表达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2.阅读积累。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阅读积累的重要性。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以前的教学忽视积累,由于积累不够,语文学习的根基不牢,结果学生在表达方面表现得语言苍白,毫无文采,这正是语文教学效率差的表现之一。
要诱发学生产生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儿童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渴望了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许多知识,在他们的启蒙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语文资源对他们进行熏陶,让他们对读书感兴趣,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又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增强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获取新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在“写”中培养语感
书读得多、背得多,如果不多练,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就如学游泳,即使有再好的教练教,如果不下水亲自实践,最终仍然游不好。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形成语感,还得在多读、多背的基础上多写。
郭沫若先生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但语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通过一节节的语文课,对一篇篇文章的学习感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因此,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位置,才能让学生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讲,执笔而自能合度”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