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 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转变, 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生本理念的确立, 是新时代下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建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因此主题教育理念下的生本教育有着必然性。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为了培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国家提出了“人才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思想, 提倡教育要以人为本。生本教育理念, 指的是学校生本教育理念, 是“学校在实施教学和管理时, 应以所有学生合理的、根本的利益为本,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新时期下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 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生本教育理念的形成, 不应该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进行全盘的否定。笔者对就主题教育理念下的生本教育的认识发表一些简单的看法。
一、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
我国目前教育体制最大的问题就是: 教育管理行政化。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的管理很多是采用行政官员的管理和考核办法, 而教育恰巧最忌讳这种急功近利的要求,这就是现在应试教育的局面没法改变的原因: 有指标, 有硬性要求。每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多少, 中考、高考升学率是多少, “普九”, 要看你的入学率等。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培养人才, 而是为了完成任务, 为了官员的政绩。恰巧也就是这些原因, 导致了社会大众对教育的认识出现严重偏差, 整个社会评价学校的好坏就是根据这些硬性目标, 忽略了人性、人文、理想、道德的教育。而这些,恰巧是产生大师的必要条件。
二、生本教育的前提是生命教育
主题教育的理论观点是: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发展, 不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那么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应该是以这个教学的本体展开。人类发展到今天, 知识和技能的传播, 都是通过教育这种形式来进行的, 教育的目的不是一味的传承知识的过程, 而是把教育转化为人的教育, 使“人” 这个主题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一味的知识灌输, 限制了人能力的发展。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教育最根本的手段, 但这只能看做是转化人和发展人的工具。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师、学生、教材者三个教育的主题要素中, 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 只有发展生本教育, 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虽然我国的教育发展迅速, 教育理念更新快, 但传统教育中的陈旧观念依旧给教育和教育人事蒙上了阴影。传统的升学考试成绩一直以来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一直成为教育者追求的终极目标。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 正是由于对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和反思, 对学生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正确定位。
三、生本教育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否定
生本教育的理念的确立, 加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主动性, 仍然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已经沿用了近半个世纪,现在有人提倡“生本教育理念” 似乎两者之间有着尖锐的冲突, 但实质上不是这样的。事物本身就有着两面性, 教育为本, 教师为本指出,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依靠教师的精心教学才能实现; 而生本教育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点, 最终的结果还是教育, 因此两者一点也不矛盾和冲突。在新的课改实施后, 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素质对教育影响更加明显。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处在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中, 教师的教育观点和个人的教学立场以及个人的世界观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新的“生本教育理念” 下, 把教师比喻为“平等中的首席”, 此话不无道理。
四、生本教育理念的确立, 是学生品行教育的关键所在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于是, 不少地方就有了“为了一切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上帝” 等口号。笔者认为, 这种提法不太对, 至少是不严谨的, 这里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学生比喻为上帝, 那学生岂不是可以为所欲为? “为了学生的一切”, 也就否定了人性中存在着不良的或说有待教化的一面。以学生为本, 应以学生合理的、最根本的利益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本。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 我们同样应有明确的要求, 要教育学生发扬刻苦学习、尊敬师长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 是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 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提倡以学生为本, 就一味迁就和纵容学生, 对存在的不努力学习、不遵守校纪校规等不良现象, 我们还是应当理直气壮地进行教育。
“十一五计划” 开始以来, 国家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的口号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响应, 人的尊严和发展潜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 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 生本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同, 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应通过实践, 加深认识, 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 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为了培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国家提出了“人才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思想, 提倡教育要以人为本。生本教育理念, 指的是学校生本教育理念, 是“学校在实施教学和管理时, 应以所有学生合理的、根本的利益为本,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新时期下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 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生本教育理念的形成, 不应该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进行全盘的否定。笔者对就主题教育理念下的生本教育的认识发表一些简单的看法。
一、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
我国目前教育体制最大的问题就是: 教育管理行政化。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的管理很多是采用行政官员的管理和考核办法, 而教育恰巧最忌讳这种急功近利的要求,这就是现在应试教育的局面没法改变的原因: 有指标, 有硬性要求。每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多少, 中考、高考升学率是多少, “普九”, 要看你的入学率等。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培养人才, 而是为了完成任务, 为了官员的政绩。恰巧也就是这些原因, 导致了社会大众对教育的认识出现严重偏差, 整个社会评价学校的好坏就是根据这些硬性目标, 忽略了人性、人文、理想、道德的教育。而这些,恰巧是产生大师的必要条件。
二、生本教育的前提是生命教育
主题教育的理论观点是: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发展, 不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那么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应该是以这个教学的本体展开。人类发展到今天, 知识和技能的传播, 都是通过教育这种形式来进行的, 教育的目的不是一味的传承知识的过程, 而是把教育转化为人的教育, 使“人” 这个主题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一味的知识灌输, 限制了人能力的发展。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教育最根本的手段, 但这只能看做是转化人和发展人的工具。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师、学生、教材者三个教育的主题要素中, 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 只有发展生本教育, 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虽然我国的教育发展迅速, 教育理念更新快, 但传统教育中的陈旧观念依旧给教育和教育人事蒙上了阴影。传统的升学考试成绩一直以来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一直成为教育者追求的终极目标。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 正是由于对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和反思, 对学生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正确定位。
三、生本教育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否定
生本教育的理念的确立, 加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主动性, 仍然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已经沿用了近半个世纪,现在有人提倡“生本教育理念” 似乎两者之间有着尖锐的冲突, 但实质上不是这样的。事物本身就有着两面性, 教育为本, 教师为本指出,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依靠教师的精心教学才能实现; 而生本教育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点, 最终的结果还是教育, 因此两者一点也不矛盾和冲突。在新的课改实施后, 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素质对教育影响更加明显。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处在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中, 教师的教育观点和个人的教学立场以及个人的世界观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新的“生本教育理念” 下, 把教师比喻为“平等中的首席”, 此话不无道理。
四、生本教育理念的确立, 是学生品行教育的关键所在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于是, 不少地方就有了“为了一切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上帝” 等口号。笔者认为, 这种提法不太对, 至少是不严谨的, 这里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学生比喻为上帝, 那学生岂不是可以为所欲为? “为了学生的一切”, 也就否定了人性中存在着不良的或说有待教化的一面。以学生为本, 应以学生合理的、最根本的利益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本。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 我们同样应有明确的要求, 要教育学生发扬刻苦学习、尊敬师长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 是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 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提倡以学生为本, 就一味迁就和纵容学生, 对存在的不努力学习、不遵守校纪校规等不良现象, 我们还是应当理直气壮地进行教育。
“十一五计划” 开始以来, 国家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的口号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响应, 人的尊严和发展潜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 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 生本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同, 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应通过实践, 加深认识, 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 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