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惯例中,台风的命名一度仅以女性的名称命名。“大西洋来的飓风”这个充满力量的网名背后,也是一位女性。这位后来被大家昵称为“飓风”、被我尊称为“飓风大姐”的新教育榜样教师郭明晓,当她第一次在新教育的海洋上出现,就如同一阵飓风一样横扫心田,惊心动魄,让人难以忘怀,以至于大家后来都不习惯叫她真名,而是把飓风这个网名叫到了众人耳熟能详。
初识飓风,是在2009年初的教育在线论坛上,她发了一个帖子,记录着自己冬泳的经历,大家纷纷对此报以敬佩和赞叹。
第一次见到飓风老师是在2010年新教育桥西年会上。这一天,她从神秘的网络世界来到年会的盛典上,讲述她参加新教育一年的故事。飓风再次在会议上兴起风暴。她的故事一开讲,就让全场的与会者肃然起敬。风暴过后,会场先是一片寂静,接着是暴风雨般的掌声。她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她和家人在外面吃饭出来,老公、女儿提议在街上逛逛,她却对他们说,“你们逛吧,我要回家了”。老公和女儿问她要回家干嘛,她竟然说回去做网师的作业。女儿笑妈妈:“你这么大年纪了,不要在荣誉面前昏了头,你学那么多用来干什么呀,你马上就要退休了!”她严肃地回答:“越读网师,越觉得自己浅薄,越觉得自己应该多读点。别说退休啊,你们想想,要是我能活80岁,那我55岁退休,就还有25年的时间,这25年的时间要是用来学习,可以学好多东西啊!”
我不知道飓风为什么给自己取这样一个名字。虽然名字只具有象征的意义,但名字对人的激励功能是值得关注的。古今中外就有许多人通过改名激励自己,如聂耳、鲁迅、盖叫天等。现在有了网络,不必像过去那样改名,每个人都可以轻轻松松为自己取一个网名,但名字毕竟蕴含着梦想和期待。大概是因为大西洋来的飓风力量强大,摧枯拉朽,她是想借此表达自己强烈的成长渴望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吧?从为自己取这样一个网名以来,飓风确确实实用她的行动,她的精神,她的追求,她的坚韧,践行了这个名字的意蕴。这些年来,她不仅是对新教育,甚至是对中国教育勇敢地说了一声:我来了!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
2013年年底,飓风邀请我去了一趟她的家乡,为宜宾的校长和老师们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她希望新教育的种子能够在她的家乡开花结果。记得那天我们从我上一场的内蒙古活动现场赶到宜宾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左右。第二天讲完,我又乘中午的飞机匆匆离开宜宾。
那一次,飓风所在的人民路小学校长陈刚等人把我送到机场。也是这一路,我又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飓风。陈刚校长是一位数学特级教师,他告诉我,飓风老师的新教育风暴已经在学校刮起来了。他介绍说,没做新教育前,飓风就是一位敬业、优秀的语文老师,还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每天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种事务性工作。走进新教育后,飓风更希望扎根课堂,于是郑重辞去了教导主任工作,全身心投入新教育实践:参加新教育网师学习、研发开展各类课程、研习理想课堂、进行童话剧创作表演……为缔造完美教室不懈努力,和学生一起成长。陈校长说,新教育的特有魔力加上飓风老师的超凡毅力,使她青春焕发,迎来了自己教育生命最辉煌的高峰,她和她的学生们正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样的飓风,自然是人人不愿放弃的珍宝。2013年11月,飓风老师办理了退休手续,一心憧憬推动新教育在全校实践的陈刚校长几次三番盛情力邀,终于留下了飓风老师,继续为学校培养种子教师、推动新教育工作;同时,因为飓风老师的新教育实践,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又返聘她回到工作岗位,专门成立“郭明晓工作室”,在全区招收五个徒弟、引领三所学校,推动新教育在翠屏区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在新教育萤火虫团队“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感召与吸引下,她又接受聘任,成为种子计划项目首席培训师,承担了全国新教育种子教师的培训工作。
这些年以来,飓风的年度叙事我不止一次地阅读过,每次都会在我的心中掀起感动与感慨的波澜,每年我也会在自己的博客中推荐。从她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梦想,就会有成长。飓风经过的地方,就会留下痕迹。
从2009年,她记录下自己先后阅读了近200个绘本、数十部童话,还有近十部理论书籍,到2013年即将告别讲台之际,仍然精心研发并实施了《生命的孤独与丰盈——狄金森诗歌之旅》的课程,并与孩子们排练了《青鸟》《影之翼》的生命叙事剧等等,她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思考、写作,
也没有停止过她的冬泳。每一年,她都用长篇教育叙事反思自己,都用横渡金沙江来激励自己。
和以往一样,2015年,飓风又用一年生命,书写了一页新的篇章。
和以往不一样的是,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飓风在这一年,实现了“种子需要土地”到“土地需要种子”的超越!
参加新教育实验之后的飓风,已经完成过生命中的重要蜕变。她自觉地用新教育的生命叙事和专业发展理论武装自己,自觉地寻找生命的榜样,自觉地阅读、写作、思考、实践,因此,她成为新教育完美教室缔造者,她成为新教育的榜样教师。退休的她,本可以功成而退,安享晚年;也可以总结人生,撰写书文;还可以继续在教育一线耕耘,成为更有影响的新教育名师,成为一个花开原野的卓越种子。她已经拥有了自觉从大地汲取营养的本领,她会不断地开花,闻名天下。
这种选择,是很多优秀老师的选择,也是很正常的选择,无可非议。
但从新教育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共同体来说,“石头汤”的比喻决定了共同体的形式:只有新教育人都为这锅汤奉献出一部分,这锅汤才会更加鲜美。新教育的百花园里,一花独放不是春,田野中需要更多种子开花绽放。
这样的转变,与其说是角色身份的转换,不如说是精神生命的拔节。在2015年的叙事里,飓风诚恳地记录下了自己在这一步人生转折处的反思:从被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在“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中玩命工作的震撼,到《读写月报·新教育》执行主编李玉龙英年早逝的反思,她终于纵身一跃,正式接受了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的邀请,成为新教育首席培训师,成为新教育萤火虫团队的一员,为了更多的种子,她自觉自愿地转换了角色,从“种子”变为“土地”,为更多的“种子”提供滋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说易行难。从某种意义上,这句话是从优秀到卓越的分水岭。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位教师在教育知识上的探索和寻求也是没有止境的。卓越是在优秀止步之处的前行,因此,卓越教师不是指一个人多么完美,而是指这个人真正具有一种不断追寻也不停奉献的精神。
飓风做到了。
飓风在新教育萤火虫团队之中,践行着“成为土地”的承诺。并且,她进一步指出:是她自己需要成为土地,是她主动愿意帮助他人,而不是被动服务于他人,服务他人而实现自我价值已经成为了她的自觉追求。是在这样的人生目标下,她更加贪婪地读书,更加疯狂地工作,更加用心地写作。她自觉地把自己享受生活的时间用在帮助那些新教育种子教师的成长身上。为此,她差不多每个月都要重读或者精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每个月都要帮助年轻教师备课、改稿、打磨生命叙事剧,每个月都要奔赴全国新教育实验区进行培训指导。
助人者天助,助人者助己。如果我们看一下飓风在2015年写下的文字,我们也会发现,她的理性思维与理论自觉更强了。《在爱伴我们前行》这篇近3万字的文章中,她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剖析了自己与韦春鸣同学的交往历程。如何从母性之爱走向父性之爱,再走向自信自爱,如何与学生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她不再是过去认真记录教育生活的郭明晓,而是一个自觉地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案例研究的新教育人。是的,理论一旦为一线的教师所掌握,就会变成改变教育的力量,也会变为自我成长的力量。
前几天与飓风一起参加河北邢台县新教育实验区启动仪式。我和她聊起新教育的未来,聊起正在编写的《新教育晨诵》,聊起新教育种子教师的故事,我看到她眼中透露出的憧憬与坚毅。我隐隐感觉,这位飓风大姐,在团队工作中已经蓄积了新的能量,正在酝酿一场新的“风暴”。
飓风老师的成长故事、教育故事,在为更多教师如何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打造幸福完整的人生,提供一个切合实际的指南。这些年来,她所到之处,几乎每一场讲座,都能够刮起一股不小的新教育风暴,生命因此燃烧,教育更加美好。
在中国,像飓风大姐这样的老师,既多,也少。说少,是事实上像她这样的老师并不多见;说多,是她把神圣寓于平凡之中,每位老师只要愿意,都可以像她一样掀起自己的飓风。我相信后者,也深深期待着!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苏州大学)
初识飓风,是在2009年初的教育在线论坛上,她发了一个帖子,记录着自己冬泳的经历,大家纷纷对此报以敬佩和赞叹。
第一次见到飓风老师是在2010年新教育桥西年会上。这一天,她从神秘的网络世界来到年会的盛典上,讲述她参加新教育一年的故事。飓风再次在会议上兴起风暴。她的故事一开讲,就让全场的与会者肃然起敬。风暴过后,会场先是一片寂静,接着是暴风雨般的掌声。她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她和家人在外面吃饭出来,老公、女儿提议在街上逛逛,她却对他们说,“你们逛吧,我要回家了”。老公和女儿问她要回家干嘛,她竟然说回去做网师的作业。女儿笑妈妈:“你这么大年纪了,不要在荣誉面前昏了头,你学那么多用来干什么呀,你马上就要退休了!”她严肃地回答:“越读网师,越觉得自己浅薄,越觉得自己应该多读点。别说退休啊,你们想想,要是我能活80岁,那我55岁退休,就还有25年的时间,这25年的时间要是用来学习,可以学好多东西啊!”
我不知道飓风为什么给自己取这样一个名字。虽然名字只具有象征的意义,但名字对人的激励功能是值得关注的。古今中外就有许多人通过改名激励自己,如聂耳、鲁迅、盖叫天等。现在有了网络,不必像过去那样改名,每个人都可以轻轻松松为自己取一个网名,但名字毕竟蕴含着梦想和期待。大概是因为大西洋来的飓风力量强大,摧枯拉朽,她是想借此表达自己强烈的成长渴望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吧?从为自己取这样一个网名以来,飓风确确实实用她的行动,她的精神,她的追求,她的坚韧,践行了这个名字的意蕴。这些年来,她不仅是对新教育,甚至是对中国教育勇敢地说了一声:我来了!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
2013年年底,飓风邀请我去了一趟她的家乡,为宜宾的校长和老师们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她希望新教育的种子能够在她的家乡开花结果。记得那天我们从我上一场的内蒙古活动现场赶到宜宾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左右。第二天讲完,我又乘中午的飞机匆匆离开宜宾。
那一次,飓风所在的人民路小学校长陈刚等人把我送到机场。也是这一路,我又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飓风。陈刚校长是一位数学特级教师,他告诉我,飓风老师的新教育风暴已经在学校刮起来了。他介绍说,没做新教育前,飓风就是一位敬业、优秀的语文老师,还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每天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种事务性工作。走进新教育后,飓风更希望扎根课堂,于是郑重辞去了教导主任工作,全身心投入新教育实践:参加新教育网师学习、研发开展各类课程、研习理想课堂、进行童话剧创作表演……为缔造完美教室不懈努力,和学生一起成长。陈校长说,新教育的特有魔力加上飓风老师的超凡毅力,使她青春焕发,迎来了自己教育生命最辉煌的高峰,她和她的学生们正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样的飓风,自然是人人不愿放弃的珍宝。2013年11月,飓风老师办理了退休手续,一心憧憬推动新教育在全校实践的陈刚校长几次三番盛情力邀,终于留下了飓风老师,继续为学校培养种子教师、推动新教育工作;同时,因为飓风老师的新教育实践,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又返聘她回到工作岗位,专门成立“郭明晓工作室”,在全区招收五个徒弟、引领三所学校,推动新教育在翠屏区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在新教育萤火虫团队“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感召与吸引下,她又接受聘任,成为种子计划项目首席培训师,承担了全国新教育种子教师的培训工作。
这些年以来,飓风的年度叙事我不止一次地阅读过,每次都会在我的心中掀起感动与感慨的波澜,每年我也会在自己的博客中推荐。从她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梦想,就会有成长。飓风经过的地方,就会留下痕迹。
从2009年,她记录下自己先后阅读了近200个绘本、数十部童话,还有近十部理论书籍,到2013年即将告别讲台之际,仍然精心研发并实施了《生命的孤独与丰盈——狄金森诗歌之旅》的课程,并与孩子们排练了《青鸟》《影之翼》的生命叙事剧等等,她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思考、写作,
也没有停止过她的冬泳。每一年,她都用长篇教育叙事反思自己,都用横渡金沙江来激励自己。
和以往一样,2015年,飓风又用一年生命,书写了一页新的篇章。
和以往不一样的是,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飓风在这一年,实现了“种子需要土地”到“土地需要种子”的超越!
参加新教育实验之后的飓风,已经完成过生命中的重要蜕变。她自觉地用新教育的生命叙事和专业发展理论武装自己,自觉地寻找生命的榜样,自觉地阅读、写作、思考、实践,因此,她成为新教育完美教室缔造者,她成为新教育的榜样教师。退休的她,本可以功成而退,安享晚年;也可以总结人生,撰写书文;还可以继续在教育一线耕耘,成为更有影响的新教育名师,成为一个花开原野的卓越种子。她已经拥有了自觉从大地汲取营养的本领,她会不断地开花,闻名天下。
这种选择,是很多优秀老师的选择,也是很正常的选择,无可非议。
但从新教育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共同体来说,“石头汤”的比喻决定了共同体的形式:只有新教育人都为这锅汤奉献出一部分,这锅汤才会更加鲜美。新教育的百花园里,一花独放不是春,田野中需要更多种子开花绽放。
这样的转变,与其说是角色身份的转换,不如说是精神生命的拔节。在2015年的叙事里,飓风诚恳地记录下了自己在这一步人生转折处的反思:从被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在“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中玩命工作的震撼,到《读写月报·新教育》执行主编李玉龙英年早逝的反思,她终于纵身一跃,正式接受了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的邀请,成为新教育首席培训师,成为新教育萤火虫团队的一员,为了更多的种子,她自觉自愿地转换了角色,从“种子”变为“土地”,为更多的“种子”提供滋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说易行难。从某种意义上,这句话是从优秀到卓越的分水岭。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位教师在教育知识上的探索和寻求也是没有止境的。卓越是在优秀止步之处的前行,因此,卓越教师不是指一个人多么完美,而是指这个人真正具有一种不断追寻也不停奉献的精神。
飓风做到了。
飓风在新教育萤火虫团队之中,践行着“成为土地”的承诺。并且,她进一步指出:是她自己需要成为土地,是她主动愿意帮助他人,而不是被动服务于他人,服务他人而实现自我价值已经成为了她的自觉追求。是在这样的人生目标下,她更加贪婪地读书,更加疯狂地工作,更加用心地写作。她自觉地把自己享受生活的时间用在帮助那些新教育种子教师的成长身上。为此,她差不多每个月都要重读或者精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每个月都要帮助年轻教师备课、改稿、打磨生命叙事剧,每个月都要奔赴全国新教育实验区进行培训指导。
助人者天助,助人者助己。如果我们看一下飓风在2015年写下的文字,我们也会发现,她的理性思维与理论自觉更强了。《在爱伴我们前行》这篇近3万字的文章中,她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剖析了自己与韦春鸣同学的交往历程。如何从母性之爱走向父性之爱,再走向自信自爱,如何与学生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她不再是过去认真记录教育生活的郭明晓,而是一个自觉地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案例研究的新教育人。是的,理论一旦为一线的教师所掌握,就会变成改变教育的力量,也会变为自我成长的力量。
前几天与飓风一起参加河北邢台县新教育实验区启动仪式。我和她聊起新教育的未来,聊起正在编写的《新教育晨诵》,聊起新教育种子教师的故事,我看到她眼中透露出的憧憬与坚毅。我隐隐感觉,这位飓风大姐,在团队工作中已经蓄积了新的能量,正在酝酿一场新的“风暴”。
飓风老师的成长故事、教育故事,在为更多教师如何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打造幸福完整的人生,提供一个切合实际的指南。这些年来,她所到之处,几乎每一场讲座,都能够刮起一股不小的新教育风暴,生命因此燃烧,教育更加美好。
在中国,像飓风大姐这样的老师,既多,也少。说少,是事实上像她这样的老师并不多见;说多,是她把神圣寓于平凡之中,每位老师只要愿意,都可以像她一样掀起自己的飓风。我相信后者,也深深期待着!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