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词,大家并不陌生,明清时期的南京秦淮河,淮词真正的发源地,十里秦淮温柔乡,才子佳人聚画舫,吹箫弹琴话衷肠,爱情故事从此扬,由此产生陈圆圆、李香君、董小宛诸多一代名媛。十里河堤传来“潇潇的柔波”、“悠扬的琴韵”、“莺莺的浅唱”,打动多少痴男善女。各地有各地的音韵特色,山东大鼓、苏州评弹、扬州清曲、江浙小调、常德丝弦等等。阜阳淮词,作为秦淮河的淮词一支,有别于阜阳土生土长的民歌、鼓书,通过阜阳明清时期赶考学子、落魄文人的传播、加工,生发繁衍,在淮河两岸民间广为传唱,久而久之,成为阜阳曲艺一种,此为阜阳淮词。
淮词长于叙事,富于抒情。淮词和评弹、清音一样,几个人一个演唱组,多数人既是伴奏者又是演唱者。淮词是民间音乐中的高雅音乐,是“雅乐”,是仕宦人家、文人雅士在优雅场所,自唱自娱的一种生活消遣娱乐方式。二十世纪30年代形成的阜阳淮词热,从民国初年到抗战后期(1911—1944年),多分布在颍河沿岸一带,尤以阜南县境内最尤,那里有专门的淮词班社,大大小小的“淮词窝”几十个,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活跃,多分布在中岗、曹集、老观、桂庙、王化、焦陂、苗集等数十个地方,其中一支以中岗镇的李门最为出名,多年来李家弟子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到目前为止,李门这一支具体可考的已经传承了五代,具体如下:
第一代,清道光年间,李家善(1836年生);
第二代,清同治年间,李洪吉(1864年生);
第三代,清光绪年间,李晋卿(1890年生);
第四代,民国期间,李大坤(1913年生);
第五代,现代至今,李思三(1934年生)。
第五代的淮词传人,现已七十多岁的李思三,一生恬淡,唯好淮词,大量闲暇时间都投在淮词的挖掘、整理、完善上。李思三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李晋卿,后师承李大坤。李思三通过比对、整理、学唱多种曲目,删减不健康的内容和语句,完善补充模糊唱段,变成如今完整的32支淮词曲目。李思三20岁开始致力于淮词的传唱,诲人不倦。为了传承淮词,培养三十多个徒弟,各行各业,有男有女,有农家子弟,也有在校大学生,逢年喜庆之余,休闲雅兴之时,相请相约,陶冶情怀。
目前完整的淮词曲目共有32支,句式长短不一,四言、七言居多,句末押韵,伴有脱腔、衬字,唱腔音乐婉转优雅,热情奔放,又摇曳多姿,荡气回肠。随着音调的高低、起伏、快慢,淮词表现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可以抒情,可以悲伤,可以昂扬,可以低沉,看歌者把握。句数按一定格式安排,一般曲调22句,如果中间加入“穿心调”,则变为38句或42句。每支淮词,都按“三板头”——“四句腔”——“穿心调”——“吟板”——“消板”结构全曲,也有少量曲式结构中带有垛板。题材内容多取自风花雪夜、凡人生活、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文学典故等等,是民间集体创作的结晶。现整理出来的具体曲目如下:
淮词与苏州弹词、扬州清曲有同曲异工之妙,不但内容题材、伴奏乐器都很相似,就连演唱风格也基本相同,多采用坐唱形式。伴奏乐器有箫、笛、二胡、三弦、碟子等,简单的主要以箫、碟子伴奏为主,箫音柔和、悠扬、悲凉,碟音清脆、叮当、有致。演唱形式以女声为主,偶尔也有男女声对唱。演出人数三、五、八、九不等。大部分段子忧伤哀婉,如《猫儿扑蝶》,根据词的内容也可唱得欢快些,如《渔樵耕读》、《花果山》、《大花船》等。
淮词属于套曲形式,由几个不同的乐段和曲牌组成。第一乐段曲调优美抒情,热烈明快,属于叙事。第二乐段曲调、节奏富有变化,跌宕起伏,能充分展开,更自由地抒发情感。第三乐段由前面的2调式转入以5为主音的调式,节奏徐缓舒展,长长的拖腔,下行的旋律,情感哀婉凄凉。第四乐段在5调进行中突然转入以6为主音的小调式,自由而徐缓的节奏,情感更加悲戚。第五乐段尾声部分曲调跌宕起伏,节奏紧凑,情感激动,结句又自然地过渡以2为主音的调式上终止。除了以上五个乐段之外,还穿插、揉进“穿心子”等曲调,使淮词音乐更丰富、更优美,更具有表现力。淮词文词优美、精炼,信手拈来:“远望长江,无岸无涯,绿水连天,风高露大,烟云渺渺,冷露飒飒,四野萧疏,两岸芦花”,又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青山常在,绿水秋波”,再如:“高楼一夜听春雨,杨柳依依两岸垂”,“碧纱窗外人初静,一阵阵,风入回廊,铁马响叮咚”……诗情画意,颇具古典诗词格调。
阜阳淮词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86年,全国、全省曲艺新曲目比赛中,阜阳市的淮词坐唱《凡人小事》,获全国创作三等奖、全省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2010年,在阜阳市第五届艺术节上,由本人创作的淮词新曲《魂安小岗》改传统坐唱为八人表演唱,获二等奖。它的历史地位、文学价值、娱乐作用正被世人所认同。随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一体化的趋势,如果我们再不重视非遗保护,我们会失去更多,把属于本地的独特文化和文化名片丢失殆尽。是教训,是鞭策,是大义,是责任,让我们共同关注阜阳淮词的命运吧!
(作者简介:杨文君,女,回族,安徽阜阳人,群文馆员,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文化馆,研究方向:群文、曲艺。)
淮词长于叙事,富于抒情。淮词和评弹、清音一样,几个人一个演唱组,多数人既是伴奏者又是演唱者。淮词是民间音乐中的高雅音乐,是“雅乐”,是仕宦人家、文人雅士在优雅场所,自唱自娱的一种生活消遣娱乐方式。二十世纪30年代形成的阜阳淮词热,从民国初年到抗战后期(1911—1944年),多分布在颍河沿岸一带,尤以阜南县境内最尤,那里有专门的淮词班社,大大小小的“淮词窝”几十个,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活跃,多分布在中岗、曹集、老观、桂庙、王化、焦陂、苗集等数十个地方,其中一支以中岗镇的李门最为出名,多年来李家弟子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到目前为止,李门这一支具体可考的已经传承了五代,具体如下:
第一代,清道光年间,李家善(1836年生);
第二代,清同治年间,李洪吉(1864年生);
第三代,清光绪年间,李晋卿(1890年生);
第四代,民国期间,李大坤(1913年生);
第五代,现代至今,李思三(1934年生)。
第五代的淮词传人,现已七十多岁的李思三,一生恬淡,唯好淮词,大量闲暇时间都投在淮词的挖掘、整理、完善上。李思三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李晋卿,后师承李大坤。李思三通过比对、整理、学唱多种曲目,删减不健康的内容和语句,完善补充模糊唱段,变成如今完整的32支淮词曲目。李思三20岁开始致力于淮词的传唱,诲人不倦。为了传承淮词,培养三十多个徒弟,各行各业,有男有女,有农家子弟,也有在校大学生,逢年喜庆之余,休闲雅兴之时,相请相约,陶冶情怀。
目前完整的淮词曲目共有32支,句式长短不一,四言、七言居多,句末押韵,伴有脱腔、衬字,唱腔音乐婉转优雅,热情奔放,又摇曳多姿,荡气回肠。随着音调的高低、起伏、快慢,淮词表现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可以抒情,可以悲伤,可以昂扬,可以低沉,看歌者把握。句数按一定格式安排,一般曲调22句,如果中间加入“穿心调”,则变为38句或42句。每支淮词,都按“三板头”——“四句腔”——“穿心调”——“吟板”——“消板”结构全曲,也有少量曲式结构中带有垛板。题材内容多取自风花雪夜、凡人生活、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文学典故等等,是民间集体创作的结晶。现整理出来的具体曲目如下:
淮词与苏州弹词、扬州清曲有同曲异工之妙,不但内容题材、伴奏乐器都很相似,就连演唱风格也基本相同,多采用坐唱形式。伴奏乐器有箫、笛、二胡、三弦、碟子等,简单的主要以箫、碟子伴奏为主,箫音柔和、悠扬、悲凉,碟音清脆、叮当、有致。演唱形式以女声为主,偶尔也有男女声对唱。演出人数三、五、八、九不等。大部分段子忧伤哀婉,如《猫儿扑蝶》,根据词的内容也可唱得欢快些,如《渔樵耕读》、《花果山》、《大花船》等。
淮词属于套曲形式,由几个不同的乐段和曲牌组成。第一乐段曲调优美抒情,热烈明快,属于叙事。第二乐段曲调、节奏富有变化,跌宕起伏,能充分展开,更自由地抒发情感。第三乐段由前面的2调式转入以5为主音的调式,节奏徐缓舒展,长长的拖腔,下行的旋律,情感哀婉凄凉。第四乐段在5调进行中突然转入以6为主音的小调式,自由而徐缓的节奏,情感更加悲戚。第五乐段尾声部分曲调跌宕起伏,节奏紧凑,情感激动,结句又自然地过渡以2为主音的调式上终止。除了以上五个乐段之外,还穿插、揉进“穿心子”等曲调,使淮词音乐更丰富、更优美,更具有表现力。淮词文词优美、精炼,信手拈来:“远望长江,无岸无涯,绿水连天,风高露大,烟云渺渺,冷露飒飒,四野萧疏,两岸芦花”,又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青山常在,绿水秋波”,再如:“高楼一夜听春雨,杨柳依依两岸垂”,“碧纱窗外人初静,一阵阵,风入回廊,铁马响叮咚”……诗情画意,颇具古典诗词格调。
阜阳淮词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86年,全国、全省曲艺新曲目比赛中,阜阳市的淮词坐唱《凡人小事》,获全国创作三等奖、全省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2010年,在阜阳市第五届艺术节上,由本人创作的淮词新曲《魂安小岗》改传统坐唱为八人表演唱,获二等奖。它的历史地位、文学价值、娱乐作用正被世人所认同。随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一体化的趋势,如果我们再不重视非遗保护,我们会失去更多,把属于本地的独特文化和文化名片丢失殆尽。是教训,是鞭策,是大义,是责任,让我们共同关注阜阳淮词的命运吧!
(作者简介:杨文君,女,回族,安徽阜阳人,群文馆员,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文化馆,研究方向:群文、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