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招拆招,巧解图表题

来源 :求学·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解答《经济生活》中的图表类的题目时常常会出现漏答或搞错图表的范围、描述无序而且混乱不清、分析不出表项间的关系、缺少现象到理论的升华、忽略图表中的时政背景等错误,针对这些错误,考生可以从明确答题的大范围,完整表达图表内容、分析表项间的关系、阐明其差异与联系,整合图表中的现象、升华成相应的理论等方面加以纠正和改进。
  图表题属于基础题,但有些学生却失分较多。为此,笔者以下面的这条带有两张简单而典型的表格图为例题,针对学生在图表题解题各个步骤中常见错误,提出了破解图表题的一些妙招。这些解题方法不仅针对表格题型,对于柱状图、线型图及扇形图等类型的图表,此类解题方法和步骤都是可以借鉴的,考生可以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例题:
  表一:2010年A省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注:A省与上海相邻,2010年的消费支出增长率高于往年。居民受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的困扰,居民有钱不敢消费的情况还存在。
  表一、表二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上述两图表间有何内在联系?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对A省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提出合理的建议。
  
  第一步中常见错误:漏答或搞错图表的范围
  应对策略:摘抄图表标题,明确答题范围
  做图表题时,有的学生没有阅读图表标题的习惯,拿到图表就开始描述图表中的具体项目,常因范围指向不明而失分;还有学生做惯了“我国”类的图表题,把手中试卷上“某省”或是“某市”的标题,误说成“我国”的标题,范围搞错而丢分。所以要养成摘抄表的标题的习惯,在审好设问和表的标题后,先写上开始语“该图反映的是”,接着把图表的标题照抄,最后记得点上冒号,这也是答好图表题的第一步。
  如:审好例题中图表的设问和表的标题后,针对第一问写上答题的第一步:“图表一反映的是2010年A省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同理可得,分析图表二也是如此开头:“图表二反映的是2010年A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答题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进行,也就是为准确答题设置了一个正确的范围和轨道,能够很好地防止偏题、跑题。
  
  第二步中常见错误:描述无序、混乱
  应对策略:按表项顺序描述现象
  在描述图表中现象时,有的学生没标上表项名称就开始描述;有的不按表项的顺序描述;有的遗漏描述某些表项和表注,等等,这些都影响了答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最终得到的分数自然不会很高。此类错误的共同点在于没有按一定的顺序解读各表项的经济现象,因此,做题时要对照设问,要按图表中表项的顺序,简明扼要地描述各项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在描述的基础上适当总结,完成图表题解题的第二步,即按表项顺序描述经济现象。
  如:例题中的表一,按照表项的顺序,首先要描述第一列项的现象:“全省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9456元,比上年增长12.3%”;接着按顺序逐一描述“省南部”、“省中部”“省北部”和表注的现象,并且要在描述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总结:“由此可以看出A省居民的纯收入不断增长,但A省区域间的差距扩大了”。然后按照上述的方法描述图表二的经济现象:A省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但受各种因素影响,A省居民有钱不敢消费的现象还存在。这样该例题的第一问的答题完成了。
  
  第三步中常见错误:缺乏横向关系的探究
  应对策略:分析图表及表项间的差异与联系
  编题者常把几张图表、一系列的项和注整合在一道题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考查学生对这些图表及表项间的横向关系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这也是出题者最喜欢出的内容。而有些学生却容易忽视图表及表项间横向关系的探究,以致无法把图表间、项与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点明道清,这样失分的几率自然就高了。因此,在做图表题时,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图表题解题的第三步思维过程,即分析阐明图表及表项间、表项与表注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并对这些联系和差别归纳整合,这样才能保证答题的广度和深度。
  如:上述图表题的第二问:上述两图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对此问,我们把两张图的主题及关键词加以比照,发现两张图表之间的区别:第一张图表反映的A省居民收入的情况、第二张图表反映的是A省居民的消费支出情况;在分析区别的基础上再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当然不同图表题的图表及表项间的差异与联系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各图表题的具体设问要求加以分析和探究。
  
  第四步中常见错误:忽略图表中的时政暗示
  应对策略:相关联想,挖掘时政信息
  图表题往往隐藏了一些时政信息,这些信息是重要的答题得分点,千万不可轻视。可有的学生比较粗心,缺乏相关联想的意识性和深度挖掘的能动性,把图表中暗示的重要时政信息忽略了,出现答题漏洞。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完成做图表题的第四步过程,即对图表中的暗示进行相关联想,挖掘时政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往往指向重大的时事背景,如2007年可能暗示股市牛年;2008年可能暗示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的“家电下乡”暗示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2010年可能暗示上海世博会,等等。
  如:例题中的表二下面的表注:A省与上海相邻,2010年的消费支出增长率高于往年。这就暗示我们:2010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是与上海相邻的A省的消费支出增长率高于往年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平时既要关注时事,又要在做图表题时加强时事相关联想的意识性,这样容易读懂出题者的出题意向,易挖掘出图表中的时事暗示信息。
  
  第五步中常见错误:只有现象,没有结论
  应对策略:整合图表中的现象,升华成理论
  有些学生对图表中的经济现象做了具体的描述,但提炼不出隐含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教材理论,只有现象,没有结论,缺少由现象升华到理论这一关键步骤。要克服此类错误必须要完成解答图表题第五步的探究,即对图表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对接相关的教材理论,把图表中的经济现象升华成教材理论主题;对照题中的材料、设问、图表信息及时政背景,“靠船下篙”地提取归纳理论主题中的知识点,按“观点+材料”的模式分点答题。
  如:上述图表题的第三问: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对A省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提出合理的建议。由分析入手,归纳出上述两图表主要反映了2010年A省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及省内区域间存在差异的情况,进而升华到居民收入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教材理论,再结合图表一、二中的信息,按“观点+材料”的模式分点回答第三问:(1)生产决定消费,促进A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居民消费奠定物质基础;(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完善分配制度,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消费;(3)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宏观调控,A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房价,增加就业,规范教育收费,促进消费;(4)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A省应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免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A省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提高消费水平;(6)A省要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机遇,创造优惠条件,刺激居民消费等等。
  以上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图表题答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就如何克服这些错误,妙解图表题提供了一些答题的步骤和方法上的参考对策,学生在图表题训练中若加以灵活运用,可以提升图表题的得分率,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
  
其他文献
从2008年开始,已先后有三批90后大学新生步入大学校园。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同的闪光点、一项弥足珍贵的品质和一个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激情。  激情是什么?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他所说的这三点其实可以凝聚成一个词:激情。  如果你对“激情”的含义还是摸不准,那么请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在课堂上,你最喜欢什么样的
期刊
十六岁到二十三岁,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我是在山东大学度过的。说起母校,山东大学无疑是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所母校,小学、中学时期的几所学校都无法跟她相比。  山东大学成为我的母校,似乎有些偶然。三十年前,我考大学那会儿,关于高校的信息不像今天这样丰富,这样容易了解。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的心中一片茫然,根本不知道该选择哪所大学。是教过我近半年时间语文课的一位老师给我建议,让我填报了山东大学。
期刊
“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1995年,“白加黑”上市仅180天销售额就突破1.6亿元,在拥挤的感冒药市场上分割了15%的份额,登上了行业第二品牌的地位,在营销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从研发、生产到进入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看似一个简单的过程,实际上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环节。从最初的产品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顾客定位到品牌战略、市场推广、产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
期刊
人在焦急、恐慌、匆忙或是紧张的时候,大脑多半会出现一片空白的情形。越是着急,那些要快点出现的念头,就越像是在跟自己藏猫腻似的隐匿不见。在这种局面下,实在让人倍觉无奈,又很是难堪。于是,众人便将之称为“大脑短路”,即脑袋瓜子因紧张而突然出现思维暂时停滞的局面。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在高中二年级。那一回,学校为了给我们上一节名曰“地道”的英语课,专程从一家留学机构邀来了一位美国的女老师。当这位金发
期刊
对一个太信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人来说,肯定认为我们的学科没什么用。认为学经济,乃至于学广告、学会计、学工程更有用。我记得有一年五四,好像是八九十年代之交,那时候我还不是北大的教师,北大学生会把我请来,参加一个座谈会。我记得站出来一个学生,慷慨陈词,说学校应该为社会服务,学校学的东西应该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学的东西要有用处,我们有很多没用的课程学它干什么?因此学校要改革。我有些听不下去,就接着他发了言
期刊
“泸沽湖畔的纳西族人至今沿袭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传统,家庭形态仍以母系为主……”、“《周易》中八卦的八个卦象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而与之对应的八种基本自然现象为:天、地、雷、山、火、水、泽、风……”、“位于法国巴黎的罗浮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古希腊雕像《胜利女神》、至今没人能够复原断臂的雕像《维纳斯》、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这三幅作品是其镇馆之宝……”,翻开从前的笔记,我正在
期刊
看人第一眼是外貌,看专业的第一眼,也往往从名称去理解。我也曾经给社会学贴过“标签”——我曾将社会学研究的内容等同于社会道德观察、社会事件分析以及社会工作者。但是,经过四年的学习,社会学让我上演了一出“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戏码,选择它,让我的思维得到一次蜕变。社会学究竟是什么,想了解它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学需要想象力  伯格(PeterBerger)说:“社会学给我们的首要启示是,万事都不
期刊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仅是单纯地去学习和工作,无论多么繁重,并不会轻易让人感到疲劳。这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然而,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的确证明:当大脑运作时,血液通过,人丝毫不会有疲劳现象的发生!  截至目前,我们知道,人的脑子可以连续工作大概24个小时以上,而情况依然完好如初。“脑机器”是全然不懂得“罢工”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疲劳不堪呢?到底又是什么使得我们觉得如此劳累难挡呢? 
期刊
高考过去快半年了,在这半年里,我写过很多各式各样的学习经验,可是,对于那段每个高中生注定一生铭记的青葱岁月,却从未下笔写过。不是不会写,不是不想写,只是很多时候,在面对高三时,我发现自己忽然变成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竟然不知该如何去描绘自己的感受,那么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复杂而浓烈……    “高三,我们好好努力吧!”  2008年,因为实验班的缘故,按照惯例,我们班被安排为高考场地。只不过是短短的
期刊
那年,我在县数学竞赛中荣获了第一名,一个学期后,很快便被推荐到县里最好的一个实验中学念书。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整晚都睡不着觉,千叮万嘱,希望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争一口气,以后努力考上好大学。当时,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骑着家里头那辆旧得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条件再怎么艰苦,我都不怕。只是,学校里的同学几乎都是来自县城的孩子,父母都是非农户口,尤其在我的那个班里,有好几个都是大领导的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