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守密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ch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来在国家公园听那些人介绍时我连这个地名也没听见。后来从密西西比上游向丹佛出发时我还没有搞清方向,那时总算知道目的地的州名叫科罗拉多。后来在小飞机场转机,又坐进了汽车里时,天色黑了,我一直到进入深山、驶进梅萨维德中心的旅馆也还是懵懵懂懂的。我当时毫无思想准备,毫无对我闯入的这个世界的预感。美国给我的印象已经使我过分疲惫了,我没有准备一副敏感的神经来面对这个公园。住进那红褐色的低矮建筑以后,我爬上床就沉沉地睡了。隐约预知即将看到的一些印第安人的居住遗址并不会使我觉得新鲜。我有职业考古队员的经历,大致判断过了,梅萨维德的建筑遗址不会有什么了不起。
  那一夜落雨了,睡得很冷。
  次日拉开窗帘,我明白我看到的风景是从来没见过的,它很怪。我麻木地想了几次,觉得这种地貌很怪。但我仍然没有什么热情,只盼这个游览地的早餐便宜一点。我又看了看窗外,满眼浓绿横溢。毛茸茸的绿原直至天边。刺眼的巨沟长壑蜿蜒而去,消失在茫茫天际。我收拾了背包去找翻译。我还是没有热情。不知为什么,自从在华盛顿访问了两三家政府机关以后,我对美国之行就丧失了兴趣。现在回忆起来,幸亏我用了几秒钟时间暗诵了几遍这个地名,梅萨维德。我在新疆见过一些旱死后的残破地貌,但那是合理的,我对中亚和新疆的认知使我觉得那些干枯的胡杨林和红柳是正常的。而梅萨维德不同,梅萨维德古怪一些,我按捺着这个讨厌而无聊的念头开始转悠参观。我还有幸见过蒙古著名的查干淖尔火山,那火山和熔岩使人感到惊心动魄,但是——纵使你能在查干淖尔一眼看尽火山的喷发、涌淌、蔓延、冷涸,看见大地变成一片辽阔而狰狞的黑焦石牙,你也仍然觉得合理。虽然触目惊心,但你只是被壮观罕见的景观折服,而不会有这种异样的感觉。
  这里是一个不合理的地理区。
  早晨走上高原之顶,我就感到难受。胸口发热,眼睛像染上炎症一样疼。早晨,风景都徐徐出现了,我不明白地球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方。毛茸茸的绿色逆着阳光,耀眼而模糊。有一些巨大的裂缝在大地上出现,峡谷里生长着混沌的绿毛。不可能有人,我判断时觉得自己在生理上抵制着这个自然,人不可能下到那样的裂谷,下面的人也不可能爬上这眩目的绿高原。我这样想着走着,路上稀疏的美国人好像也不那么饶舌,全部的道路、树木和风景好像都在忍受着这个沉默。这个感觉后来终于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有了些精神,开始打量那些树和石头。后来,匆匆看了一个印第安人博物馆以后,我就进入了那条恐怖的小道。
  就这样,我看见了梅萨维德,看见了我有生以来惟一一次见到的不合理的自然景观,也从中感受到了那么多书籍都没有写过的一种真实。梅萨维德使我的美国之旅成为有益的,在苦于语言隔阂又从未获得语言之外的交流的经历中,梅萨维德终于变成了最新的一环。
  我在那恐怖的浓烈绿色中走着,心里渐渐升起了一点欣慰。抬头望去,无边无际的、毫无声息的怪异高原的上空,那轮白炽的太阳正高悬着。阳光下是几条低缓的弧线,从世界的左一极划向右一极。阳光烤干了的弧线下面,黏稠的绿色耸着毛刺,闪烁着晶亮的绿光,完全是一派不可思议的浓绿风景。
  避开远眺么?我开始苦于躲闪了。拦道而出的狰狞怪树一棵棵走过来,带着不知是哭是笑是什么意味的沉默。我拼命忍住胃里冲起的反应。我激动但又措手不及。后来有一棵树突然披头散发地拔地而出,絮皮险些擦着我的脸,我才明白有意义的经历正在朝我逼近。
  树皮半脱半附,像从身上撕下的破布。赤裸的树干是雪白的,但是,树冠上偏偏又蓬勃地生长着浓稠的绿叶。
  我忘了它的学名,姑且叫犹它柳或者是犹它松吧。
  这些枯焦的雪白树干,这些凝滞的浓绿树叶,痛苦地沉默着又疯狂地挣扭着,我明白它们要呼喊却喊不出来——有一个瞬间存在过,在那个瞬间呼喊被一击扼杀了。从那以后,梅萨维德的怪异植被变成了哑巴的嘴巴。
  我紧张而缄口不言,不能和我那位热爱华盛顿的译员交流这些感觉。我只是反复想着以前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Little Big Man》,想着其中屠杀印第安人的血腥场面。
  我没有心思用几句话概括美国人在开发美洲时,对本地美洲人(印第安人希望人们这样称呼他们)的暴力史。但是文明无疑曾经以屠刀为自己的形象,这一点应该是基本的历史准则。在百年之后,两百年之后,梅萨维德只剩下靜悄悄的低平高原、绿灼灼的高原色彩、半焦的白树干和狰狞的桠权。公园的解说员是个带浪漫语调的胖姑娘,她把食指竖在嘟起的小嘴唇上:“嘘——你们听见了吗?闭上眼睛再听一次。那些印第安人消失了,神秘地消失了。”
  度假的游客们都闭了一会儿眼睛。
  而我不愿听她的口令。我在他们闭目凝神沉入幻境时走开了,我爬上木梯,登上悬崖缝隙嵌着的遗址高处,再次朝梅萨维德嘹望。
  “嘘——我听见了。你们听见了吗,亲爱的朋友们?印第安人的脚步远了。他们用脚步声奏着一支歌。”远远听见那戴草帽挎手枪的胖姑娘唱歌般地说着。
  “没听见。”我用中文大声说。
  不可能听见,我心里想。印第安人早已沉默了。后人可以随意评说,但是印第安人不说。为什么,难道印第安人认为,诉说是没有意义、毫不需要的吗?
  两株犹它柳在一丛绿灌木中兀立着。裸着躯干,树尖像两柄锋利的矛,扭歪了但依然锐利。半腰以下,被风撕成碎片的缕缕树皮在飘动着。没有风,它们飘动是因为这熔浆般的绿色,梅萨维德的黏滞绿海的上空鼓漾着一种强烈的气氛。
  日影斜了。
  高原又恢复了它的深重,现在的颜色是有轮廓的,温度降低后的浓绿显得更加寂静。我乘车去看印第安人的保留地。在我的眼中,这些印第安人都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迟钝——不知他们自己感觉怎样,我觉得他们在举手投足中总是有一丝丝迟疑、失措,或若有所失的感觉。
  我问:你们还种你们那有名的玉米吗?
  一位女诗人开始埋怨年轻人对传统的不珍惜。她指着身边一位漂亮而皮肤雪白的少女对我说,孩子们向往可口可乐加麦克唐纳链式的文化,今天因为要见中国客人,这件印第安披风是特意让她换上的。我又问,在像梅萨维德这样的地理环境中生活,你们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与常人不同的感觉呢?女诗人回答说,每块石头都和我有一桩秘密;我经常和石头、树、路谈心。她还为我念了一首她的诗,讲她无处不在,她是风,她是爱。那诗非常感人。   但我想听的不是这些。
  我后来不再多问。告别时我觉得什么也没谈过。握住印第安人的手,想了半天也只有一个词:再见,而且是英语。
  我还是再去那条小道,去看那个狰狞可怖的如膏如火的绿海吧。
  告别梅萨维德那天,雷雨刚刚袭过,晴空骄阳下的绿色高原纹理清晰。一切都鲜明地显现了原貌;费解的弧线、惨烈的绿彩、撕开的灰树皮、挣扭的尖刺。我望着眼帘之内的这怪异的自然,心里有些难过,我明白纵使感到靠近了——但秘密终归是秘密啊。
  它们明明谁也没有走,我凝望着。我觉得我的心已经被那残酷的绿色灼伤了。
  它们是在一个瞬间哑掉的,从那以后辽阔的梅萨维德就沉默了。在那个瞬间击来之前,它们一定正在纵情、在暴怒、在狂吼、在拼杀,——万物都僵止在一个疯狂的姿态上。除非我是瞎子,我才能承认眼前是一片合理的景象。不,我愈来愈顽固地想。我觉得自己已经走火入魔了;但我不能平静地面对这样惊心动魄的景观——这是一片大陆的生死啊。
  我不是在煽动印第安人复仇。纵使曾经有过征服,有过屠杀,美国已经消化了大陆腹地的病灶。难道你没有看见印第安人只是强调他们不是“印度人”而是“本地美洲人”;难道他们的眼神里不是隐显着一丝懒散的满足么?
  只是历史变成了谜语。
  在这片怪诡的梅萨维德,我知道不会有打破谜底的那一天了。
  然而这是一片万物有灵的土地。在这里的几天里,潜藏的无数眼睛每刻都从四周盯着你,一切大自然的不合理都在这里汇集了。那水平纹理的巨大岩缝怎么能裂开呢?然而岩石不裂开,印第安人又怎样居住呢?那犹它柳怎么能发芽生叶呢?然而树皮不撕成褴褛又从哪里获得纤维拧绳搓线呢……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面对大自然时感到痛苦。蒙古草原,天山腹地,伊斯兰黄土高原——那里的景物是多么单纯、多么亲切啊。
  如今,梅萨维德只剩下当旅游区这一条路。任何新的愤怒,任何异端,在星条旗下都变成了正统和体制。所以,这里的秘密将是永远的。我叹了口气,又觉得叹气是不对的。
  在车飞快地沿着那裂开的峡谷朝科罗拉多州府驶去时,我看见两侧的绿色在默默地目送着我。犹它柳摇着撕碎的旗,有一条灰色树皮像棉絮一样缠住了我的车窗。公路像一道伸入海中的堤;堤左堤右,流淌的绿色像熔岩一样缓缓喘息着,推挤着一株株断枪般的裸树的锐角,像密集的桅杆,像高举的锄头,像舉礼的仪仗,像——像我那么熟悉的中国人的历史画面。当车子突然冲上了高原的边缘,那道边缘简直是一条海边的岩岸,视野中突然出现了美国西部的鳞鳞城镇,不知是风声还是车声,我突然听见了一个沉重压抑的呼唤。
  那位印第安女诗人是对的:这里是一个万物有灵的地方,翻开每一块石头都能发现一个秘密。然而梅萨维德用不着我这无缘的客人,对于我,梅萨维德只是给中国的一个注释。
  在中国,在我经常乘凉和踏踩的那些树木、石头那儿,枝权上和石块下的东西已被我发现。来过梅萨维德以后,我对于这一点坚信不疑。我要快些回去。那些秘密是属于我的。
  梅萨维德已经沉默,它不会发出任何声响。刚才那声低低的呼唤来自大洋彼岸,我清楚地听见了,它发自我的大陆深处。
其他文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  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战胜自己,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舍佩托夫卡四周到处是战壕,到处是带刺的铁丝网。整整一个星期,这座小城都是在隆隆的炮声和清脆的枪声中醒来和入睡的。只是到了夜深的时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高中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学得更主动,学得更快乐,学得更高效。文本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与学生对话,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与学生对话,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通过沟通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学生成为朋友,帮助他们
期刊
比如,19岁的中国歌手、演员易烊千玺在真人秀节目《这!就是街舞》中担任导师。易烊千璽在新浪微博上拥有八千多万粉丝,他的加盟让观众们接触到了这一小众艺术。  在爱奇艺出品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中,许多年轻的乐队获得了展现自身音乐作品的机会,有的乐队还大受欢迎。因此,一些地下音乐如今走到了聚光灯下。“《乐队的夏天》中的许多年轻乐队让我想要更了解他们的故事以及所制作的独立音乐,”该节目的粉丝杨子旭(音
期刊
《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精湛的笔法,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作了此般杰作。下面,笔者就谈谈《琵琶行》的藝术特色。  一、双线交织  诗歌既叙述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又展现了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凄凉境遇。两个身份不同、经历不同的人,因一首哀婉悠扬的琵琶乐曲成为了“知音”。  诗歌双线交织,第一条线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该女子曾拜名师,学琴艺,弹得一首好琵琶,度过了奢靡的
期刊
整本書阅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由于学情不同,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终身受益。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从议读、辩读、演读三个环节探讨如何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活动。  一、议读阶段: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议读是教师带领学生自由阅
期刊
微写作起源于微博,由于微博可供发表的文字有限,所以用户只能在规定的字数内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看法。随着微博这一软件的流行,微写作也渐渐流行起来。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如何提升微写作水平,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关注生活,寻找写作灵感  很多同学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写什么。虽然已经审清题意,也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却找不到写作灵感。实际上,出现这种问题往往是因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细心观
期刊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因而对智力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应注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成长历程等。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作文,笔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探讨语文教师如何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得到启示。  一、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项智能,而且各项智能
期刊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教师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模拟性、实时性、共享性等特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接下来,笔者就分析一下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  一、使用电子白板,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缺乏沟通的。教师不能及时了
期刊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都是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去讲解新课的,虽然收效可观,但是弊端也非常明显,比如学生在课堂上都十分严肃,在回答问题时也大多采用一种固定化的套路,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试着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为学生打造出一片新的语文学习天地。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确定主题。建构群文  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确
期刊
许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一个二十来岁青年的时候,我在圣露易斯一家钢琴公司做推销员。我们的钢琴销往密苏里全州,方式是先在各小镇报紙上刊登广告,等收到一定数量的回信后,我们就用小货车载上钢琴,到回信人所在地区,卖给他们。  每当广告在密苏里东南部的产棉区登出以后,我们都会收到一张邮卡回件,上面写道:“请给我的小孙女带一架新钢琴来。一定要红木的。我可以用我卖鸡蛋的钱,每月付十块。”老太太在那张卡片上写呀,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