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将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适应高考形势的需要!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架起教学和社会的桥梁,融合课内和课外知识,学生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结合 社会生活
近年来,高考的语文考试越来越关注现实,越来越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2012年语文考题中,选用了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森林病虫害、世界艺术品拍卖等社会生活热点;自然科学文章阅读内容则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汞污染。王丽蓉评价:今年语文试题在考点选择和试题选材等方面关注生活热点,“从全卷涉及的生活领域看,涵盖了学生生活、文化艺术、社会建设、资源开发、金融投资、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具有广泛而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有利于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又如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卷第23题:"请拟一条'食品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明。"这里考的知识点是语言的运用,这和现代社会也密切相关。因为广告是现代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也和经济活动紧密联系。这里考的知识点虽然是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但便条和日常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将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适应高考形势的需要!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架起教学和社会的桥梁,融合课内和课外知识,学生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才会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以上认识,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最忌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
崔峦老师指出:“要改变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课堂要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生活化课堂就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让课堂与生活链接,唤醒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感知、理解语文,这样语文学习的天地才能更宽广。
1.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是培养能力的依托,是培育人文素养的沃土。如果要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就要实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把教材分成三类,即:再现生活的教材、贴近生活的教材、远离生活的教材。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教学方法生活化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的重点,也介绍了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和知识,还着重分析了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观察分析能力。
3.教学情境生活化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教学的最佳案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模拟生活的情景,能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体会不同的生活,这样就使语文知识在夸张和欢快中钻进学生的心里。如果再现课文描绘的生动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就能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很需要培养。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行、游览等活动中,学生能广泛地与大自然接触,尽情地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
关注社会,热爱祖国,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美好的心灵,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应尽的义务。利用节假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去了解大自然,领略大千世界,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到“社会福利院”去看望老人和孤儿,我们应大力支持。通过他们给孤儿们送礼物,愉快地给孤儿和老人拍照片,与老人亲切交谈,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使学生懂得了怎样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高中语文老师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应引导学生学习名人,重在用心灵感悟生活。作文是精神产品的独创,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生活,作文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生活处处有文章,只要留心观察,细心感悟,写作素材与范围就十分广阔,就会有写不完的文章。
四、营造教学情境,教学设计联系生活。
情境设置的内涵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借助高超的信息技术,可以在文本、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协助下创设语文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出符合其认知规律与情感体验的特定情境。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氛围中,让语文教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完成学习任务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便是情景设置的内在含义和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文章虽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它高度反映了现实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生活即教育。”二者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同样说的是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与生活是联系着的。如果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那么更能让学生积极完成再创造。利用生活中即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来创设情境,让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结合 社会生活
近年来,高考的语文考试越来越关注现实,越来越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2012年语文考题中,选用了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森林病虫害、世界艺术品拍卖等社会生活热点;自然科学文章阅读内容则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汞污染。王丽蓉评价:今年语文试题在考点选择和试题选材等方面关注生活热点,“从全卷涉及的生活领域看,涵盖了学生生活、文化艺术、社会建设、资源开发、金融投资、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具有广泛而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有利于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又如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卷第23题:"请拟一条'食品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明。"这里考的知识点是语言的运用,这和现代社会也密切相关。因为广告是现代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也和经济活动紧密联系。这里考的知识点虽然是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但便条和日常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将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适应高考形势的需要!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架起教学和社会的桥梁,融合课内和课外知识,学生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才会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以上认识,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最忌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
崔峦老师指出:“要改变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课堂要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生活化课堂就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让课堂与生活链接,唤醒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感知、理解语文,这样语文学习的天地才能更宽广。
1.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是培养能力的依托,是培育人文素养的沃土。如果要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就要实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把教材分成三类,即:再现生活的教材、贴近生活的教材、远离生活的教材。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教学方法生活化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的重点,也介绍了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和知识,还着重分析了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观察分析能力。
3.教学情境生活化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教学的最佳案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模拟生活的情景,能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体会不同的生活,这样就使语文知识在夸张和欢快中钻进学生的心里。如果再现课文描绘的生动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就能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很需要培养。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行、游览等活动中,学生能广泛地与大自然接触,尽情地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
关注社会,热爱祖国,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美好的心灵,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应尽的义务。利用节假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去了解大自然,领略大千世界,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到“社会福利院”去看望老人和孤儿,我们应大力支持。通过他们给孤儿们送礼物,愉快地给孤儿和老人拍照片,与老人亲切交谈,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使学生懂得了怎样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高中语文老师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应引导学生学习名人,重在用心灵感悟生活。作文是精神产品的独创,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生活,作文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生活处处有文章,只要留心观察,细心感悟,写作素材与范围就十分广阔,就会有写不完的文章。
四、营造教学情境,教学设计联系生活。
情境设置的内涵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借助高超的信息技术,可以在文本、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协助下创设语文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出符合其认知规律与情感体验的特定情境。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氛围中,让语文教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完成学习任务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便是情景设置的内在含义和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文章虽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它高度反映了现实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生活即教育。”二者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同样说的是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与生活是联系着的。如果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那么更能让学生积极完成再创造。利用生活中即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来创设情境,让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