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居士潘耒的佛缘、佛学与佛诤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a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未曾被举康熙朝博学鸿儒,于经史、音韵之学造诣精深。但因年轻气盛,很快在朝廷受到排挤,四十岁不到便被迫降调回乡。遭受人生的重大打击后,潘耒决心投身禅门,并自号“止止居士”。潘耒与沙门僧徒的交往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其对于自明末以来沙门中存在的各种流弊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潘耒论及佛教与僧徒往往带有强烈的现实关照,且热衷于批判佛门流弊,力求改邪而归正。潘耒由儒入禅的特殊身份及思想特点对研究明末清初社会与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有所启迪。
其他文献
中国人在对待民间神祗上的实用主义态度,曾使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对福音的传布充满信心,甚至认为中国人已做好崇拜上帝的准备。而且,如果仅从神父施洗的数量看,即使在禁教时期,传教士的布道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然而,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国教民入教动机的考察,我们发现,洗礼仪式的完成并不一定意味着收获了一名合格的天主教徒,因为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教民而言,他们无法在信仰心理的层面完全摒弃中国传统宗教意识中实用主义的影响。 张振国,山东省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副教授。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杜斗城先生的《河西佛教史》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通篇78万字,方立天先生为之作序,可称得上是一部鸿著。从工作之始,先生就致力于河西佛教的研究,虽然先后出版了《陇右高僧录》、《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北凉译经论》、《炳灵寺石窟内容总录》以及《正史佛教资料类编》等一批有影响的著作,但不曾放弃对它的关注和思考,期间虽历经工作繁忙和诸多变故,一直恒心未改。可以说,这部书是先生半生心血研究成果的结晶。
期刊
以“自然”为师的审美心胸,决定了道教能够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在选择修炼环境、编订道教神仙地理集的过程中,在修建和布局道教宫观建筑的实践中,这一思想因素均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由此出发,讨论了道教在自然环境审美和建筑环境审美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根源及其深刻影响。
本文考察上阳子陈致虚的祖师李珏、张模的相关情况,着重对张模与德兴张氏、张模与《西游证道书》、李珏一陈致虚一系依附全真道等问题进行了辨正,目的在于进一步厘清陈致虚传派的渊源。
《性命圭旨》是明代以来较有影响的道教内丹典籍之一,被誉为内丹学集大成之作,著者和成书年代均不详。《性命法诀明指》为北京桃源观千峰派创始人赵避尘所著,一般认为成书于民国二十二年,是近代道教内丹重要著作。细读二书就会发现,此二书均以性命双修为圭旨,融儒、释、道三教内修要旨于一炉,博采众家之说。无论是从书名、结构到具体内容,无论是从功理还是功法上,二书都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显然,《性命法诀明指》一书直接或间接受到《性命圭旨》的较大影响。
2012年5月6日至6月1日,著名生命伦理学家许志伟先生造访我所,进行短期讲学。许志伟先生现任香港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主任,为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道——生——美”是道教美学思想最根本、最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以此为基础,道教美学又形成了“道——心——美”的“心——道”论或心性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大无畏精神;“真善美”的仙格美以及“忠”、“孝”的伦理化色彩;天人同构、身国一理的生命政治学;“琴以载道”的艺术哲学。以上六点共同组成了道教美学思想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道教明显区别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点。
陈国符的《中国外丹黄白法考》是最早研究道教外丹词语的专著,该书在词语解释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从漏释词语、释义不确、误释方言词、臆改异体字、误释副词、句读有误等六个方面对其中的缺谬作一‘些补正工作。
《周氏冥通记》是了解六朝时期茅山道教实态的基本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2010年1月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然因该书颇具六朝口语的特色,有些注释尚可再商榷。此选取数例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