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景物描写在记叙文、散文、小说、诗歌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许多同学在理解景物描写时,有的含糊不清,一塌糊涂,有的分不清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导致理解不当。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得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其中提高景物描写的理解水平,是提高学生理解水平的重要方面之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景物描写教学。
【关键词】理解 景物 描写 修辞 顺序 角度 情感 方法
在记叙文、散文、小说、诗歌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去理解自然景色的描写呢?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人手,诸如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反问等,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朱自清《春》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连用,从正面描写了春雨的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层薄烟”这个比喻进一步描绘了春雨细密迷蒙的景状。再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写城外远山时,是这样写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很淡雅的语句,丝毫不见华丽的词藻。可是一个“卧”字就使得所写之景灵动起来了,生动地表现了那村庄与雪的安详之态,可谓一字传神。又如他写雪的语句“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此时的雪已不再是飞扬的六角花瓣,而是大自然娇羞多情的女儿,清新而美妙。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这些语句进行精要赏析,以使学生审美的触角探到自然景物的精神内核。从而深切地领悟自然的神韵之美。
其次,要从景物描写的顺序人手。常见的写景顺序有三,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如《骅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写出了醉翁亭四季的景色:恬静简朴,淡雅自然。再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点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生动、准确,同时也道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地理原因。还有他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这样,既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又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
第三,要从不同的描写角度进行分析。常见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实写和虚写结合、动景和静景结合。如朱自清《春》中“春草图”抓住了春草外表柔和亲切却有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特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春花图”运用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从总体上看。先写树上再写树下。写树上,先写鲜花怒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是静态动写,勾画出了春花竞放,百花争艳,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光图!再写花的颜色,像火,像霞,像雪,这是按照它们的先后顺序来写,是实写,至于写花的甜味,便由实而虚。花是实写,果是虚写,由花联想到果,也就很自然地由颜色写到味道了。这样由实而虚写来,使读者对春花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感情,这怒放的春花孕育着累累的果实。写树上是静态描写,虽然用了“不让”“赶趟儿”等动词,但这是静态动写,对象还是静物。写花下便由静而动,写动态的蜜蜂蝴蝶。这里要注意一个“闹”字,这“闹”字意境十分开阔:有嗡嗡的声响,也暗指蜜蜂数量多,着意刻画了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跟“树上”的静态画面形成强烈的对照。写树下,“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排比、比喻,描绘出春景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而这旺盛的生命力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诤睛画意的美好景象。
第四,因为景物都是作者内心的观照,自然也有不同的感知角度,有人好用视觉来表现,有人长于听觉来反映,更有情感丰富者会调动不同的感官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出同一景物的不同之处。如《社戏》中“夏夜行船”一节就成功地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还有内心的感受,几者融为一体,非常成功地表现了那群小孩看戏之心切。又如《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最后谈谈答题方法。在分析景物的时候,既要抓句子,又要看段落,答题时,先说其主要特征,再说次要特征。分析完毕后,再作简短的赞赏即可,哪怕只是“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等常用语亦可,这样便有析有赏,自然有始有终。如《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在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此处作者调动了嗅觉、触觉、视觉,勾画出了月夜下江南的美景。“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又如何理解呢?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生动、形象,又因为船在走,山就像在奋力往后跑,所以叫踊跃,此处所用描写方法为静态与动态结合的景物描写,其好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对景物描写的赏读能将以上几点落到实处,一定能引领学生感受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使他们目睹花红柳绿能激起灵魂的愉悦,眼见枝枯叶败能勾起内心的怜惜,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理解 景物 描写 修辞 顺序 角度 情感 方法
在记叙文、散文、小说、诗歌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去理解自然景色的描写呢?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人手,诸如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反问等,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朱自清《春》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连用,从正面描写了春雨的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层薄烟”这个比喻进一步描绘了春雨细密迷蒙的景状。再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写城外远山时,是这样写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很淡雅的语句,丝毫不见华丽的词藻。可是一个“卧”字就使得所写之景灵动起来了,生动地表现了那村庄与雪的安详之态,可谓一字传神。又如他写雪的语句“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此时的雪已不再是飞扬的六角花瓣,而是大自然娇羞多情的女儿,清新而美妙。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这些语句进行精要赏析,以使学生审美的触角探到自然景物的精神内核。从而深切地领悟自然的神韵之美。
其次,要从景物描写的顺序人手。常见的写景顺序有三,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如《骅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写出了醉翁亭四季的景色:恬静简朴,淡雅自然。再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点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生动、准确,同时也道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地理原因。还有他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这样,既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又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
第三,要从不同的描写角度进行分析。常见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实写和虚写结合、动景和静景结合。如朱自清《春》中“春草图”抓住了春草外表柔和亲切却有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特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春花图”运用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从总体上看。先写树上再写树下。写树上,先写鲜花怒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是静态动写,勾画出了春花竞放,百花争艳,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光图!再写花的颜色,像火,像霞,像雪,这是按照它们的先后顺序来写,是实写,至于写花的甜味,便由实而虚。花是实写,果是虚写,由花联想到果,也就很自然地由颜色写到味道了。这样由实而虚写来,使读者对春花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感情,这怒放的春花孕育着累累的果实。写树上是静态描写,虽然用了“不让”“赶趟儿”等动词,但这是静态动写,对象还是静物。写花下便由静而动,写动态的蜜蜂蝴蝶。这里要注意一个“闹”字,这“闹”字意境十分开阔:有嗡嗡的声响,也暗指蜜蜂数量多,着意刻画了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跟“树上”的静态画面形成强烈的对照。写树下,“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排比、比喻,描绘出春景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而这旺盛的生命力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诤睛画意的美好景象。
第四,因为景物都是作者内心的观照,自然也有不同的感知角度,有人好用视觉来表现,有人长于听觉来反映,更有情感丰富者会调动不同的感官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出同一景物的不同之处。如《社戏》中“夏夜行船”一节就成功地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还有内心的感受,几者融为一体,非常成功地表现了那群小孩看戏之心切。又如《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最后谈谈答题方法。在分析景物的时候,既要抓句子,又要看段落,答题时,先说其主要特征,再说次要特征。分析完毕后,再作简短的赞赏即可,哪怕只是“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等常用语亦可,这样便有析有赏,自然有始有终。如《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在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此处作者调动了嗅觉、触觉、视觉,勾画出了月夜下江南的美景。“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又如何理解呢?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生动、形象,又因为船在走,山就像在奋力往后跑,所以叫踊跃,此处所用描写方法为静态与动态结合的景物描写,其好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对景物描写的赏读能将以上几点落到实处,一定能引领学生感受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使他们目睹花红柳绿能激起灵魂的愉悦,眼见枝枯叶败能勾起内心的怜惜,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