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不至于除了仇恨之外,什么也不存在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min673594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归根结蒂,只能凭依自己的智慧、德性和力量自救自尊自强。企图仰仗任何一个国家(即或是真正的友邦)的善意、调解、援助、恩赐,都几乎无一例外地使中国饱尝失望和挫折。——王康
  抗战期间,重庆做了八年半的中国战时首都,时间是从1937年11月到1946年5月。从1940年到1949年,历时九年,重庆也曾是中国的陪都。
  1994年,重庆学者王康成立了一家“赔钱干大事”的文化公司,公司的名字干脆就叫“陪都”,王康的“野心”是想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抗战时期的重庆。
  公司成立第二年,王康拍了九集电视纪录片《陪都重庆》。片中,他采访了东北作家端木蕻良,一提起重庆,老作家顿时老泪纵横,说:“重庆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对我影响极深。”抗战期间,端木蕻良流亡重庆,曾在那里任教。那时,不少文人聚集这个战时首都,著名的“二流堂”就是当时重庆文人圈子之一。
  此后,王康与多家电视台合作拍摄纪录片,其中涉及重庆抗战的有《卢作孚》、《重庆大轰炸》等。王康搜集了大量重庆本地和日本历史学者的研究资料,并进行了甄别、考据。制作、拍摄《重庆大轰炸》期间,他捕捉到许多重庆大轰炸的历史背景及鲜为人知的细节。王康发现,那些死去的平民和这段历史一起,被人们迅速遗忘了。尸骨大都被丢到荒地里,再也找不到什么遗址了,重庆人约定俗成把那片荒地叫作“万人坑”。
  王康也曾计划出版中国抗战陪都丛书、陪都重庆图典,多年来他一直强调重庆历史记忆的重要性,他曾建议在重庆江北做一个几十米至一百米的凯旋门式的纪念型浮雕,建立重庆大轰炸广场,纪念亡者,祈祷和平。
  王康认为,迁都重庆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庆的命运,让这座城市有了悲剧与浪漫的性格。王康把抗战定义为这座城市的“契约”,注定了这座山城的不平庸。
  大学生不知道重庆是中国抗战时的首都
  南方周末:重庆抗战八年作为陪都的历史在人们的记忆中比较模糊,那八年中有哪些是不应该被我们忘记的?
  王康:1995年正值抗日胜利50周年,我在北大演讲,在场的五十多名大学生不知道战时中国的首都是哪里,有人说是武汉,但没有一个人知道战时首都重庆,那可是战时国家主权的象征。南京陷落后,武汉做临时首都一年,政府已经决定迁都重庆。整个战争的命运,历史地位、人口流动,都取决于迁都。武汉会战之后,中日18次会战,以及远征军入缅作战,指挥部都是在重庆。那是一场持久的国家战争,是卫国战争,只有首都所在地才有这种功能,当时,三十多个国家的大使馆都设在重庆。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左翼在文化界占多数,全是共产党人,擅长宣传。张大千、徐悲鸿都在,当时中国一流的大学者百分之七十在重庆,高校的百分之四十五迁到重庆,新儒家代表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崇三等哲学家重要的哲学著作都是在重庆完成的,国内外新闻机构也云集重庆。
  从1938年到1943年,日军对重庆轰炸了5年半,史称“重庆大轰炸”,开世界“无差别轰炸”罪恶先例。大轰炸炸死了一个学者,是复旦大学从外国回来的教授孙寒冰,同被炸死的还有六个学生。南开也被日本轰炸过。轰炸中死亡的有影响的人物四十多个。轰炸集中在渝中半岛人口密集区,目的是造成恐怖。
  “政治民主化”是表面话题
  南方周末: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向国民党提出的“政治民主化”,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你怎样看待毛泽东当时的这种要求?
  王康:当时毛泽东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为和国民党达成表面的共识。1945年8月22日《新华日报》发表《蒋介石先生贺电书后》社论,指出:“中国需要团结,但是,要团结先要民主。我们提出了真诚促成团结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召开党派会议,组织联合政府。这些办法只是作为一个民主国家人民的最起码的要求。”该报质问道:“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民主国家的人民还没有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哪一个国家还需要承认执政党以外的党派合法存在?”
  南方周末:根据你的研究,究竟是哪些原因促使重庆谈判?
  王康:重庆谈判正是在日本投降之际,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需要得到申张和保障,却因为苏美两国对中国难以抵御的干预而变成云谲波诡、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悲喜剧。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外交部长宋子文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两小时后,蒋介石致电毛泽东,请他“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
  中共中央通告党内,蒋介石“请毛往渝,完全是欺骗”。
  重庆朝野所造公开舆论,固然对延安形成前所未有压力,但真正促使毛泽东动身赴渝的力量,却来自遥远的莫斯科。
  而真正促使蒋介石邀毛赴渝的力量,则来自更为遥远的华盛顿。1943年11月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就曾直截了当地告诫蒋介石,他的政府“决不能代表现代的民主”,他“必须在战争还在继续进行的时候与延安方面握手,组织一个联合政府”,美国不愿陷入在中国发生的任何内战。
  43天中,蒋毛二人九度会晤,其中三度为两人单独晤谈,后人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在并无任何第三者在场情境下说了些什么。
  重庆谈判的教训和启示
  南方周末:国共在重庆谈判前后扮演了怎样的历史角色?
  王康:1922年1月,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同时应邀派员出席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抱病接见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和中共代表张国焘,发出他那先知般的“东方之问”: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
  1924年,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和国共第一次合作参与者,毛泽东、蒋介石曾分别告别了老母和爱妻,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没有只言片语表明他们在对方心里留下任何特殊的印象,但命运注定了他们将分别扮演现代中国的历史主角。22年后,他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两种哲学、两种力量、两种选择和两种命运聚首重庆,接受历史的评判与裁决。
  1945年10月10日,抗战胜利后第一个双十节,国共两党在桂园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
  正如重庆谈判虽则顺应了中国人渴慕和平与民主,却并非真正由中国人自主推动和促成一样,重庆谈判和嗣后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最终被国共内战取代,这固然因为国共积怨太深以及当时的国家政治、军事状况所致,而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国迅速走向“冷战”对抗的世界大势,则仍然是更深广也更强悍的主因。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重庆谈判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王康:国共两党无论存有多么深巨的积怨和现实的角斗,但绝非只有内战一途,蒋介石与毛泽东两人、国共两党无论存有多么难以逾越的恩怨和鸿沟,也不至于毫无通融之处。毕竟,作为同一时代的中国人,民族的苦难、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嘱托、个人的历史论定,极而言之,天地之间,清夜扪心之际,彼此顾念之时,总不至于除了仇恨之外,什么也不存在。
  即使作为一次流产和失败的历史性会晤,重庆谈判给后人留下的教训和启示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关于中国国家制度的民族、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基础,关于中国道路、命运和使命,关于中国的世界地位和人类责任,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公开论列的范围和高度,至今没有被超越。
  1946年2月25日,国共双方代表张治中、周恩来在《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签字。他们都指出,这一方案,“向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的目标上开走了”,都表示要“使它百分之百的实现”。
   然而,囿于深刻的历史局限,包括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在内的中国政治——军事领袖真正信奉的,还是“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真正迷恋的,还是剪灭异己、成王败寇的传统政治哲学;真正擅长的,还是战争解决争端,胜负裁断是非;真正实行的,还是专制、独裁、惟我独尊。
   民主建国胎死腹中,决不是中国的幸事。已经跻身世界反法西斯统一阵线“四强”地位、以独立、人权、自由和民主名义战斗了八年的中国,却最终没有走上现代国家的坦途,国民党拒绝民主的后果,已由其自身的教训而昭昭如斯;历史又以极其沉重的代价表明,当年中国民主派在陪都重庆鲜明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权、和平和宪政原则,仍然具有足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红岩村的“红岩精神”
   南方周末:对中国人来说,重庆的一个符号是小说《红岩》所体现的“红岩精神”……
   王康:渣滓洞与红岩村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红岩精神。真正的红岩村是中共南方局居住地“红岩嘴”,这个红岩与战时迁都有关,与共产党和国民党团结抗战精神有关;《红岩》是小说,表现的是川东地下党和华蓥山游击队与国民党的军事对抗,尤其是在渣滓洞的抗争,宣传的是在白色恐怖下的对敌斗争,强化的是中国的内部对抗和阶级斗争。
  南方周末:那什么才是你理解的真正的“红岩精神”?
  王康:抗战陪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完成北伐以后第二次合作的中心城市。作为中国两个最大的政党、两支最大的武装力量,国共两党两军毕竟同属一个民族、同属一个时代。以周恩来为首的在重庆中共人士,遵循中共中央所提“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与各抗日爱国党派团结御侮、民主协商、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他们是赤诚的爱国者和纯正的革命家,目睹过日本的富国强兵之法,感领过法国大革命的流风余响,沐浴过俄国十月革命的洗礼。为了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幸福,他们揩干净十年内战的血迹,收拾起万里长征的行囊,抖落黄土高原的泥土,作别太行山的密林,濯足嘉陵水,结庐红岩村,创立了传诵四方的“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斗、奉献。真正的“红岩精神”是全民抗战、国共合作的产物。
  (摘自《南方周末》2010.9.16)B②
其他文献
在“南京受降”前,先进行的是“芷江洽降”。  1945年8月21日下午4时,受降典礼正式在芷江七里桥开始,中方代表是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和总参谋长萧毅肃,日方投降代表是驻华日军副参谋长今井武夫等,典礼由萧毅肃主持。  现场所有人都盯着今井他们脱帽入室,他们获准佩带军刀,但4人走过空位时,均对萧毅肃深深鞠躬,然后肃然默立。萧毅肃示意坐下,验明今井武夫等人的身份后,洽降才算正式开始。何应钦宣读受降
期刊
1970~1976年,在中国,“工农兵”和“大学生”被联结在一起,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一经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大为推广。  “上、管、改”  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已渐渐平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计划于下半年开始招生。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推荐工农兵
期刊
一次被推迟了的中央工作会议  众所周知,庐山会议本来是要纠“左”,后来因为毛泽东严厉批判彭德怀的《意见书》,急剧转向了反右倾。杨尚昆当时对此也没有思想准备,但是在和我们谈庐山会议的第一阶段——中央工作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时候,他分析认为,即使没有彭德怀的《意见书》,庐山会议纠“左”的初衷也很难实现。  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研究解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期刊
商务部2010年度的财政收支预算信息显示,本年度对外援助总额达130.85亿元,占财政拨款总支出86.2%(总支出则为151.57亿元人民币)。中国数额巨大的对外援助,究竟去了哪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外援助曾是“严肃的政治活动”  要理解中国对外援助的作用与意义,必须对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中国的对外援助,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已启动。不过,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
期刊
唐朝布袋和尚《插秧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是从现实劳动中退步插秧的情境来阐述参禅的境界。  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每个人的成长也是在进步,当人们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时,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不可。如果是非达到不可的,能停下来甚至退下来想想,就可以另辟蹊径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何必非去挤独木桥不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古代的科举
期刊
弗雷德里克·埃克哈德,1988年加入联合国发言人办公室,1996年起担任联合国秘书长首席发言人。在浙江大学出版社日前出版的《为联合国发言》一书中,他披露了身为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的典型一日。    7点:编辑《发言人早间要闻》  每天早上7点,我进入办公室开始工作。我会阅读《纽约时报》,然后和我的同事们一起编辑由各地信息中心提交的新闻,编成《发言人早间要闻》。   我们的目标是最早在早上9点、最迟至
期刊
许多年轻人刚进入大学时会有一种失落感。这一人生新阶段意味着将要担负更多责任,而许多人会因此感到焦虑。年轻人一定很想知道,大学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的三位优秀毕业生总结出了大学学习取得成功的一些关键因素。  (一)不要逃课  在大学校园里,没有人会提醒你该做什么。刚入学的新生可能会觉得逃课没什么大不了。但成功的大学生建议不要这样做。原因是,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可以帮助你掌握课本
期刊
我们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我们的交际能力好不好。但即使平时口若悬河的人在必须说某些话的时候,也会很难说出口。什么话那么难说呢?  通常,人们会害怕自己能力不够强,或者碰到的问题太棘手。遇到困难时,有人往往采取逃避策略,比如沉默不语,置之不理,以为时间真的可以解决一切。这样一来,当令人害怕的情况真的出现时,在别人眼里他们就成了能力不足的人,或者难共事的人。因此,为了取得职场的成功,以下一些话在
期刊
没成名人时,我们总想:要是当了名人,前呼后拥,一呼百应,左右逢源,那该多么风光啊。  成了名人后,我们又想:唉,当名人有什么好?连门都不敢出了,还是当平民百姓自由啊。  送给爱人一大束鲜艳的红玫瑰。望着她惊喜的模样,我们一个劲儿谦虚:“我这个人啥都不懂,就是懂得浪漫。”  在内心里,我们咬牙切齿:这该死的浪漫!薪水就这样花掉了。  上午,读报纸,看到老明星要演青春少女,我们心里窃笑:都一大把年纪了
期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林立,在为燕京大学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司徒雷登与这些人多有接触。考虑到他的特殊身份,不少军阀把司徒雷登视为自身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传话人”,后者也借机同这些地方豪强建立了较为亲密的关系。  劝说孙传芳为燕大捐款   在那个乱世年代,我所熟识的一位显赫人物是山西都督阎锡山。我第一次见到他还是和教育界的同仁一起旅行的时候,后来又去拜访了他几次。总体来说,我对他的能力和人格印象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