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学段的阅读目标里提出了朗读、默读、借图阅读、略读等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略有感想:有声的朗读有利于交流感情,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问题,借图阅读、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通过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文中的浓浓的爱。
一、朗读中谛听内心的爱
“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第八册)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耐人寻味的短文,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到文中浓浓的爱。因为爱,妈妈把雨衣递给儿子托利亚,因为爱,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弟弟萨沙。一件雨衣在传递着亲情,传递着爱。也正是这份爱,唤醒了五岁萨沙心底的爱,他不仅感到了被爱的幸福,更感受到施爱的美好,所以才去保护去爱更弱小的蔷薇花,弱小的萨沙因为有爱变得勇敢,变得强大。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让同学们找出文中带有“弱小”这个词的句子,并把它画出来,反复读,再找几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分别写出有关句子,弄清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1.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妈妈)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萨沙)3.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妈妈)4.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萨沙)5.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妈妈)反复读这几句话,使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和野蔷薇的弱小,当大雨已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而萨沙把雨衣让给更弱小的蔷薇花,并对妈妈说:“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然后再反复读,读出萨沙为自己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而高兴的心情。
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们体味到: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有可能去保护最弱小的,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就能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就能体会到给予爱的快乐,妈妈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她有能力去保护孩子,爱孩子;托利亚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有能力去爱护弟弟。同学们被人爱是幸福的,而爱别人,把爱给予比自己弱小的人,更是快乐的!难怪小小的萨沙也想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不仅把文章读正确了,还逼近了文章的细节内容,结合句子学生自然掌握课文的内容。我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有感情朗读全文,读悟结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走进了人的内心世界,谛听内心深处的爱。
二、图文并茂地借图阅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师生以课堂为载体,以课文为依托,实现共同成长,相互造就的创造性活动。有时借图阅读,图文并茂会更好。我教“珍珠鸡”文末第二自然段,“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大概在做梦呢!”我让学生先观察插图,然后反复读这段话,品读人的爱心,感受鸟对人的信赖。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看插图,鸟为什么不怕人呢?作者手中的笔为什么不觉停下来呢?鸟又为什么睡得好熟?作者为什么说大概在做梦呢?学生根据我的问题,不由自主地摇头晃脑地读啊,读啊!不一会儿纷纷举手说:“这是一幅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画面。”“这是一幅让人羡慕的画面。”“这只珍珠鸡多幸福呀,它的主人待它多好啊!”我又引导学生再仔细看看文中的插图时,你还想说些什么?有个同学突然说:“这是一幅让我感动的画面。”我紧紧追问,你能说出具体“感动”的内容。“有了爱就有了信赖,这是一种人爱鸟,鸟信赖人的美好境界。这是一只真正幸福的珍珠鸟。”说得真好啊,我觉得这只珍珠鸟正被作者“我”的爱温暖地包裹着。此时此刻,我们教室里也充满浓浓的护鸟之情。让我们读出这只珍珠鸟的幸福感吧!我播放柔和的音乐,学生们深情朗读起来。
三、朗读与默读有机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教“掌声”一课,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掌声”,问学生看了课题你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有的说这篇课文中发生了什么事?有的说是谁给谁的掌声?还有的说为什么要给她掌声……我让同学们通过读课文来解决。接着,要求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当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我问你们解决了那些问题。“我知道同学们给残疾孩子送去了掌声,使英子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我知道掌声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英子是个害羞的女孩。”同学们想象丰富,说得可真好。
请大家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家很认真地默读。读后讨论:“我觉得英子害怕同学,不愿让同学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这时我又鼓励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会有更大收获。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英子不只身体残疾,而且是个自卑的孩子,因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一步一步地引导……当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然后,又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此时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问同学们两次掌声一样吗?让同学们认识到:第一次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第二次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赞扬。
从课堂上的情景可以看出,学生对英子内心世界的体味,对文本价值取向——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爱的体味,都是立足于对文章反复的阅读,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说起来“有理有据”。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新兴小学)
一、朗读中谛听内心的爱
“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第八册)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耐人寻味的短文,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到文中浓浓的爱。因为爱,妈妈把雨衣递给儿子托利亚,因为爱,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弟弟萨沙。一件雨衣在传递着亲情,传递着爱。也正是这份爱,唤醒了五岁萨沙心底的爱,他不仅感到了被爱的幸福,更感受到施爱的美好,所以才去保护去爱更弱小的蔷薇花,弱小的萨沙因为有爱变得勇敢,变得强大。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让同学们找出文中带有“弱小”这个词的句子,并把它画出来,反复读,再找几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分别写出有关句子,弄清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1.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妈妈)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萨沙)3.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妈妈)4.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萨沙)5.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妈妈)反复读这几句话,使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和野蔷薇的弱小,当大雨已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而萨沙把雨衣让给更弱小的蔷薇花,并对妈妈说:“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然后再反复读,读出萨沙为自己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而高兴的心情。
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们体味到: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有可能去保护最弱小的,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就能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就能体会到给予爱的快乐,妈妈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她有能力去保护孩子,爱孩子;托利亚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有能力去爱护弟弟。同学们被人爱是幸福的,而爱别人,把爱给予比自己弱小的人,更是快乐的!难怪小小的萨沙也想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不仅把文章读正确了,还逼近了文章的细节内容,结合句子学生自然掌握课文的内容。我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有感情朗读全文,读悟结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走进了人的内心世界,谛听内心深处的爱。
二、图文并茂地借图阅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师生以课堂为载体,以课文为依托,实现共同成长,相互造就的创造性活动。有时借图阅读,图文并茂会更好。我教“珍珠鸡”文末第二自然段,“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大概在做梦呢!”我让学生先观察插图,然后反复读这段话,品读人的爱心,感受鸟对人的信赖。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看插图,鸟为什么不怕人呢?作者手中的笔为什么不觉停下来呢?鸟又为什么睡得好熟?作者为什么说大概在做梦呢?学生根据我的问题,不由自主地摇头晃脑地读啊,读啊!不一会儿纷纷举手说:“这是一幅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画面。”“这是一幅让人羡慕的画面。”“这只珍珠鸡多幸福呀,它的主人待它多好啊!”我又引导学生再仔细看看文中的插图时,你还想说些什么?有个同学突然说:“这是一幅让我感动的画面。”我紧紧追问,你能说出具体“感动”的内容。“有了爱就有了信赖,这是一种人爱鸟,鸟信赖人的美好境界。这是一只真正幸福的珍珠鸟。”说得真好啊,我觉得这只珍珠鸟正被作者“我”的爱温暖地包裹着。此时此刻,我们教室里也充满浓浓的护鸟之情。让我们读出这只珍珠鸟的幸福感吧!我播放柔和的音乐,学生们深情朗读起来。
三、朗读与默读有机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教“掌声”一课,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掌声”,问学生看了课题你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有的说这篇课文中发生了什么事?有的说是谁给谁的掌声?还有的说为什么要给她掌声……我让同学们通过读课文来解决。接着,要求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当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我问你们解决了那些问题。“我知道同学们给残疾孩子送去了掌声,使英子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我知道掌声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英子是个害羞的女孩。”同学们想象丰富,说得可真好。
请大家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家很认真地默读。读后讨论:“我觉得英子害怕同学,不愿让同学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这时我又鼓励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会有更大收获。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英子不只身体残疾,而且是个自卑的孩子,因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一步一步地引导……当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然后,又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此时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问同学们两次掌声一样吗?让同学们认识到:第一次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第二次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赞扬。
从课堂上的情景可以看出,学生对英子内心世界的体味,对文本价值取向——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爱的体味,都是立足于对文章反复的阅读,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说起来“有理有据”。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新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