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zid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属于“古诗词鉴赏”专题阅读板块。“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在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例子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碰撞中,不断地扬弃旧我,获得自由的新我。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循着作者的物景去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课堂整合为契机,让学生走向中国古诗词探寻“愁”韵。
  通过作品阅读、语言品味,能够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生成,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3.探究中华文化里的“愁韵”,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培养健康的情感。
  【教学策略】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具有创造性、审美性、实用性特征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以“情境——穿插——赏析——迁移”式落实高考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内容与能力: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营氛围激兴趣
  1.请同学们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谁。
  (课件出示)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
  ——她是忧国伤时的赤子忠臣;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你知道她是谁吗?(引出李易安,即李清照)
  2.播放音频《月满西楼》:欣赏歌曲后,用一个恰切的字概括词所蕴涵的情绪。
  3.展示写“愁”的词句。
  学生朗读展示的句子。(课件出示)
  (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3)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蝶恋花》
  (4)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
  (5)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6)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师:千古才女李易安,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作者的内心世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进“愁”情境:诵读中知晓文意
  1.先听范读,后跟读,再自读。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个人或集体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追逐“愁”踪迹:探析文本中的物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找出定下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知人解诗情,简介作者。
  (学生齐读)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3.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课件出示)
  (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心愁的象征。
  (2)秋风: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秋风”愁情的象征
  (3)过雁:“雁”是“旧时相识”,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雁”离愁的象征。
  (4)黄花: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实写菊花,也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黄花”飘零憔悴的象征。
  (5)细雨、梧桐: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答……滴……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梧桐细雨”哀愁的象征。
  小结: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四、扣问“愁”心弦:体悟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
  以上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赏析。(先小组合作探讨,再推荐代表发言)
  (课件出示)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语破天惊地以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谓“横绝古今”。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在《一剪梅》当中也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五、探寻“愁”文化:中华文化里古诗词中的“愁”
  “愁”是一种心绪,一种情感,一种忧思,一种愤慨,它无形无状,无长无短,无轻无重,无高无低,无硬无软,无色无味,可是,在浪漫多情、奇幻生辉的文人笔下,它却呈现出立体多维、丰富多彩的风姿。
  (课件出示)
  1.“愁”的高度
  (1)唐·白居易《夜入瞿塘峡》:“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滟滪堆是长江瞿塘峡的巨石,诗人所言之愁已超越了它。
  (2)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苍生忧患,高齐终南,不可丈量,更有愁高如山。
  (3)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道离别愁恨,简直可以压低三峰,重不堪负。痛苦忧愁,可以高达华岳,可想而知主人公离别忧思之重。
  2.“愁”的长度
  (1)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千种恨意,万般离愁,恰如滔滔不绝、绵绵不尽的江水,从诗人眼前也从诗人心上缓缓流过。流水走得多远,诗人的离愁忧思就有多长!
  (2)唐·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触目惊心的千丈白发来比喻深重绵长的忧愤愁思。
  (3)宋·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滔滔滚滚,无穷无尽,写尽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万斛仇恨。
  3.“愁”的广度:
  (1)唐·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将生命凋零的茫茫愁思比作浩瀚无垠的大海,凸显谪恨之深广。
  (2)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草之一望无际象征着离恨之盘曲郁结;春草之随处而生,象征着离恨之浩渺无垠。
  (3)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恨如千里云峰,迢迢不断;愁似万顷烟波茫茫无际;旧恨新愁,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简直可以让人绝望、窒息!
  4.“愁”的密度:
  (1)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细密繁复,不绝如缕的无边雨丝,恰似困扰人心,驱之不散的缕缕愁绪。
  (2)晏殊《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低离愁三月天。”——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描绘千丝万缕、纠结缠绕的离愁苦恨,突出思妇梦醒楼头的缠绵情思。
  (3)冯延巳《鹊踏枝》(二)“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以柳絮言春愁,柳絮飘飞,纷纷扬扬,喻幽思绵绵,抽之不尽,春愁撩乱,难以收拾。
  (4)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愁的细密撩乱写至极处。
  5.“愁”的频率: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黄昏细雨的繁复细密,点点滴滴来烘托词人独守空房的情深愁重,雨滴声声,悠悠不尽,见证了词人辗转反侧、心绪不宁的漫漫长夜。
  6.“愁”的重量:
  (1)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连小船都不能承载。
  (2)董解元《西厢记》:“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愁重连马儿也驮不动。
  (3)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愁重连车儿也云不走。
  7.“愁”的硬度:
  苏庠《临江仙》:“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野航渡口带烟横。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秋水芙蓉聊荡浆,一撙同破愁城。蓼花滩上白鸥明,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烟雾弥漫的渡口,千重万叠的晚山,声断气歇的别鹤,铺天盖地的暮云,倾盆而至的急雨,种种意象构筑成铜墙铁壁般的愁绪,一杯淡酒,不敌江天云雨,又岂能轻易破愁?
  8.“愁”的韧度:
  (1)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万斛愁情,词人对过去的种种回忆,对现状的沉沉伤感和对未来的殷殷忧虑,犹如盘绕纠结的丝线乱麻,无头无尾,无端无绪,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是天罗地网罩住词人的!纵使词人横冲直撞,也突破不了离愁的围城,真是离愁绝唱!
  小结:多重愁绪积压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头,他们在中国文学史的坎坷路上颠簸前进。
  六、结语
  “一般愁情萦心间,半世沧桑感平生”,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七、激宕“愁”余韵:吾手写吾心
  发挥联想与想象,将《声声慢·寻寻觅觅》改写成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集体背诵)。下课。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成功的阅读教学与创意优美、角度新颖、手法巧妙、激趣昂扬、学生活动、教学技巧等等是分不开的。
  一、“批情入文”是古诗词教学的价值,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必由之路
  这节课的亮点始终将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紧紧联结在一起,让学生行走在作者的“愁”的情感世界里,让作者的“愁”的小溪流淌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接受信息、批判反思、过滤沉淀,从本质上摒弃教师支离破碎的解读优美的诗歌,建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性情与作者的性情激宕,产生阅读的美感。
  二、“涵咏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抓手,是学生感动与感悟古诗词的灵魂
  要落实古诗词阅读教学效果,关键不在于教师用什么方式、教师讲多讲少、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而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智能否“动”起来,能否直接而长久地受益。这节课在精心营造的“愁”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词中的物境,循着作者的物境去探寻作者的心灵,从而在“知人论世(作者简介)”中比较全面解读作者,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体验中学会去阅读诗词——缘景明情晓主旨。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新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就在这感动与感悟中得到提高。
  三、“出乎其外”是古诗词教学的宗旨,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点
  让学生走进文学殿堂,就是提升的学生文学素养,但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既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让学生走出文本。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一个环节——涵咏诗词境探余韵,将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向古诗词的“愁”的名句,让学生徜徉在语言美、意象美、文化美中,感受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是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 卢晋、傅德岷《唐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 王国维著作,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2-6期、2007年3-5期.
  [4] 吴思敬. 播撒诗的种子[J].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
  (作者单位:贵州省沿河官舟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其中合作学习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迅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炙手可热的新型教学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由于它在改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合作学习合作优势合作策略  当今,语文教育界一直
【内容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应用性、开放性试题的能力。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问题解决开放性试题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数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一、培养学生具有“问题解决”的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是一个有指向的心理活动,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
受访专家: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杨一帆  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黄改荣  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深,使得各国劳动力和养老问题都面临巨大压力,“延迟退休”因此被多个国家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到底什么年龄适合退休?发表在《欧洲老龄化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延长工作年限是可行的,但可延长时间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专家强调,延迟退休不能只以年龄为导向,而要转变职业观念,充分尊重个体差异
【内容摘要】在科技日益走进课堂的今天,在新课改和减负的形势下,加强对多媒体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围绕这一问题,论述了多媒体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构建的七方面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 自主学习 课堂 构建  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吧:“孩子在襁褓中,当妈的最累,当孩子能独立吃饭和行走时,妈妈才意味着得到了解放。”“要让
一、语文课堂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文课堂语言教学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表现为:  (1)以人文性大旗抽空语言教学的根基  步根海老师举过一个例子,一位语文老师在上《小狗包弟》时,放弃文本语言的精妙不说,大讲特讲德国总理的下跪,日本首相的参拜。另外,郑桂华老师也指出,“有老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但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抓什么、怎么抓,是能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就形成了语文活动教学。所谓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活动为平台,以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为着眼点,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
课堂教学是实现历史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丰富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使老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我们一直在探索着……  1.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问答模式、授课模式、自学模式、合作模式、研究模式。历史教学应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做到优化选择,综合运用。随着时代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如自主——合作—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教育的品质和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开发,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亲和型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向何处去?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教育的和谐。  一、处理好种子与耕地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苏霍
笔者从事语文教育十余年,感触最深的就是:语文课太“沉闷”,整堂课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这样的课堂虽有序却无趣又低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无从谈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
【内容摘要】13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从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原真性课外阅读、学生个性化写作、多元化评价四个方面着力探究人文主义教育的方法,努力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有个性的人才。  【关键词】人文主义 理解 沟通 关怀    关于人文精神,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各抒己见,认为“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和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是对人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