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高考试题对材料阅读分析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材料教学法已成为广大高中一线教师普遍选择的教学方法,然而历史课堂时间有限,材料却浩如烟海,如何选择材料、什么时候引入材料、材料使用有哪些原则等等,是我们有效利用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课堂教学中“材料引入时机”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历史课堂;材料教学;引入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3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由于历史记录的是与学生经验相去甚远的历史事件,传达的是跨越几十年甚至是几个世纪的历史情怀,再加上我们的教材结论性强而细节不足,所以学生学习历史免不了知识断层,少不了理解偏差,从而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而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构建历史不可或缺的“媒介”。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种种史料来试图还原历史真相,给学生一个基本、丰富的印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高考试题对材料阅读分析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材料教学法已成为广大高中一线教师普遍选择的教学方法,然而历史课堂时间有限,材料却浩如烟海,如何选择材料、什么时候引入材料、材料使用有哪些原则等等,是我们有效利用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课堂教学中“材料引入时机”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在核心知识处补充材料
核心知识是本学科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规律以及学科能力。比如说人教版必修1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按照课程标准,罗马法演进过程中所体现的法治精神及其影响是本课的核心知识。关于“罗马法的影响”,人教版有两个自然段和一个历史纵横的介绍,可是仍显结论性强,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缺陷。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们可以补充以下相关材料,给学生通俗、直观的印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材料一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28页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
材料三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罗马法精神》中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为什么耶林先生给予罗马法如此高的评价?通过这几则材料的引入,相信学生会一目了然。
二、在教学难点处补充材料
当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有难度。该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如英国1832年的议会改革,那么,议会改革前,贵族在政治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他们为什么会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呢?学生大多没有相关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以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材料一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二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三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这段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议会改革前政治的保守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理解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三、在学生知识断层处补充材料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常识,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有些知识点时,学生会出现雾里看花的情境,这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材料,填补知识断层,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对北宋政治重文轻武這一特点的认识。北宋之前,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武臣,为什么到了北宋,统治者反而重视文官呢?对此现象,课程标准、教科书中都没有相应的内容说明和背景解释,由于与此相关的知识出现断层,学生自然而然也就难以理解。针对此种情况,教学中可以补充“陈桥兵变”的故事。
试想“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他会最关注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个故事的引入既可以补充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背景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人性的理解。
四、在感情升华处补充材料
历史教育的魅力之一,在于教会我们的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从历史的往事中理解处于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区的先人们何以如此生活,何以如此选择,并在理解的同时获得新的历史和现实的启示,汲取历史智慧。比如,英国为何选择君主立宪制,这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 到13世纪时,王家会议已分化成两种不同的形式,即小会议和大会议……在贵族和国王的斗争中,大会议的地位不断提高,其范围也逐渐扩大,骑士、乡绅和市民代表被吸收入会,与王族、达官、显贵和高级教士同堂议事,逐步演为“议会”。
——《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材料二 当中世纪结束时,自由的传统已根深蒂固,它起之于贵族对国王的抗衡,并开始向中等阶级渗透。正因为如此,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而这三大原则,在中世纪结束时已经定型了。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英语国家史略》中这样描述处死查理一世时的场景: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后来,当查理二世允诺尊重议会和先例后返回伦敦时,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英国有着用立法限制王权的传统和尊敬统而不治的国王的民族心理,这些传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斯图亚特王朝践踏法律,解散议会,违背了英国传统政治体制,引发了革命。但是,当砍下国王人头有悖历史传统的革命道路行不通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只得把已经打到的封建王朝请回来,但是重新上台的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不流血的政变”。
通过妥协,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确立起“议会至上”和“法律之上”的原则,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实现英国政治上的转型。它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大智慧。由此,我们可以就此话题延伸,感悟历史上种种类似的智慧,比如辛亥革命孙中山、袁世凯和清帝之间的妥协等等。
总之,“材料引入时机”是否恰当,关乎着课堂效果的提升。恰如其分地材料引入,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大放光彩。但是,如何有效地引入材料,除了研究教材之外,还需要研究学情、研究课型等,是一个综合研究,长期摸索的过程。唯有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使“材料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何敬平.南方凤凰台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1).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7).
【关键词】 历史课堂;材料教学;引入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3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由于历史记录的是与学生经验相去甚远的历史事件,传达的是跨越几十年甚至是几个世纪的历史情怀,再加上我们的教材结论性强而细节不足,所以学生学习历史免不了知识断层,少不了理解偏差,从而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而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构建历史不可或缺的“媒介”。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种种史料来试图还原历史真相,给学生一个基本、丰富的印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高考试题对材料阅读分析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材料教学法已成为广大高中一线教师普遍选择的教学方法,然而历史课堂时间有限,材料却浩如烟海,如何选择材料、什么时候引入材料、材料使用有哪些原则等等,是我们有效利用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课堂教学中“材料引入时机”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在核心知识处补充材料
核心知识是本学科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规律以及学科能力。比如说人教版必修1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按照课程标准,罗马法演进过程中所体现的法治精神及其影响是本课的核心知识。关于“罗马法的影响”,人教版有两个自然段和一个历史纵横的介绍,可是仍显结论性强,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缺陷。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们可以补充以下相关材料,给学生通俗、直观的印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材料一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28页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
材料三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罗马法精神》中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为什么耶林先生给予罗马法如此高的评价?通过这几则材料的引入,相信学生会一目了然。
二、在教学难点处补充材料
当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有难度。该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如英国1832年的议会改革,那么,议会改革前,贵族在政治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他们为什么会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呢?学生大多没有相关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以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材料一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二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三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这段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议会改革前政治的保守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理解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三、在学生知识断层处补充材料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常识,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有些知识点时,学生会出现雾里看花的情境,这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材料,填补知识断层,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对北宋政治重文轻武這一特点的认识。北宋之前,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武臣,为什么到了北宋,统治者反而重视文官呢?对此现象,课程标准、教科书中都没有相应的内容说明和背景解释,由于与此相关的知识出现断层,学生自然而然也就难以理解。针对此种情况,教学中可以补充“陈桥兵变”的故事。
试想“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他会最关注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个故事的引入既可以补充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背景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人性的理解。
四、在感情升华处补充材料
历史教育的魅力之一,在于教会我们的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从历史的往事中理解处于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区的先人们何以如此生活,何以如此选择,并在理解的同时获得新的历史和现实的启示,汲取历史智慧。比如,英国为何选择君主立宪制,这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 到13世纪时,王家会议已分化成两种不同的形式,即小会议和大会议……在贵族和国王的斗争中,大会议的地位不断提高,其范围也逐渐扩大,骑士、乡绅和市民代表被吸收入会,与王族、达官、显贵和高级教士同堂议事,逐步演为“议会”。
——《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材料二 当中世纪结束时,自由的传统已根深蒂固,它起之于贵族对国王的抗衡,并开始向中等阶级渗透。正因为如此,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而这三大原则,在中世纪结束时已经定型了。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英语国家史略》中这样描述处死查理一世时的场景: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后来,当查理二世允诺尊重议会和先例后返回伦敦时,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英国有着用立法限制王权的传统和尊敬统而不治的国王的民族心理,这些传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斯图亚特王朝践踏法律,解散议会,违背了英国传统政治体制,引发了革命。但是,当砍下国王人头有悖历史传统的革命道路行不通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只得把已经打到的封建王朝请回来,但是重新上台的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不流血的政变”。
通过妥协,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确立起“议会至上”和“法律之上”的原则,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实现英国政治上的转型。它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大智慧。由此,我们可以就此话题延伸,感悟历史上种种类似的智慧,比如辛亥革命孙中山、袁世凯和清帝之间的妥协等等。
总之,“材料引入时机”是否恰当,关乎着课堂效果的提升。恰如其分地材料引入,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大放光彩。但是,如何有效地引入材料,除了研究教材之外,还需要研究学情、研究课型等,是一个综合研究,长期摸索的过程。唯有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使“材料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何敬平.南方凤凰台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1).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