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选题研究的重点不仅是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的产生过程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所在,促使学生更主动、有效地去寻求问题的解决过程,而在此期间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 自主性 合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选题指导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其中,选题就是一个难点。活动主题是整个活动的灵魂,选题不好,整个活动就难以开展下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选题呢?选题指导课是主题实践活动链上的起始课。一节成功的选题指导课,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保持活动兴趣和愿望,对于实践活动成果有效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昆虫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节选题指导课谈谈自己的困惑和思考。
一、生成主题,从茫然“被动”到积极“主动”
选择恰当的主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步。在本次主题活动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前,我提出了两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1)生活中,你对什么事物或什么现象产生过兴趣并有过思考?(2)如果你想对它们进行研究,你认为自己具备什么条件?学生们很快就写好了答案。我把交上来的纸条快速浏览了一遍,出乎我的意料,绝大部分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都集中在海洋、动物、植物等方面,只有两个学生写了地震,还有一个学生写了日本核泄漏。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这与我的预期相差甚远,总觉得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应该印象深刻,比较感兴趣。究其深层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平时很少对周围世界有过较深入的思考,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临时想出来的,而不是他们平时真正思考过、关注过的。
那几天正好下了雨,教室门前的花圃里有蜗牛在爬行,还有学生下课捉了蜗牛放在抽屉里。于是,我问:“蜗牛是昆虫吗?”教室里顿时炸了锅,我让他们自己查资料去弄明白。第二周,当我抛出同样的问题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昆虫产生了兴趣,想进一步探究。看来,孩子们从小习惯了给予和束缚,他们的行动选择常常会受到别人尤其是成人的影响和干涉,不想动脑筋自己做出选择,所以一旦有了自由,他们反而不知所措。当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茫然的“被动”。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我播放了《人与自然》中的昆虫篇,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昆虫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群,它们比人类的资格还要老得多,人类的历史才几百万年,而它们在3亿5千万年前早于恐龙时代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探究的冲动,尊重了学生的需要,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昆虫和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活动就正式确立了。
二、筛选问题,从精心“预设”到精彩“生成”
为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找到活动的切入口,我让学生分组填写了调查表。从调查表中不难发现,学生的选题较窄,如何把学生的思路逐渐打开呢?如何指导他们选出感兴趣的能够展开研究的有意义的课题呢?
[课堂回放1]
师: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是专门用来研究学习我们同学最感兴趣的问题的。在“昆虫和我们的生活”这个主题活动中,大家最想研究哪些内容?
生:春天有哪些昆虫?
生:萤火虫为什么只在夏天出现?
……
师:课前同学们分组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提出来,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第(6)小组同学填写的调查表(实物投影出示表格)
师:在这么多的问题中,我们研究哪个问题比较好呢?怎么选呢?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物质层面的,如衣食住行;有精神层面的,如影视作品,绘画,古诗文,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我们今天选题的首要条件是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友情提醒帮助他们进行选题。
学生并未像想象中那样顺利地选出切合活动主题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昆虫和我们的生活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他们并没有多少感性的认知,基于上述反思,我就这一环节作了调整。在出示一组同学的调查表后,并不急于让学生筛选,而是先通过一组图片(丝绸服装,蜂蜜,蜂巢式建筑,蜻蜓式直升机,人造卫星百叶窗式控温装置,蝇眼相机……),從衣食住行及昆虫给人类的启示,与昆虫相关的邮票、画作、古诗、成语、文学作品等多角度展示了昆虫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每一组不但选出了切合主题的问题,而且生成了新的问题。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中的有效生成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合理把握指导的时机、力度和深度。关注活动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生成”比“预设”具有更特殊的意义。
三、确定课题,从凸显“主体”到强化“合作”
学生活动的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个体活动之中,更体现在学生小组的活动之中。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小组共同感兴趣的想要研究的问题,还要凝聚集体的智慧将问题转化成课题,并寻找适合的方法加以解决,这些过程如果没有小组里每个成员的真正参与就无法完成。
[课堂回放2]
师:虽然大家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我们人力有限,不能每个问题都要进行研究,下面我们进行二次筛选,筛选出一个问题,集中精力去探究好吗?那怎么选呢?
同学们看看我们今天的座位和平时上课一样吗?我们这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既然是小组活动,就一定要选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我们选的问题凭现有的知识能力无法完成,那活动也开展不下去。因此,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友情提醒:一、选择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二、选择我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三、选择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探究的问题。
下面就请各小组按照以上选题的方法,围绕这些问题商议一下你们小组想共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呢?
如果就这样小组讨论后把课题名称写在老师发的纸上,组长把问题贴在黑板上,选题过程宣告结束也未尝不可。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班干部或能力较强的学生成为小组的“控制者”,他们选择问题,安排其他同学做这做那,被逐渐边缘化的同学则在小组活动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怎样使每个小组成员不受控于任何外在的压力,凭借着自己对于这个真实问题本身的兴趣,发表观点呢?经过和听课老师探讨,觉得在这每组筛选出共同要探究的问题后,增加一个阐述理由的环节,让每个学生在对话中,不断深入对问题的思考,从而激发起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运用集体的智慧一起来挖掘一下课题的研究价值了。各小组通过深入的讨论,应该对本小组的课题研究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下面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前来向全班同学进行陈述,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如果哪个小组阐述的理由充分,说不定会使更多的同学对你们的课题产生兴趣,吸引其他小组的同学加入。(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发言。)
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智慧的火花经过碰撞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兴趣,再次分组,并讨论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选题研究的重点不仅是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的产生过程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所在,促使学生更主动、有效地去寻求问题的解决过程,而在此期间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对选题过程的深入研究,让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明确活动的意义,学会研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整个研究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富有意义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 自主性 合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选题指导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其中,选题就是一个难点。活动主题是整个活动的灵魂,选题不好,整个活动就难以开展下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选题呢?选题指导课是主题实践活动链上的起始课。一节成功的选题指导课,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保持活动兴趣和愿望,对于实践活动成果有效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昆虫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节选题指导课谈谈自己的困惑和思考。
一、生成主题,从茫然“被动”到积极“主动”
选择恰当的主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步。在本次主题活动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前,我提出了两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1)生活中,你对什么事物或什么现象产生过兴趣并有过思考?(2)如果你想对它们进行研究,你认为自己具备什么条件?学生们很快就写好了答案。我把交上来的纸条快速浏览了一遍,出乎我的意料,绝大部分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都集中在海洋、动物、植物等方面,只有两个学生写了地震,还有一个学生写了日本核泄漏。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这与我的预期相差甚远,总觉得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应该印象深刻,比较感兴趣。究其深层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平时很少对周围世界有过较深入的思考,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临时想出来的,而不是他们平时真正思考过、关注过的。
那几天正好下了雨,教室门前的花圃里有蜗牛在爬行,还有学生下课捉了蜗牛放在抽屉里。于是,我问:“蜗牛是昆虫吗?”教室里顿时炸了锅,我让他们自己查资料去弄明白。第二周,当我抛出同样的问题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昆虫产生了兴趣,想进一步探究。看来,孩子们从小习惯了给予和束缚,他们的行动选择常常会受到别人尤其是成人的影响和干涉,不想动脑筋自己做出选择,所以一旦有了自由,他们反而不知所措。当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茫然的“被动”。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我播放了《人与自然》中的昆虫篇,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昆虫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群,它们比人类的资格还要老得多,人类的历史才几百万年,而它们在3亿5千万年前早于恐龙时代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探究的冲动,尊重了学生的需要,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昆虫和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活动就正式确立了。
二、筛选问题,从精心“预设”到精彩“生成”
为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找到活动的切入口,我让学生分组填写了调查表。从调查表中不难发现,学生的选题较窄,如何把学生的思路逐渐打开呢?如何指导他们选出感兴趣的能够展开研究的有意义的课题呢?
[课堂回放1]
师: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是专门用来研究学习我们同学最感兴趣的问题的。在“昆虫和我们的生活”这个主题活动中,大家最想研究哪些内容?
生:春天有哪些昆虫?
生:萤火虫为什么只在夏天出现?
……
师:课前同学们分组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提出来,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第(6)小组同学填写的调查表(实物投影出示表格)
师:在这么多的问题中,我们研究哪个问题比较好呢?怎么选呢?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物质层面的,如衣食住行;有精神层面的,如影视作品,绘画,古诗文,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我们今天选题的首要条件是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友情提醒帮助他们进行选题。
学生并未像想象中那样顺利地选出切合活动主题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昆虫和我们的生活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他们并没有多少感性的认知,基于上述反思,我就这一环节作了调整。在出示一组同学的调查表后,并不急于让学生筛选,而是先通过一组图片(丝绸服装,蜂蜜,蜂巢式建筑,蜻蜓式直升机,人造卫星百叶窗式控温装置,蝇眼相机……),從衣食住行及昆虫给人类的启示,与昆虫相关的邮票、画作、古诗、成语、文学作品等多角度展示了昆虫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每一组不但选出了切合主题的问题,而且生成了新的问题。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中的有效生成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合理把握指导的时机、力度和深度。关注活动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生成”比“预设”具有更特殊的意义。
三、确定课题,从凸显“主体”到强化“合作”
学生活动的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个体活动之中,更体现在学生小组的活动之中。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小组共同感兴趣的想要研究的问题,还要凝聚集体的智慧将问题转化成课题,并寻找适合的方法加以解决,这些过程如果没有小组里每个成员的真正参与就无法完成。
[课堂回放2]
师:虽然大家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我们人力有限,不能每个问题都要进行研究,下面我们进行二次筛选,筛选出一个问题,集中精力去探究好吗?那怎么选呢?
同学们看看我们今天的座位和平时上课一样吗?我们这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既然是小组活动,就一定要选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我们选的问题凭现有的知识能力无法完成,那活动也开展不下去。因此,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友情提醒:一、选择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二、选择我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三、选择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探究的问题。
下面就请各小组按照以上选题的方法,围绕这些问题商议一下你们小组想共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呢?
如果就这样小组讨论后把课题名称写在老师发的纸上,组长把问题贴在黑板上,选题过程宣告结束也未尝不可。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班干部或能力较强的学生成为小组的“控制者”,他们选择问题,安排其他同学做这做那,被逐渐边缘化的同学则在小组活动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怎样使每个小组成员不受控于任何外在的压力,凭借着自己对于这个真实问题本身的兴趣,发表观点呢?经过和听课老师探讨,觉得在这每组筛选出共同要探究的问题后,增加一个阐述理由的环节,让每个学生在对话中,不断深入对问题的思考,从而激发起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运用集体的智慧一起来挖掘一下课题的研究价值了。各小组通过深入的讨论,应该对本小组的课题研究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下面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前来向全班同学进行陈述,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如果哪个小组阐述的理由充分,说不定会使更多的同学对你们的课题产生兴趣,吸引其他小组的同学加入。(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发言。)
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智慧的火花经过碰撞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兴趣,再次分组,并讨论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选题研究的重点不仅是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的产生过程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所在,促使学生更主动、有效地去寻求问题的解决过程,而在此期间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对选题过程的深入研究,让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明确活动的意义,学会研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整个研究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富有意义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