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物理教学总的宗旨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实验来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如果说物理实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决物理问题的平台,那么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创新能力,促进物理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物理有效教学 实验 小实验
一、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特点
1、初中学生感性思维正在培养之中,理性思维较薄弱。初中生学习物理时,只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喜欢看或者做简单的物理实验,但涉及到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出来的结论感到难以接受,从而不感兴趣。如探究”浮力等于什么?”实验,学生容易理解F浮=G排,但很难理解通过数学知识推导出的F浮=ρ液gV排,这时就需要用实验再来验证。这说明学生的思维还是处于简单的感性层面,要用实验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
2、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表现对实验的兴趣,但仅停留于现象本身即实验的表面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内在原因的欲望,这是多数学生不能学好物理的原因。当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能对实验结果施加影响时,他们很兴奋,但实验操作完毕,他们的学习兴趣随之消失了。如电学中,当他们通过实验使小灯泡发光,他们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小灯泡连接的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如果不解决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这个问题,就不能到达有效教学的目的。
3、学习受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惯性,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单一,解决问题凭主观想象。如物体被手抛出后,很多学生认为物体的运动不是惯性,而是还受到手的力的作用。可见,思维定势在学生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往往起着消极的作用,不消除思维定势,就不能有效教学。
二、初中物理小实验对教和学的作用
1.物理小实验实用性强,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其背后的规律并不清楚,如果我们能帮他们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打开这扇大门,就能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透明玻璃杯装满水,透过杯观察近处的事物,发现事物被放大,在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凸透镜的放大作用,能激发其兴趣。
2.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效学习,加深印象。
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小实验可以加深印象,避免因生活经验不足导致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含糊。如学生学习了质量以后,对质量的单位的“千克”和“克”往往缺乏一个衡量的标准,如果让学生对一只鸡蛋、一支笔、一个苹果的质量进行测量,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又如,利用惯性对生鸡蛋和熟鸡蛋作出判断,如果没有做过这个实验,只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学生很难理解,但让学生分别对生、熟鸡蛋一转,立刻就明白惯性。
3、利用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科学创造力。
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跟教辅资料不同时,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思考,会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效的解决问题。
如在进行证明“大气压存在”时,让学生用矿泉水瓶做实验去验证,学生们发现,当把瓶装满水后,拧紧瓶盖,用针在瓶子上扎三个孔,上面的孔没有水流出,但下面的孔不断有水流出,跟教辅资料上写的水不会流出不同,为什么?
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分析:原因是当水从下面的两个孔流出时,里面的气压减少,空气就从上面的孔进入瓶中,使水在大气压作用下从下面流出。
教辅书为什么说没有水流出,原因是参考书的实验扎一个孔。所以水流出一部分后,里面的压强才小于大气压,水才不会流出。
当学习到的知识积累到一定,可让学生用不同的器材探究同一个物理问题或是用一个器材设计不同的探究实验,从而培养出他们的科学创造力。
三、如何用小实验促物理的有效教学
1、重视小实验在物理有效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先从教师开始。
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小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利用好小实验,才能发挥小实验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本身思想转变,认识提高才是小实验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想办法消除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地制宜地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小实验教学。
纵观广东省近年来的物理中考,加强对物理小实验的的考查是一个趋势。考查的要求涉及到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发生什么现象、验证了什么知识等,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007年考查“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2008年考查“設计一个小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010年考查“利用其中一种或多种器材,分别完成一个指定实验和另外设计一个力学实验”。
所以只有转变教学思想,根据物理课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的特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促进物理的有效教学,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2、配合课堂教学,配合习题,同步训练,做到人人参与。
初中生感性思维正在培养之中,理性思维较薄弱。一个没有见过的事物要他们从理论上做出认识是不可能的。如串联和并联,如果不让他们亲手实验,只是用图形代替实验进行教学,学生根本就满头雾水。对物理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其最大的困难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其头脑中缺乏感性材料,而这些感性材料刚好是物理理性思维的基础。物理小实验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它使学生形成物理模型,为理性思维的培养积累素材。
3、把培养学生通过创新设计的小实验去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个教改的方向。
物理中每个知识都来源于实际,但抽象于实际,当学生能够带着目的地通过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建立起物理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就养成了科学的素养了,这就是我们老师的努力方向。
如在九年级人教版《14.5浮力》教学中,老师分别提出如下问题:
(1)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如何测出浮力?
(3)什么是浮力?
老师指导学生先解决问题(1),再让学生通过分组小实验证实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并总结测浮力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对比:物体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变化和直接用手托物体受到的拉力变化,得出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像手一样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这样的教学非常有效,使知识动态生成,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独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非常有效。运用好小实验教学,能达到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对于促进有效教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次实践,笔者体会到:在课外开展小实验教学还弥补了课内实验教学的不足,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环节。
总之,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掘教材和身边的素材,尽可能开展小实
验教学,就一定能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更能促进物理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物理有效教学 实验 小实验
一、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特点
1、初中学生感性思维正在培养之中,理性思维较薄弱。初中生学习物理时,只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喜欢看或者做简单的物理实验,但涉及到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出来的结论感到难以接受,从而不感兴趣。如探究”浮力等于什么?”实验,学生容易理解F浮=G排,但很难理解通过数学知识推导出的F浮=ρ液gV排,这时就需要用实验再来验证。这说明学生的思维还是处于简单的感性层面,要用实验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
2、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表现对实验的兴趣,但仅停留于现象本身即实验的表面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内在原因的欲望,这是多数学生不能学好物理的原因。当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能对实验结果施加影响时,他们很兴奋,但实验操作完毕,他们的学习兴趣随之消失了。如电学中,当他们通过实验使小灯泡发光,他们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小灯泡连接的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如果不解决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这个问题,就不能到达有效教学的目的。
3、学习受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惯性,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单一,解决问题凭主观想象。如物体被手抛出后,很多学生认为物体的运动不是惯性,而是还受到手的力的作用。可见,思维定势在学生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往往起着消极的作用,不消除思维定势,就不能有效教学。
二、初中物理小实验对教和学的作用
1.物理小实验实用性强,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其背后的规律并不清楚,如果我们能帮他们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打开这扇大门,就能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透明玻璃杯装满水,透过杯观察近处的事物,发现事物被放大,在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凸透镜的放大作用,能激发其兴趣。
2.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效学习,加深印象。
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小实验可以加深印象,避免因生活经验不足导致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含糊。如学生学习了质量以后,对质量的单位的“千克”和“克”往往缺乏一个衡量的标准,如果让学生对一只鸡蛋、一支笔、一个苹果的质量进行测量,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又如,利用惯性对生鸡蛋和熟鸡蛋作出判断,如果没有做过这个实验,只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学生很难理解,但让学生分别对生、熟鸡蛋一转,立刻就明白惯性。
3、利用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科学创造力。
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跟教辅资料不同时,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思考,会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效的解决问题。
如在进行证明“大气压存在”时,让学生用矿泉水瓶做实验去验证,学生们发现,当把瓶装满水后,拧紧瓶盖,用针在瓶子上扎三个孔,上面的孔没有水流出,但下面的孔不断有水流出,跟教辅资料上写的水不会流出不同,为什么?
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分析:原因是当水从下面的两个孔流出时,里面的气压减少,空气就从上面的孔进入瓶中,使水在大气压作用下从下面流出。
教辅书为什么说没有水流出,原因是参考书的实验扎一个孔。所以水流出一部分后,里面的压强才小于大气压,水才不会流出。
当学习到的知识积累到一定,可让学生用不同的器材探究同一个物理问题或是用一个器材设计不同的探究实验,从而培养出他们的科学创造力。
三、如何用小实验促物理的有效教学
1、重视小实验在物理有效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先从教师开始。
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小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利用好小实验,才能发挥小实验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本身思想转变,认识提高才是小实验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想办法消除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地制宜地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小实验教学。
纵观广东省近年来的物理中考,加强对物理小实验的的考查是一个趋势。考查的要求涉及到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发生什么现象、验证了什么知识等,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007年考查“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2008年考查“設计一个小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010年考查“利用其中一种或多种器材,分别完成一个指定实验和另外设计一个力学实验”。
所以只有转变教学思想,根据物理课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的特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促进物理的有效教学,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2、配合课堂教学,配合习题,同步训练,做到人人参与。
初中生感性思维正在培养之中,理性思维较薄弱。一个没有见过的事物要他们从理论上做出认识是不可能的。如串联和并联,如果不让他们亲手实验,只是用图形代替实验进行教学,学生根本就满头雾水。对物理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其最大的困难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其头脑中缺乏感性材料,而这些感性材料刚好是物理理性思维的基础。物理小实验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它使学生形成物理模型,为理性思维的培养积累素材。
3、把培养学生通过创新设计的小实验去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个教改的方向。
物理中每个知识都来源于实际,但抽象于实际,当学生能够带着目的地通过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建立起物理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就养成了科学的素养了,这就是我们老师的努力方向。
如在九年级人教版《14.5浮力》教学中,老师分别提出如下问题:
(1)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如何测出浮力?
(3)什么是浮力?
老师指导学生先解决问题(1),再让学生通过分组小实验证实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并总结测浮力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对比:物体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变化和直接用手托物体受到的拉力变化,得出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像手一样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这样的教学非常有效,使知识动态生成,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独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非常有效。运用好小实验教学,能达到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对于促进有效教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次实践,笔者体会到:在课外开展小实验教学还弥补了课内实验教学的不足,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环节。
总之,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掘教材和身边的素材,尽可能开展小实
验教学,就一定能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更能促进物理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