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中的“庄”“禅”思想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lychang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幼受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苏轼,在遭遇“乌台诗案”这个巨大的仕途和人生挫折后,诗作中的庄禅思想渐增并“引陶入禅”,创作了大量“和陶饮酒诗”。但是作为封建士大夫阶级的苏轼是不可能彻底入禅的,其骨子里还是一直存在着儒家思想的,禅悦只是他在贬谪时的一种精神慰藉而已。
  关键词:苏轼;老庄;禅学
  
  北宋大文豪家苏轼的文风一向以豪放著称,他自幼深受儒道思想影响,怀着致君尧舜的理想开始了人生仕途,其前期的诗作多表现出旷达豪放的诗风。但“乌台诗案”使苏轼的仕途和人生遭遇巨大挫折,“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遭到破灭,他转而从道家思想中寻求解脱,呈现出旷达飘逸的气质。《冷斋夜话》记载,苏东坡“尝要刘器之同参玉版和尚。器之每倦山行,闻见玉版,欣然从之。至廉泉寺,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胜,文此笋何名?东坡曰:‘即玉版也。此老师善说法,要令人得禅悦之味。’于是器之乃悟其戏,为大笑。”由此可见,“要令人得禅悦之味”,成为苏轼在仕途失意后生活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要在对禅学的研究和实行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苏轼写作“禅悦”诗并非是写作风格的突然转向,与他从小受到的佛学教化有关。苏轼的家乡四川是一个天府佛国,苏轼的出生地眉州,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因为这里有秦岭与中原隔离,战祸较少,所以保存下了许许多多古代的佛寺、造像、经卷等文物。苏轼的祖父苏序,是个天性豪爽,淳朴正直的老人,在荒年里,常把积存的谷米拿出来,分给族人和乡里百姓吃。这种仁爱心肠,与佛家拯救众生的慈悲之旨有相通之处。苏轼的父亲苏洵虽以儒学为宗,但亦结交蜀地名僧曾列为居讷法嗣。苏母程氏信佛虔笃,“家藏十六罗汉像,每设茶供”。长辈的这种品格行为,不能不给儿孙后代以极大影响。其弟苏辙更是常与兄论佛问法,由苏轼的《与子由弟十首》可知。至于苏轼的妻妾中,继室王闰之信佛的资料在苏轼诗文里处处可见;侍妾朝云从泗上比丘尼义充学佛法,弥留时仍颂《金刚经》,苏轼在《悼朝云》诗、《朝云墓志铭》中多所述及。苏轼接触佛教,至少可以上溯到他少年时代。据《苏轼诗集》载:“君(苏辙)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这样一个佛教氛围浓郁的家乡,这样一个笃信佛教的家庭,自然使得苏轼的禅理诗创作有了生活机缘。
  虽然苏轼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但他在第一次胸怀壮志去京城的路上,也写了一些与当时心境愿望不和谐的诗:“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三峡》诗)。〔1〕好像他尚未步入仕途就有了退避的念头,好像他还没有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就有了归隐的打算——这就是苏轼深得于心的庄子思想的无意识流露,在他渴求功名投身仕途时与儒家观念同时显现。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什么在遭遇了“乌台诗案”后,还能继续保持其乐观昂扬的精神态度。
  其实苏轼并非在遭遇“乌台诗案”后才突然转向庄禅寻求精神寄托的,其前半生就一直与和尚交往,但还只是一种文人风气使然。虽然口里说禅,其内心是以“用舎由时,行藏在我”的正统士大夫自命的,用“名寻道人实自娱”这句话概括苏轼前期的禅悦生活应该是恰当的。在前期,他的诗更多的强调了禅悦与封建正统思想的一致性,认为“台阁山林本无异,故应文字不离禅。”
  如果说苏轼前期诗作中流露出的庄禅思想只是一种文人的自娱自乐,那么其真正把庄禅纳入生活则是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转而从庄禅中寻求精神寄托,除了他自幼受的道家思想影响外,还有其他原因。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人们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在道德伦理的遵守之中,将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纳入“礼”的规范。孔子把“仁义道德”、“克己复礼”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封建君主和皇权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以纲常伦理这种实践理性取代人对纯粹理性和神性的追求,使人们沉溺于世俗化的建功立业中。所以当封建士大夫看清君主和王道的残暴、仁义道德的虚伪,而渴望超越形而下的道德规范,追求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时,儒家的价值观和纲常伦理必然遭到人们的质疑。儒家学说的这种缺陷,也导致苏轼转向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学说和禅宗哲学寻求精神出路。
  苏轼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写的“过金山,坡题自己照容偈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暗示了苏轼被贬谪后半生事佛的事,也告诉我们东坡入禅的途径是庄周思想。所谓“心似已灰之木”,语出《庄子?齐物论》:“行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如死灰。”“身如不系之舟”亦用《庄子?杂篇?列御寇》之语:“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本来中国禅学就是庄周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如范文澜先生所指出:“禅宗是披天竺式袈裟的魏晋玄学,释迦其表,老庄其实。”苏轼自幼受庄周思想的熏陶,也为他以后接受禅宗思想准备了充分条件。而且道家哲学强调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和王道、国家持否定态度,认为“仁义道德”压抑和伤害个体生命:“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2〕在道家看来,只有“道”才是个体生命的意义根据,人格的完美境界就是与天道合一的逍遥状态。要达到“逍遥”的境界,人们必须要齐万物,一死生,泯物我,超厉害,同是非,以审美的态度看待自然和个体生命,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社会和自然的一切变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孝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3〕因此,道家思想正好切合贬谪后苏轼的境遇和精神追求,为饱受磨难的心灵提供了精神上的解脱。
  被贬后的苏轼,终于在道家思想中得到了慰藉。他被贬黄州,人生遭遇巨大挫折,却表现出超然物外的乐观:“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被贬岭南,气候不适,风俗殊异,仍然自我解嘲的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被贬荒蛮之地,天涯海角,不知何时是归期,却仍泰然处之:“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与此意留蛮荒。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旷达乐观的精神境界,遭贬后的苏轼才不至于消沉而创作了大量好诗。可以充分体现苏轼对道家思想领悟的,是他在《宝会堂记》中的一段话:“君子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这就是道家学说倡导的超功利、远利害,不计得失“无所驻心”的逍遥境界。
  李泽厚先生新著《美的历程》认为:“超脱尘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逐……。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符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写作“和陶诗”并非偶然,而是一个有意有为之举。苏轼是借此以倾诉着有意向陶看齐意念的。比如其《和陶东方有一士》自注云:“此东方一士正渊明也。不知从之游者谁乎?若了得此一段,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
  被贬后的苏轼创作了大量“和陶饮酒诗”,这是他在精神上找到了知己,也是在实践道家理论。因为庄子认为,饮酒涉及“远害全身”的特殊途径:“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庄子·达生》)。可能苏轼认为陶渊明是真正的透彻了悟之人,才会将他视为知己并写了大量和陶诗。在苏轼与和尚打交道的诗作中,更是公然将陶渊明的思想纳入禅学轨道。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联鲜明地表现了陶渊明的性格和思想风貌,而苏轼运用此曲却赋予它以禅宗的味道:
  白云出山初无心,栖鸟何必恋山林。道人偶爱山水故,纵步不知湖岭深。空岩巳礼百千相,曹溪更欲瞻遗像……。(《赠县绣》)〔4〕
  “出岫”与“知还”,都统一到“人虽有南北,佛法本无南北”这个大前提下,无论出入进退,贵在返本归真,也就是归于“自性本来清净”。如果说,陶渊明笔下的无心之境是回归田园、回归大自然,那么,苏轼禅悦诗中的无心之境就是发现自己心中的净土,回归“悟人”的“自性西方”。
  尽管苏轼遭贬后诗作中庄周和禅悦思想渐增,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苏轼彻底摒弃了传统儒道而皈依了禅宗。无论他禅悦的多么虔诚,他都没有彻底跳出“事儒者谈佛”这个范围。苏轼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其骨子里是根本不可能彻底抛弃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即使谪贬在岭南,与南华长老“打成一片”了,他仍在诗文中论证释之与儒,是“二法者相反而相为用”。苏诗中的禅悦只是他在遭贬后的一种精神寄托而已。所以每当帝京的声音传入空门,苏轼就不“禅悦”了,就要慨叹“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甚而赞叹“帝遣巫阳招我魂”了。所以苏轼还是基本上坚守了儒家为臣、事君、做人等方面的道德和理想,没有彻底入禅。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全集.卷一〔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5
  [2]陈鼓应.庄子今注新译.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3—04.239
  [3]陈鼓应.庄子今注新译.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04.157
  [4]苏轼研究学会.东坡诗论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1
其他文献
摘 要:古罗马时期朗吉弩斯的天才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天才的崇高思想、民主精神、想象与激情三个方面来阐释朗吉努斯天才观的内涵。  关键词:天才;崇高;想象;激情;民主    “天才”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从历史的角度看,古希腊文艺思想的“迷狂”、“酒神凭附”、“天启”都是讨论人的天才,他们所讲的天才主要是指艺术中的灵感问题的。到了浪漫主义诗论中,“天才”一词则指一种天赋之
期刊
摘 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应该解决的紧迫而必需的任务,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
期刊
摘 要: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提升国土绿化水平,是解决我国造林绿化工作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林业也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是林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  关键词:绿化造林;质量问题;控制措施    提高造林绿化质量要落实责任,创新
期刊
摘要: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战术水平越来越高,而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依据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和队员的实际情况,不断对各训练方法手段进行创新研究。至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就如何提高篮球运动员体能的训练理论做了分析。  关键词:篮球;体能训练;训练方法;训练创新    目前世界篮球发展的趋势是技术越来越全面,战术越来越灵活多变,对运动员的体能训
期刊
摘 要:现行小麦粉标准已不再完全适应其发展的需要,针对小麦粉标准GB1355-1986的修订提几点看法:①限制一些企业标准,对与国标没有什么区别的“类小麦粉”强制执行国家标准;②删除个别项目;③增加一些项目,如对小麦粉添加剂的限制使用;④制定完善和颁布一些食品的质量标准,使其生产更加规范化。  关键词:标准修订;小麦粉;现行标准    小麦粉的现行标准是GB1355-1986。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期刊
能源问题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生活中关注率最高的问题,尤其石油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是现代经济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血液,除了对石油资源大力开源节流外,寻找替代能源也是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替代能源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危害。  一、替代能源的种类  一是乙醇燃料将多元发展。乙醇汽油技术应用已经得到推广,乙醇柴油应用的关键技术已获重大突破,可在不改变汽车发动机的前提下使用乙醇柴油,乙醇添加量为10%左右。 
期刊
摘 要:数学思维方式指数学思维过程中主体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相对定型,相对稳定的思维样式。变量函数思维方式,空间想像思维方式,无穷分析思维方式是其中最基本的三种,体现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三大部分及其分支学科中的重要数学观念、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合理、科学地应用三种数学思维方式有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关键词:数学思维方式;变量函数思维;空间想像思维;无穷分析
期刊
摘 要:学生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常常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严重干扰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是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对于如何预防,本文从建立恰当的行为标准、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以及教授学生处理将要出现的不良行为的技巧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问题行为;预防;课堂    课堂问题行为是发生在课堂上,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期刊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反映汉末三国时期社会现实的演义性小说,首先必须以当时历史为背景而展开故事的情节,否则就不是“演义”,而是作者虚构的一般小说了。后汉三国时期是朝廷腐败、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三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因此,《三国演义》就是一部描写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战争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再现。共写了大小战争40余次,大多各具其貌,各有特点。就战争规模而言,“既
期刊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的,那么,金庸小说中有哪些道德价值取向呢?笔者认为有三点:  (一)传统道德行为的榜样作用  青年的人生观是在榜样的对比和感染下形成的。青年仿照心目中的榜样的形象进行自我塑造、自我强化,往往对其人生观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郭靖的教育与榜样作用对扬过的影响尤为重要,在《神雕侠侣》中郭靖的行为言谈对杨过有一定的感染力,如:郭靖说道:“……为人不可忘本,今日我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