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方法,给学生营造创新型的语文课堂环境,同时进行课外延伸,扩大创新思维空间。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教育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永恒的主题,在当今的中国尤为重要。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精辟的论述,昭示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何谓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创新呢?我认为这是一个课内外互动、学生全面参与的过程。要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运用多种方法,营造创新型的语文课堂环境
1、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会使感情更融洽。如课堂上多用 “同学们,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请你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好吗?”“来,试一试,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常常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学生的耳际,流入学生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创设情境,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激发兴趣,引导创新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使是简单的知识也难以掌握,更不用说创新了。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目标明确但无固定答案的训练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是课堂中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定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还可以以情境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方法,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积极评价,鼓励创新精神。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新思路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并鉴赏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教师肯定的评价,会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机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教育教学多方面带来一系列冲击,从而使我们真正迈进教育信息技术时代。
二、课外延伸,扩大创新思维空间
大的语文学习观引导我们,语文教学是一个课内外相衔接的网络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1、课前搜集知识。如关于课文的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及各种有关的知识等。在学习《海燕》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上网、翻阅参考书等了解高尔基这一人物及其有关事迹,使学生熟悉了课文写作背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广泛开展语文活动。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组织学生开办学习园地,办黑板报、手抄报;参加“诗歌朗诵赛”讲演、课本剧编排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三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这需要教师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兴趣,适时点缀引导,真心给予正确评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样,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教育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永恒的主题,在当今的中国尤为重要。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精辟的论述,昭示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何谓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创新呢?我认为这是一个课内外互动、学生全面参与的过程。要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运用多种方法,营造创新型的语文课堂环境
1、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会使感情更融洽。如课堂上多用 “同学们,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请你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好吗?”“来,试一试,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常常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学生的耳际,流入学生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创设情境,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激发兴趣,引导创新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使是简单的知识也难以掌握,更不用说创新了。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目标明确但无固定答案的训练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是课堂中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定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还可以以情境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方法,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积极评价,鼓励创新精神。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新思路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并鉴赏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教师肯定的评价,会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机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教育教学多方面带来一系列冲击,从而使我们真正迈进教育信息技术时代。
二、课外延伸,扩大创新思维空间
大的语文学习观引导我们,语文教学是一个课内外相衔接的网络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1、课前搜集知识。如关于课文的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及各种有关的知识等。在学习《海燕》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上网、翻阅参考书等了解高尔基这一人物及其有关事迹,使学生熟悉了课文写作背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广泛开展语文活动。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组织学生开办学习园地,办黑板报、手抄报;参加“诗歌朗诵赛”讲演、课本剧编排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三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这需要教师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兴趣,适时点缀引导,真心给予正确评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样,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