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创新的好习惯,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实践经验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及渴望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愿望,让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笔者从事科学教学多年,有一定的经验愿与大家交流。
一、营造教学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培养和支持。教师要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
的想象能力,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科学趣味实验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趣味实验的设计有以下三种途径:(1)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或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2)结合日常生活,用学生熟悉的资源设计实验。
二、赋予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
科学教学内容不像美术、音乐、语文、英语等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显性的情感因素,但是科学教材在反映客观事物、揭示物质变化规律时,也包含了少量显性情感因素和大量隐性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显性、隐性的情感因素,并运用丰富的语言、表情表达出来,以此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便是一个显性的情感因素,如果只介绍门捷列夫这一最终结果,则教育功效定会大受影响。事实上,在门捷列夫之前,针对元素间究竟有无规律,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三元素组、六元素表、八音律表等不同的科研成果,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随着新的元素的发现,只对部分元素适用的缺点便显现出来。门捷列夫坚信元素间的规律是客观的,是可感知的,并将每种元素的符号、原子量、主要性质制成卡片,反复排列、组合、推敲,终于发现并绘制出现在的元素周期表。而这个发现过程中蕴涵的科学方法,敢于挑战权威科学的态度,不畏艰辛、不畏人言的科学品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探求真理志向的激励都大有裨益。
三、独立思考,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提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有一定的相似性,是指多角度、多方向地进行思考,它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它可灵活、迅速地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既思前因,又想后果,这是发散思维多向性的表现。可以把一题多解的思考渗透给学生,体验一题多解后的成就感,在课后也要注意让学生多做一些一题多解的作业。
第二,巧设“陷阱”,跳出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逆向思考方法是他们最活跃的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精密地设计教学,使教学程序一环扣一环,一步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
第一,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苦耐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应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融入一定的环境中,把课堂气氛搞活,以便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就可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思路。
第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无法启步。学生要树立自信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总之,初中科学课要构造创新的课堂教学秩序,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初中科学课的创新教育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营造教学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培养和支持。教师要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
的想象能力,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科学趣味实验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趣味实验的设计有以下三种途径:(1)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或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2)结合日常生活,用学生熟悉的资源设计实验。
二、赋予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
科学教学内容不像美术、音乐、语文、英语等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显性的情感因素,但是科学教材在反映客观事物、揭示物质变化规律时,也包含了少量显性情感因素和大量隐性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显性、隐性的情感因素,并运用丰富的语言、表情表达出来,以此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便是一个显性的情感因素,如果只介绍门捷列夫这一最终结果,则教育功效定会大受影响。事实上,在门捷列夫之前,针对元素间究竟有无规律,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三元素组、六元素表、八音律表等不同的科研成果,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随着新的元素的发现,只对部分元素适用的缺点便显现出来。门捷列夫坚信元素间的规律是客观的,是可感知的,并将每种元素的符号、原子量、主要性质制成卡片,反复排列、组合、推敲,终于发现并绘制出现在的元素周期表。而这个发现过程中蕴涵的科学方法,敢于挑战权威科学的态度,不畏艰辛、不畏人言的科学品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探求真理志向的激励都大有裨益。
三、独立思考,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提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有一定的相似性,是指多角度、多方向地进行思考,它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它可灵活、迅速地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既思前因,又想后果,这是发散思维多向性的表现。可以把一题多解的思考渗透给学生,体验一题多解后的成就感,在课后也要注意让学生多做一些一题多解的作业。
第二,巧设“陷阱”,跳出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逆向思考方法是他们最活跃的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精密地设计教学,使教学程序一环扣一环,一步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
第一,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苦耐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应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融入一定的环境中,把课堂气氛搞活,以便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就可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思路。
第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无法启步。学生要树立自信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总之,初中科学课要构造创新的课堂教学秩序,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初中科学课的创新教育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