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职学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出发,不断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开创德育工作新思路,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探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中职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本文从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目标、内容和任务,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做了探索。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工作 中职德育导师制
道德建设的成败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德”被置于教育目标的首位,“传道”历来都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在我国,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学校德育被动与滞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中职学校要切实重视德育工作,转变原有的德育观念,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我们要从中职学校目前德育现状出发,不断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开创新的德育工作思路与方式,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全面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中职学校德育的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以“爱”为主题,以“个性化”为特色,深情召唤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树立大德育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积极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正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德育教学研究会主任蒋乃平提出的:“不只德育课老师是德育工作者,所有的老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其形式和方法有许多,我认为,中职德育导师制是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
一、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
德育导师制就是由一名德育导师带一名或几名有进步要求的学生,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迅速成长。这种形式对于学校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干部、转化后进生很有启发,效果较好。中职德育导师制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导师制,它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必要和有效的补充,具体说就是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科任教师身上,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的一种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学生心理活动存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种种矛盾。他们心理抵抗能力弱,叛逆心和好奇心相对较强,心理不够成熟。于是,中职校园内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上网成瘾,打架,缺乏学习自觉性,不尊重老师和同学,随地乱扔垃圾,等等,这些都令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者感到头疼。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德育途径、措施不具体,缺乏实施性;德育方法重灌输,轻主体体验、内化,缺乏实效性。德育工作在中职学校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无形之中走向边缘化,德育在学校中的首要位置难以落到实处。就学校德育的形式和方法来看,还普遍存在着陈旧简单,缺乏新意的弊病和套路化、模式化的问题。而且现在学校德育日趋“专人化”,德育工作主要是班主任、德育处的事情,任课教师则只管抓教学,学校德育与智育的剥离,使学校德育出现了很大一块“真空带”。传统德育只注重满足社会需要,片面强调社会规范的要求,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理解,往往居高临下,摆师长权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的管理无论是质量还是时空都是有局限性的。中职德育导师制下,职责具体到个人。面对小批量的学生,导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情况,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进行指导,使每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个人素质。这大大弥补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不足。因此,在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有其必要性。
二、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内容和任务
中职德育导师制的提出和推行,是我们对中职学校德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现状深入反思的结果。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职德育导师制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标应该是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培养健康发展的学生。蒋乃平说:“中职学校中的德育工作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每年招收的800多万孩子,灰溜溜地进来,然后通过学校的教育,抬着头、挺着胸走出去。”
德育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导”,其指导内容应该是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国情感、心理健康、人格养成、行为规范、学生成长、职业素养等方面,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炼、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实行的中职德育导师制,偏重于思想、行为、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和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注重学生遵守规范,发现学生的特点,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的疙瘩,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各类学生对德育导师的需要是不尽相同的,德育导师应根据不同的指导对象设置不同的指导任务,包括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行为表现不良学生的转化、心理状态不良学生的心理调适等。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德育导师制正是德育个性化、亲情化的载体。导师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导师应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成长中帮助最大的人。
三、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途径和方法
从德育导师任务实现的途径和方法看,主要是导师通过平时师生之间定期、不定期的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提供及时有益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校沟通,等等,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导师。德育导师采用正反面事例的对比会给学生较大的触动;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或难以当面说服的问题,通过留言条、发电子邮件、QQ聊天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学生较容易接受。
要想德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态度很重要。中职学生更愿意德育导师以平等的身份、朋友式的方式与自己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如朋友般交心式地沟通,采用双向互动、互相探讨的方法,偏重于听取学生的倾诉,在一种关爱和谐的氛围中,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态度认同、行为认同。师生之间有沟通、交流,就必定会有师生关系存在,这个关系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指导的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导师工作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1.德育导师要接纳学生,这是“导”的开始。
心理学告诉我们,接纳应该要有一个基本态度:导师对当事者都要无条件地接纳,不论其学业、个性、品行、行为如何。这里的“无条件接纳”是德育导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特别要注意的。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许多教师习惯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批评和指责学生的过错,一味说教。德育导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里,真正平等地而不是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就要从内心接纳学生。
2.德育导师要正确运用倾听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就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而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教师一般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话上,而不是放在去听学生说话上,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夸夸其谈地说大道理。他们当然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甚至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故意重犯错误。因而,在疏导的过程中,导师要学会“倾听”。要养成倾听的意识和习惯,要给学生充足的表达时间,会用热情和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一种尊重,是心与心的默默靠拢,是情与情的悄悄对流。所谓“倾听”并不是单纯地听对方说话,德育导师还要借助言语的引导,真正“听”出对方所讲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等。在学生诉说的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究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寻求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直接的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你也会在心灵上给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
3.德育导师要学会“说”,能够与之“共情”。
学生普遍喜欢说服,讨厌粗暴地训斥。导师要把道理讲到他们的心坎儿里,与之“共情”,让他们觉得导师能够理解他们,与他们有共同语言,为他们着想,是真心诚意地“为他们好”,这时“说服”就不是问题了。所以,德育导师还要学会“说”。
德育导师如果能够“积极地无条件接纳”学生,做到“听”和“说”(倾听和说服)的完美结合,就能够对受导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实行中职德育导师制,完全可以做到全校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导师,每个学生都有结对导师,真正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时时刻刻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四、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拓展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使德育工作由“面”到“点”,变得更加细致、深入而富有实效,改善了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是中职学校开拓德育局面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在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1.师生要明确设置德育导师的目的。
中职德育导师制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新思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其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健康发展的学生。中职德育导师制不是给个别学生开小灶,也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
2.关于德育导师制的辅导对象定位问题。
中职德育导师制的辅导对象应该是学校全体学生。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甚至是挫折。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初衷就是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我们要坚定这个初衷,避免使其变为“导差”或“扶差”工作。
3.关于德育导师队伍的素质问题。
建立一支良好素质的德育导师队伍,也是做好中职德育导师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需要怎样的德育导师,还是要让学生来说话。“性格好,有亲和力”是学生的主要标准。《现代德育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理想的德育教师,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一个道德哲学家、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艺术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必须苦练内功,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准确揣摩学生。德育导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工作对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新的理念影响学生。
4.充分调动德育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中职德育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关键在德育导师。德育导师掌握着指导的主动权。只有德育导师全身心地投入,这种管理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结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充分调动德育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5.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握好“度”的问题。
实行中职德育导师制,德育导师要注意协调同事关系,要与班主任要分清职责,相互理解与支持,不可各自为政;德育导师间要经常交流经验,相互了解学生的情况,避免形成以德育导师为主的小群体;把握师生间交往的尺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把握德育导师与学生家庭联系的度,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交流等问题。
6.开展不同形式的德育导师制。
各个学校的校情、学情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需要,实行不同形式的中职德育导师制,或者相关的德育导师制可以同步开展。职业学校可根据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分别试行“专业导师制”、“实习导师制”、“寝室导师制”等,便于学校、德育导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状态等问题,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2008.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3]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细则.
[4]徐卫红.德育在“导”而不在“制”[J].江西教育,2004,(13、14):35.
[5]杨碧君.夷陵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研究[D].2005.
[6]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7]戚万学,杜时忠等编著.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
[8]王文源主编.中小学德育概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8.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工作 中职德育导师制
道德建设的成败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德”被置于教育目标的首位,“传道”历来都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在我国,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学校德育被动与滞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中职学校要切实重视德育工作,转变原有的德育观念,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我们要从中职学校目前德育现状出发,不断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开创新的德育工作思路与方式,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全面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中职学校德育的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以“爱”为主题,以“个性化”为特色,深情召唤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树立大德育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积极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正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德育教学研究会主任蒋乃平提出的:“不只德育课老师是德育工作者,所有的老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其形式和方法有许多,我认为,中职德育导师制是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
一、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
德育导师制就是由一名德育导师带一名或几名有进步要求的学生,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迅速成长。这种形式对于学校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干部、转化后进生很有启发,效果较好。中职德育导师制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导师制,它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必要和有效的补充,具体说就是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科任教师身上,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的一种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学生心理活动存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种种矛盾。他们心理抵抗能力弱,叛逆心和好奇心相对较强,心理不够成熟。于是,中职校园内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上网成瘾,打架,缺乏学习自觉性,不尊重老师和同学,随地乱扔垃圾,等等,这些都令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者感到头疼。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德育途径、措施不具体,缺乏实施性;德育方法重灌输,轻主体体验、内化,缺乏实效性。德育工作在中职学校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无形之中走向边缘化,德育在学校中的首要位置难以落到实处。就学校德育的形式和方法来看,还普遍存在着陈旧简单,缺乏新意的弊病和套路化、模式化的问题。而且现在学校德育日趋“专人化”,德育工作主要是班主任、德育处的事情,任课教师则只管抓教学,学校德育与智育的剥离,使学校德育出现了很大一块“真空带”。传统德育只注重满足社会需要,片面强调社会规范的要求,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理解,往往居高临下,摆师长权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的管理无论是质量还是时空都是有局限性的。中职德育导师制下,职责具体到个人。面对小批量的学生,导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情况,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进行指导,使每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个人素质。这大大弥补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不足。因此,在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有其必要性。
二、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内容和任务
中职德育导师制的提出和推行,是我们对中职学校德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现状深入反思的结果。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职德育导师制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标应该是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培养健康发展的学生。蒋乃平说:“中职学校中的德育工作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每年招收的800多万孩子,灰溜溜地进来,然后通过学校的教育,抬着头、挺着胸走出去。”
德育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导”,其指导内容应该是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国情感、心理健康、人格养成、行为规范、学生成长、职业素养等方面,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炼、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实行的中职德育导师制,偏重于思想、行为、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和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注重学生遵守规范,发现学生的特点,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的疙瘩,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各类学生对德育导师的需要是不尽相同的,德育导师应根据不同的指导对象设置不同的指导任务,包括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行为表现不良学生的转化、心理状态不良学生的心理调适等。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德育导师制正是德育个性化、亲情化的载体。导师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导师应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成长中帮助最大的人。
三、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途径和方法
从德育导师任务实现的途径和方法看,主要是导师通过平时师生之间定期、不定期的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提供及时有益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校沟通,等等,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导师。德育导师采用正反面事例的对比会给学生较大的触动;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或难以当面说服的问题,通过留言条、发电子邮件、QQ聊天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学生较容易接受。
要想德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态度很重要。中职学生更愿意德育导师以平等的身份、朋友式的方式与自己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如朋友般交心式地沟通,采用双向互动、互相探讨的方法,偏重于听取学生的倾诉,在一种关爱和谐的氛围中,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态度认同、行为认同。师生之间有沟通、交流,就必定会有师生关系存在,这个关系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指导的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导师工作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1.德育导师要接纳学生,这是“导”的开始。
心理学告诉我们,接纳应该要有一个基本态度:导师对当事者都要无条件地接纳,不论其学业、个性、品行、行为如何。这里的“无条件接纳”是德育导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特别要注意的。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许多教师习惯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批评和指责学生的过错,一味说教。德育导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里,真正平等地而不是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就要从内心接纳学生。
2.德育导师要正确运用倾听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就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而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教师一般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话上,而不是放在去听学生说话上,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夸夸其谈地说大道理。他们当然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甚至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故意重犯错误。因而,在疏导的过程中,导师要学会“倾听”。要养成倾听的意识和习惯,要给学生充足的表达时间,会用热情和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一种尊重,是心与心的默默靠拢,是情与情的悄悄对流。所谓“倾听”并不是单纯地听对方说话,德育导师还要借助言语的引导,真正“听”出对方所讲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等。在学生诉说的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究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寻求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直接的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你也会在心灵上给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
3.德育导师要学会“说”,能够与之“共情”。
学生普遍喜欢说服,讨厌粗暴地训斥。导师要把道理讲到他们的心坎儿里,与之“共情”,让他们觉得导师能够理解他们,与他们有共同语言,为他们着想,是真心诚意地“为他们好”,这时“说服”就不是问题了。所以,德育导师还要学会“说”。
德育导师如果能够“积极地无条件接纳”学生,做到“听”和“说”(倾听和说服)的完美结合,就能够对受导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实行中职德育导师制,完全可以做到全校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导师,每个学生都有结对导师,真正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时时刻刻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四、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拓展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使德育工作由“面”到“点”,变得更加细致、深入而富有实效,改善了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是中职学校开拓德育局面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在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1.师生要明确设置德育导师的目的。
中职德育导师制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新思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其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健康发展的学生。中职德育导师制不是给个别学生开小灶,也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
2.关于德育导师制的辅导对象定位问题。
中职德育导师制的辅导对象应该是学校全体学生。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甚至是挫折。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初衷就是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我们要坚定这个初衷,避免使其变为“导差”或“扶差”工作。
3.关于德育导师队伍的素质问题。
建立一支良好素质的德育导师队伍,也是做好中职德育导师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需要怎样的德育导师,还是要让学生来说话。“性格好,有亲和力”是学生的主要标准。《现代德育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理想的德育教师,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一个道德哲学家、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艺术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必须苦练内功,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准确揣摩学生。德育导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工作对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新的理念影响学生。
4.充分调动德育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中职德育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关键在德育导师。德育导师掌握着指导的主动权。只有德育导师全身心地投入,这种管理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结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充分调动德育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5.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握好“度”的问题。
实行中职德育导师制,德育导师要注意协调同事关系,要与班主任要分清职责,相互理解与支持,不可各自为政;德育导师间要经常交流经验,相互了解学生的情况,避免形成以德育导师为主的小群体;把握师生间交往的尺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把握德育导师与学生家庭联系的度,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交流等问题。
6.开展不同形式的德育导师制。
各个学校的校情、学情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需要,实行不同形式的中职德育导师制,或者相关的德育导师制可以同步开展。职业学校可根据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分别试行“专业导师制”、“实习导师制”、“寝室导师制”等,便于学校、德育导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状态等问题,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2008.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3]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细则.
[4]徐卫红.德育在“导”而不在“制”[J].江西教育,2004,(13、14):35.
[5]杨碧君.夷陵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研究[D].2005.
[6]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7]戚万学,杜时忠等编著.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
[8]王文源主编.中小学德育概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