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饲育》是大江健三郎初期代表作之一。1958年发表于《文学界》上,并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一经发表,便受到好评。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饲育》中黑人士兵出现后村里人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变化等,探析深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微妙心理。
关键词: 小说《饲育》 心理学 日本人 微妙心理
一、引言
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语作家。评选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在授奖辞中指出:“大江的作品中存在着‘变异的现实主义’这种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全新的见解和充满凝练形象的诗。”予以大江的作品很高的评价。此后,大江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备受瞩目。
《饲育》是大江初登文坛,于1958年在《文学界》上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并荣获第39届芥川文学奖。奥野键男这样评价《饲育》:“这是一部基于异想天开的构思,抒情性浓厚,艺术水平极高的杰作。”①作品描述了战争结束前的某个夏天,一架美军飞机坠落到村庄,一个黑人士兵成为俘虏。村里人很戒备,用铁索套住黑人士兵,像动物一样饲养他。但孩子们开始与他交流,并相处得很好。时间久了,村里人戒备心减弱,与黑人士兵相处融洽。夏末,书记命令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处置,“我”跑去告知,不料黑人士兵反目成仇,把“我”当成人质,父亲愤怒之下拿起劈刀砍碎了黑人士兵的头骨。
《饲育》被收集在大江初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中。据我的查阅,专门论述《饲育》的评论甚少,多以论述初期作品为主题。涉及《饲育》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①以作品的舞台——村庄为中心;②以作品的创作意识为中心;③以作品的文体特点为中心;④从政治制度角度;⑤以重新探讨作品主题为中心。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的变化,以期考察日本人的微妙心理,旨在为《饲育》论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同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探究深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微妙心理。
二、选择《饲育》
诚然,研究日本人的作品不计其数,研究日本人心理的著作也不在少数。我选择《饲育》来研究日本人的心理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大江健三郎在初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后记中写道:“监禁状态,在封闭的墙内生存的状态——这一贯是我的主题。”②《饲育》这部作品的舞台即是处于监禁状态下的村落共同体。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单一民族、单一语言、单一文化的国家,就整个国家而言,处于四面环海的封闭状态,就各个地区而言,由于山脉和岛屿的阻隔,也是封闭社会。封闭社会下的单位即为集团,可以说日本社会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集团构成的。作品的舞台——村落共同体可以说是典型的集团代表,亦是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
其次,封闭的状态下必然形成封闭的人际关系。日本自古以来就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下,也乐于存在于这种封闭式的人际关系中。在封闭状态下形成的心理是纯粹的、原始的、具有代表性的。因此,可以作为很好的心理研究对象。
最后,变态心理学中的心理应激理论指出:应激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付出较大的努力去适应,甚至超过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应激源是指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③由飞机坠落事故闯入封闭状态的村庄的黑人士兵,无疑是一个具有潜在性强烈刺激作用的应激源。村里人在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波动、行为方式转变正是日本人深层心理反应的最好佐证。
三、由“排斥”转向“接受”
由于飞机坠落,黑人士兵出现在村庄。尽管村里人可以判断出他是士兵,但仍叫他“猎物”,把他像动物一样饲养,还给他套上铁索。对于突然出现的黑人士兵,人们从心理上排斥他。但孩子们不以为然,在给他送食物的时候对他产生了好感,出于同情,还为他解开脚镣,甚至还带他去戏水。很显然,孩子们在心中把他当成人而接受了他。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社会,孩子处于这个等级制的最底端,当孩子与黑人士兵建立了相对融洽的关系后,大人们也渐渐接受了他,并与黑人士兵有了比较亲密的交流,比如他帮书记修理假肢,教村里人做分离作业,等等。
于是,黑人士兵融入了村落共同体这一纵向社会。日本人在与他人交往时,随着亲密度的增加,期望建立如亲子关系那样的人际关系。这也正是村里人在与黑人士兵交流之后内心所想建立的关系。土居健郎把这种心理称作依赖的心理。闭锁村庄的人们对黑人士兵从“排斥”到“接受”的变化是这种潜在的依赖心理在起作用。
四、由“恐惧”到“施暴”
村里人在抓住黑人士兵時,用铁索将他的双脚紧紧套住,还不停地发出噪音。当“我”看见他时,“这种突如其来的恐惧简直使我不知所措”。④父亲代表村里人想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处置,却遭书记拒绝,并被命令看管他。所有人的表现都充满着对黑人士兵的恐惧。这种恐惧的来源,其一是因为在封闭状态下村里人对陌生事物无法认知。其二,也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人的自卑心理。战争末期,粮食匮乏,生活困难,但村里人给黑人士兵的食物却是“几个大饭团,焦脆的干鱼,煮青菜,装在广口瓶的山羊奶”。⑤如果是像动物一样喂养他,就根本没有必要提供这么丰富的食物。这不如说是村里人强烈地意识到黑人士兵是美国人,是一种强大的存在,对强大力量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对黑人士兵惊恐万分。
在书记决定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时,“我”提前去告知,黑人士兵一反常态,把“我”当成人质。大人们不知所措,父亲举起劈刀砍碎黑人士兵的头骨。最终村里人选择了施暴。由“恐惧”转向“施暴”,这是一个情绪极端变化的过程。根据前面提到的心理应激理论,黑人士兵是一个潜在性强烈刺激的应激源,在他爆发的那一刻,村里人亦随之产生应激反应,但这突然又强烈的刺激超越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因此情绪发生极端转变,转而施暴。但这种极易发生情绪变化的状态正是社会心理的体现,同时它也是构成心理学中变态心理的重要因素。
再审视本作品的写作背景,它写的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的事情。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焦虑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但无论是作为外接刺激的黑人士兵也好,还是战争的因素也好,都属于外因,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文化因素这一内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潜藏于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心理通过外界刺激影响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由此,日本人的变态心理倾向暴露无遗。
五、结语
心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难以捉摸的东西,探求群体的普遍社会心理更是不易。本文选择《饲育》这部文学作品,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主体人物——村里人的情绪反应、行为变化和心理变化,分析出日本人具有既依赖又自卑,既易变又带有变态心理倾向的这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综上所述,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心理学来研究《饲育》,剖析了日本人的微妙心理。
注释:
①奥野键男.奥野键男作家论集.泰留社,1978年7月,笔者译.
②④⑤大江健三郎.死者的奢华.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③刘新民,李建明.变态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中根千枝著.陈成译.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94.
[2]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
[3]孙满绪编著.日语和日本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雷芳论《饲育》中大江健三郎对人性的思考.中国知网,2009.
关键词: 小说《饲育》 心理学 日本人 微妙心理
一、引言
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语作家。评选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在授奖辞中指出:“大江的作品中存在着‘变异的现实主义’这种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全新的见解和充满凝练形象的诗。”予以大江的作品很高的评价。此后,大江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备受瞩目。
《饲育》是大江初登文坛,于1958年在《文学界》上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并荣获第39届芥川文学奖。奥野键男这样评价《饲育》:“这是一部基于异想天开的构思,抒情性浓厚,艺术水平极高的杰作。”①作品描述了战争结束前的某个夏天,一架美军飞机坠落到村庄,一个黑人士兵成为俘虏。村里人很戒备,用铁索套住黑人士兵,像动物一样饲养他。但孩子们开始与他交流,并相处得很好。时间久了,村里人戒备心减弱,与黑人士兵相处融洽。夏末,书记命令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处置,“我”跑去告知,不料黑人士兵反目成仇,把“我”当成人质,父亲愤怒之下拿起劈刀砍碎了黑人士兵的头骨。
《饲育》被收集在大江初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中。据我的查阅,专门论述《饲育》的评论甚少,多以论述初期作品为主题。涉及《饲育》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①以作品的舞台——村庄为中心;②以作品的创作意识为中心;③以作品的文体特点为中心;④从政治制度角度;⑤以重新探讨作品主题为中心。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的变化,以期考察日本人的微妙心理,旨在为《饲育》论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同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探究深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微妙心理。
二、选择《饲育》
诚然,研究日本人的作品不计其数,研究日本人心理的著作也不在少数。我选择《饲育》来研究日本人的心理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大江健三郎在初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后记中写道:“监禁状态,在封闭的墙内生存的状态——这一贯是我的主题。”②《饲育》这部作品的舞台即是处于监禁状态下的村落共同体。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单一民族、单一语言、单一文化的国家,就整个国家而言,处于四面环海的封闭状态,就各个地区而言,由于山脉和岛屿的阻隔,也是封闭社会。封闭社会下的单位即为集团,可以说日本社会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集团构成的。作品的舞台——村落共同体可以说是典型的集团代表,亦是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
其次,封闭的状态下必然形成封闭的人际关系。日本自古以来就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下,也乐于存在于这种封闭式的人际关系中。在封闭状态下形成的心理是纯粹的、原始的、具有代表性的。因此,可以作为很好的心理研究对象。
最后,变态心理学中的心理应激理论指出:应激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付出较大的努力去适应,甚至超过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应激源是指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③由飞机坠落事故闯入封闭状态的村庄的黑人士兵,无疑是一个具有潜在性强烈刺激作用的应激源。村里人在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波动、行为方式转变正是日本人深层心理反应的最好佐证。
三、由“排斥”转向“接受”
由于飞机坠落,黑人士兵出现在村庄。尽管村里人可以判断出他是士兵,但仍叫他“猎物”,把他像动物一样饲养,还给他套上铁索。对于突然出现的黑人士兵,人们从心理上排斥他。但孩子们不以为然,在给他送食物的时候对他产生了好感,出于同情,还为他解开脚镣,甚至还带他去戏水。很显然,孩子们在心中把他当成人而接受了他。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社会,孩子处于这个等级制的最底端,当孩子与黑人士兵建立了相对融洽的关系后,大人们也渐渐接受了他,并与黑人士兵有了比较亲密的交流,比如他帮书记修理假肢,教村里人做分离作业,等等。
于是,黑人士兵融入了村落共同体这一纵向社会。日本人在与他人交往时,随着亲密度的增加,期望建立如亲子关系那样的人际关系。这也正是村里人在与黑人士兵交流之后内心所想建立的关系。土居健郎把这种心理称作依赖的心理。闭锁村庄的人们对黑人士兵从“排斥”到“接受”的变化是这种潜在的依赖心理在起作用。
四、由“恐惧”到“施暴”
村里人在抓住黑人士兵時,用铁索将他的双脚紧紧套住,还不停地发出噪音。当“我”看见他时,“这种突如其来的恐惧简直使我不知所措”。④父亲代表村里人想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处置,却遭书记拒绝,并被命令看管他。所有人的表现都充满着对黑人士兵的恐惧。这种恐惧的来源,其一是因为在封闭状态下村里人对陌生事物无法认知。其二,也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人的自卑心理。战争末期,粮食匮乏,生活困难,但村里人给黑人士兵的食物却是“几个大饭团,焦脆的干鱼,煮青菜,装在广口瓶的山羊奶”。⑤如果是像动物一样喂养他,就根本没有必要提供这么丰富的食物。这不如说是村里人强烈地意识到黑人士兵是美国人,是一种强大的存在,对强大力量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对黑人士兵惊恐万分。
在书记决定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时,“我”提前去告知,黑人士兵一反常态,把“我”当成人质。大人们不知所措,父亲举起劈刀砍碎黑人士兵的头骨。最终村里人选择了施暴。由“恐惧”转向“施暴”,这是一个情绪极端变化的过程。根据前面提到的心理应激理论,黑人士兵是一个潜在性强烈刺激的应激源,在他爆发的那一刻,村里人亦随之产生应激反应,但这突然又强烈的刺激超越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因此情绪发生极端转变,转而施暴。但这种极易发生情绪变化的状态正是社会心理的体现,同时它也是构成心理学中变态心理的重要因素。
再审视本作品的写作背景,它写的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的事情。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焦虑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但无论是作为外接刺激的黑人士兵也好,还是战争的因素也好,都属于外因,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文化因素这一内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潜藏于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心理通过外界刺激影响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由此,日本人的变态心理倾向暴露无遗。
五、结语
心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难以捉摸的东西,探求群体的普遍社会心理更是不易。本文选择《饲育》这部文学作品,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主体人物——村里人的情绪反应、行为变化和心理变化,分析出日本人具有既依赖又自卑,既易变又带有变态心理倾向的这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综上所述,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心理学来研究《饲育》,剖析了日本人的微妙心理。
注释:
①奥野键男.奥野键男作家论集.泰留社,1978年7月,笔者译.
②④⑤大江健三郎.死者的奢华.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③刘新民,李建明.变态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中根千枝著.陈成译.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94.
[2]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
[3]孙满绪编著.日语和日本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雷芳论《饲育》中大江健三郎对人性的思考.中国知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