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行迹并没有到过武威,但他也写了几首与武威相关的诗作。不仅如此,杜甫家族与凉州的关系,我们还可以追溯到他的远祖杜耽。杜耽是杜预的长子,唐林宝《元和姓纂》卷六襄阳杜氏:“当阳侯元凯少子耽,晋凉州刺史。”杜耽与凉州的关系,《晋书·张轨传》云:“晋昌张越,凉州大族,谶言张氏霸凉,自以才力应之。从陇西内史迁梁州刺史。越志在凉州,遂托病归河西,阴图代轨,乃遣兄镇及曹祛、麹佩移檄废轨,以军司杜耽摄州事,使耽表越为刺史。”《宋书·杜骥传》亦载:“曾祖耽,避难河西,因仕张氏。苻坚平凉州,父祖始还关中。”但目前对于杜甫家世的研究,有出于杜预长子杜耽和杜预的少子杜尹二说。我在拙著《杜诗诗学引论》中考证杜甫的家世,以杜甫出于杜耽之后较合历史事实。无论是杜耽或杜尹,都是杜甫先世的重要人物。杜甫有关武威的诗作共六首,其中五首是送别诗,一首是投赠诗。
一、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杜甫与高适关系密切,高适入哥舒翰河西节度使幕府为掌书记,杜甫送别并作诗。其《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云: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又如参与商,惨惨肠中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余力,早寄从军诗。首句说明高适赴河西在初夏时节。“脱身”四句说明其时“脱身簿尉”而“触热向武威”,而其官职是掌书记。这首诗,仇兆鳌《杜诗详注》以为作于天宝十一载(752)高适随哥舒翰入朝同至长安后,又返回之时。诗中的“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很值得注意。宋庄绰《鸡肋编》卷下云:“高适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奏为右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杜子美有诗送之云:‘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韩退之作荆南法曹,与张籍诗云:‘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杜牧亦有《寄小侄阿宜诗》云:‘参军与簿尉,尘土勍劻襄。一语不中治,笞棰身满疮。’则唐世掾曹簿尉,皆未免于鞭扑,而史不载。所以责官多使为之,欲重为困辱也。”杜甫是说高适困于县尉不能施展才能,而辞官从军河西,正是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报国之路。诗的开头言“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即切哥舒翰镇陇右以御吐蕃事。《资治通鉴》云:天宝六载,“(哥舒翰)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每岁积石军麦熟,吐蕃辄来获之,无能御者,边人谓之。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复来”。诗言“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点明了高适从军的地点和他的身份。高适从军的地点是武威,据《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凉州,隋大业三年改为武威郡,废总管。隋末丧乱,陷于寇贼,武德二年讨平李轨,改为凉州,置河西节度使。”高适的身份是陇右节度掌书记。诗的末句“边城有余力,早寄从军诗”,“边城”亦指武威。希望高适在武威守边时,利用自己的余力和文才,尽早写出从军的诗歌以寄给作者。
二、 《寄高三十五书记》
高适到达武威担任陇右节度掌书记后,杜甫又寄诗于他。其《寄高三十五书记》诗云: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这首诗仇兆鳌《杜诗详注》以为是天宝十三载所寄,时高适在哥舒翰部下为河西陇右节度掌书记,已在武威。诗的前四句称叹高适的诗才,后四句嘉许其为掌书记。诗言“主将收才子”,就是说哥舒翰援引高适为河西陇右节度掌书记。这里的“主将”指哥舒翰,“才子”就是高适。即是《旧唐书·高适传》所载高适客游陇右时,“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诗言“崆峒足凯歌”,是说哥舒翰在武威连破吐蕃之事。《新唐书·玄宗纪》:天宝十三载“三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败吐蕃,复河源九曲”。《册府元龟》帝王部亦云:“(天宝)十三年三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破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并牧九曲,其将咸来策勋。”诗言“闻君已朱绂”,是说高适时至老年,因为才名而为哥舒翰所用,既得其宜,又非常可喜。这首诗与杜甫的前一首《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 《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杜甫还有《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蔡希曾和高适都在哥舒翰的河西節度使幕府中任职,故杜甫送蔡希曾兼寄高适。诗云: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马头金狎帢,驼背锦模糊。咫尺云山路,归飞青海隅。上公犹宠锡,突将且前驱。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因君问消息,好在阮元瑜。诗题有注:“时哥舒入奏勒蔡子先归。”这首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秋天,黄鹤杜诗云:“哥舒朝天宝十四春入朝,道遇风疾,留京师,勒都尉蔡希曾先归陇右,故诗以送之。当是其年作。”按诗有“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之语,白麦枯是在秋日,诗即作于秋天。哥舒翰入翰事,《资治通鉴》有记载:天宝二四载,“二月,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入朝,道得风疾,遂留京师,家居不出”。因为哥舒翰有风疾在京师,暂不归陇右,故遣蔡希曾先归陇右,杜甫作诗送之。高适为封丘县尉,不得志,辞去官职而客河西,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故杜甫诗称寄“高三十五书记”。这首诗即歌颂蔡希曾之才略,又兼寄高适以表现遥想的感慨。诗言“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即指天宝十四载春天蔡希曾随哥舒翰入朝之事。因为哥舒翰在天宝十一载加开府仪同三司,故“开府”指哥舒翰。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五之一云:“前八句,表蔡子之气概,用直起法。‘身轻’一联嘂绝。中八句,四叙入朝,四叙归陇,瞥然而去,而若主帅,若时序,若行色,若地界,及一留一行,无笔不到。后四句,因蔡以寄高,选致遥想之概,次见通候之意,逸趣翩然。”
四、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杜甫另有《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骢马新凿蹄,银鞍被来好。绣衣黄白郎,骑向交河道。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族父领元戎,名声国中老。夺我同官良,飘飖按城堡。使我不能餐,令我恶怀抱。若人才思阔,溟涨浸绝岛。尊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皇天悲送远,云雨白浩浩。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而凉州尚未沦陷之时,但此时的凉州已经受到吐蕃的侵扰和群胡的掳掠,故而形势仓皇。这首诗最值得注意者有三个问题:
一是武威叛乱。诗有“去秋群胡反”句,《资治通鉴》云:“至德二载正月丙寅,河西兵马使盖庭纶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六万,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贼据其五,二城坚守。度支判官崔称兴、中使刘日新以二城攻之,旬有七日平之。”朱鹤龄注此诗云:“此云‘群胡反’,正指其事。曰‘去秋’者,讨平在正月,而发难则在去秋,是时武威虽复,而余乱尚有未戢者。故欲早到凉州,安黎甿而按城堡也。”
二是武威镇帅。诗有“族父领元戎”句,指杜甫族父为河西节度使驻跸武威,时在至德二载。据《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五月,以武部侍郎杜鸿渐为河西节度使。”长孙九即担任杜鸿渐的节度判官。
三是朝中同官。诗有“夺我同良官”之句,指杜甫与长孙九为同官,现在长孙九要离开朝廷奔赴武威,故称。蔡梦弼注云:“同官谓为拾遗,长孙九为侍御,皆为谏官,而长孙于同官之中其才尤为良也。长孙既出为判官,甫不获与之同僚,岂非为族父之所夺乎?”这首诗首叙长孙九侍御奔赴武威任职,次叙奉急赴镇之缘由在于武威受到群胡侵扰,未遑安宁,而长孙九赴官则再使边境安宁。再叙长孙九与杜甫分别,使得杜甫产生同僚缱绻之情,感叹伤怀。末叙在万方多难之际,希冀长孙九建功立业。王嗣奭《杜臆》卷二云:“适万里而草草取别,以天子方忧凉州,须早到故也。‘此行牧遗甿’,民为邦本,善牧之而‘风俗方再造’,见此老经济。”
五、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杜鸿渐为河西节度使,辟杜亚为河西判官,杜甫亦有诗相送。其《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诗云: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崆峒地无軸,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这首诗是杜甫于至德二载(757)在凤翔所作。从弟亚即杜亚,《旧唐书·杜亚传》:“杜亚,字次公,自云京兆人也。少颇涉学,善言物理及历代成败之事。至德初,于灵武献封章,言政事,授校书郎。其年,杜鸿渐为河西节度,辟为从事,累授评事、御史。后入朝,历工户兵吏四员外郎。”杜亚为杜甫从弟,小杜甫十三岁。这首诗对于杜亚颇有期待,而且是分层叙事,既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又表现出杜甫谨严独创的章法。
首四句言时当盛唐,已露秋声,时乖世乱,正当有豪杰出世。故“时危异人至”即指杜亚。《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卷三云:“今节候当盛夏,而鹰隼击,则有所搏取不得不击。譬之时危乱,则须异人,故异人自然来至也。异人,正指其弟杜亚。”
“令弟草中来”以下十句,叙述杜亚出于草泽,以布衣谈兵而受到皇帝重视。因为时世艰危,皇帝也居于凤翔行在,急于平定内忧外患,故而布衣出于草泽,也有向皇帝进策的机会。“疏通略文字”是说杜亚颇具治国大略,占对慷慨,呈现英雄本色,而不是纸上谈兵,契阔迂腐。“经纶皆新语”是说杜亚经纶大略,皆出新奇,不拘陈迹。“宗庙尚为灰”六句谓当时内忧外患紧张,需要奇才出世。因为此时九庙为安禄山所焚,京师未复,肃宗尚在凤翔,加以吐蕃入寇,故而形势苍皇紧急。
“帝曰大布衣”以下八句,是述说皇帝对于杜亚的期冀。这里是拟肃宗之口吻,用第一人称作法,属于诏诰体作诗,是杜甫的一大创举。周篆注曰:“亚从草野而来,天子重之,故谓之大布衣,元帅杜鸿渐也。”仇兆鳌注曰:“帝曰数句,述天语丁宁,如古诏诰体。”肃宗也希望杜亚在天下危急之时一显身手,安定武威,并当立功归来,与天子前席论事,以筹划天下久长之计。
“孤峰石戴驿”以下十二句是杜甫对于杜亚的期待。先述杜亚赴武威必定行役劳苦,以忧王事,再述杜亚为安西判官犹如骐骥之驾鼓车,谓其才大而用小,然观杜亚后来入朝官至谏议大夫,升至江西观察使,足见其能,而杜甫作是诗,既是对杜亚的期冀,又是对杜亚才能的肯定,从中也可见杜甫有识人之鉴。最后二句“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是希望杜亚为判官,建立功业之后再回归朝廷,辅佐天子以成功业。朱鹤龄注引《杜诗博议》云:“龙马长吟,回首京阙,思成夹辅之功,喻亚虽在河西,乃心不忘朝廷也。”唐元纮《杜诗攟》曰:“亚实才士,公亦具眼,时止为判官,便以夹辅期之。后竟至位通显,备极骄奢。公未尝纤毫得其益,何取同宗兄弟为?”
全诗以“时危异人至”表现出主旨,再述杜亚之才,足动天听,此即异人品质。而当天下危急之时、世乱倥偬之际,须异才出世,而杜亚适当其时,而天子亦颇期待其能安定武威,立功边塞。最后因送别而勉其立功,以在边塞而展济时筹略。
六、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哥舒翰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镇守武威之时,杜甫撰写《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的干谒之篇,诗云: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廉颇仍走敌,魏绛已和戎。每惜河湟弃,新兼节制通。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胡人愁逐北,宛马又从东。受命边沙远,归来御席同。轩墀曾宠鹤,畋猎旧非熊。茅土加名数,山河誓始终。策行遗战伐,契合动昭融。勋业青冥上,交亲气概中。未为珠履客,已见白头翁。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前面我们所论述的五首诗,都是杜甫送友人赴武威幕府的诗,这一首诗是杜甫自己想入哥舒幕府之诗。这首诗根据仇兆鳌的注释,应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其时哥舒翰加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 诗的开头四句言:“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駕驭必英雄。”是对哥舒翰的武功大加赞美。明人邵宝作《杜少陵全集分类详注》,即以为“公言此者,以翰特蒙帝眷,必立大功为第一人也”。接着四句言:“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是赞美哥舒翰镇陇右时的文韬武略和卓著功勋。《旧唐书·哥舒翰传》云:“慨然发愤,游河西,事节度使王倕。倕攻新城,使翰经略,稍知名。又事王忠嗣,署衙将。翰能读《左氏春秋》《汉书》,通大义。疏财,多施予,故士归心。”即可与杜甫的诗句参证。其时哥舒翰兼总河西陇右节度使,而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九云:“所谓两隅者,指河西、陇右而言也。”诗言“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是述说哥舒翰攻取石堡城的战功。《旧唐书·哥舒翰传》:“吐蕃保石堡城,路远而险,久不拔。(天宝)八载,以朔方、河东群牧十万众委翰总统攻石堡城。翰使麾下将高秀岩、张守瑜进攻,不旬日而拔之。”诗言“每惜河湟弃,新兼节制通。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是述说哥舒翰收复九曲之后加官晋爵、其时战功煊赫冠于诸将的地位。《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十二载有这样的记述:“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秋八月,戊戌,赐翰爵西平郡王。”因此战而封王,可见其地位显赫。杜甫还写了一首《赠田九判官梁丘》诗:“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麾下赖君才并美,独能无意向渔憔。”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云:“自李林甫死,杨国忠当国,公仍不见用,再三献赋,复不蒙省录。至是遂欲依翰,故因翰判官田梁丘投诗以示意。”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想通过田梁丘的关系而入哥舒的幕府。其时哥舒翰为河西陇右节度使,治所在今天的甘肃武威。杜甫投赠哥舒翰之作,是试图祈求哥舒翰援引入幕以为记室参军之类的官职,故因作诗的目的,就以歌功颂德为主。清人陈《读杜随笔》卷一云:“此投赠哥舒,自应称颂功绩。然公诗止言收复河湟,不及穷荒黩武,即比之廉颇、比之魏绛御狄和戎,不以卫青、霍去病为比,立言斟酌,极有体裁。”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杜甫写哥舒翰诗非止一首,这一首是对哥舒翰的歌颂,而且与武威有关。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使哥舒翰把守潼而败亡被俘,杜甫有感于此,写了《潼关吏》诗,有“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之句。这也是因为前诗为投赠之作,后诗为感时之篇,前诗在安史乱前,后诗在安史乱后,时世皆异,作诗的对象与指向都不相同,故而对于哥舒翰的态度前后差异较大。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
一、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杜甫与高适关系密切,高适入哥舒翰河西节度使幕府为掌书记,杜甫送别并作诗。其《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云: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又如参与商,惨惨肠中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余力,早寄从军诗。首句说明高适赴河西在初夏时节。“脱身”四句说明其时“脱身簿尉”而“触热向武威”,而其官职是掌书记。这首诗,仇兆鳌《杜诗详注》以为作于天宝十一载(752)高适随哥舒翰入朝同至长安后,又返回之时。诗中的“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很值得注意。宋庄绰《鸡肋编》卷下云:“高适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奏为右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杜子美有诗送之云:‘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韩退之作荆南法曹,与张籍诗云:‘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杜牧亦有《寄小侄阿宜诗》云:‘参军与簿尉,尘土勍劻襄。一语不中治,笞棰身满疮。’则唐世掾曹簿尉,皆未免于鞭扑,而史不载。所以责官多使为之,欲重为困辱也。”杜甫是说高适困于县尉不能施展才能,而辞官从军河西,正是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报国之路。诗的开头言“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即切哥舒翰镇陇右以御吐蕃事。《资治通鉴》云:天宝六载,“(哥舒翰)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每岁积石军麦熟,吐蕃辄来获之,无能御者,边人谓之。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复来”。诗言“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点明了高适从军的地点和他的身份。高适从军的地点是武威,据《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凉州,隋大业三年改为武威郡,废总管。隋末丧乱,陷于寇贼,武德二年讨平李轨,改为凉州,置河西节度使。”高适的身份是陇右节度掌书记。诗的末句“边城有余力,早寄从军诗”,“边城”亦指武威。希望高适在武威守边时,利用自己的余力和文才,尽早写出从军的诗歌以寄给作者。
二、 《寄高三十五书记》
高适到达武威担任陇右节度掌书记后,杜甫又寄诗于他。其《寄高三十五书记》诗云: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这首诗仇兆鳌《杜诗详注》以为是天宝十三载所寄,时高适在哥舒翰部下为河西陇右节度掌书记,已在武威。诗的前四句称叹高适的诗才,后四句嘉许其为掌书记。诗言“主将收才子”,就是说哥舒翰援引高适为河西陇右节度掌书记。这里的“主将”指哥舒翰,“才子”就是高适。即是《旧唐书·高适传》所载高适客游陇右时,“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诗言“崆峒足凯歌”,是说哥舒翰在武威连破吐蕃之事。《新唐书·玄宗纪》:天宝十三载“三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败吐蕃,复河源九曲”。《册府元龟》帝王部亦云:“(天宝)十三年三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破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并牧九曲,其将咸来策勋。”诗言“闻君已朱绂”,是说高适时至老年,因为才名而为哥舒翰所用,既得其宜,又非常可喜。这首诗与杜甫的前一首《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 《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杜甫还有《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蔡希曾和高适都在哥舒翰的河西節度使幕府中任职,故杜甫送蔡希曾兼寄高适。诗云: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马头金狎帢,驼背锦模糊。咫尺云山路,归飞青海隅。上公犹宠锡,突将且前驱。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因君问消息,好在阮元瑜。诗题有注:“时哥舒入奏勒蔡子先归。”这首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秋天,黄鹤杜诗云:“哥舒朝天宝十四春入朝,道遇风疾,留京师,勒都尉蔡希曾先归陇右,故诗以送之。当是其年作。”按诗有“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之语,白麦枯是在秋日,诗即作于秋天。哥舒翰入翰事,《资治通鉴》有记载:天宝二四载,“二月,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入朝,道得风疾,遂留京师,家居不出”。因为哥舒翰有风疾在京师,暂不归陇右,故遣蔡希曾先归陇右,杜甫作诗送之。高适为封丘县尉,不得志,辞去官职而客河西,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故杜甫诗称寄“高三十五书记”。这首诗即歌颂蔡希曾之才略,又兼寄高适以表现遥想的感慨。诗言“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即指天宝十四载春天蔡希曾随哥舒翰入朝之事。因为哥舒翰在天宝十一载加开府仪同三司,故“开府”指哥舒翰。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五之一云:“前八句,表蔡子之气概,用直起法。‘身轻’一联嘂绝。中八句,四叙入朝,四叙归陇,瞥然而去,而若主帅,若时序,若行色,若地界,及一留一行,无笔不到。后四句,因蔡以寄高,选致遥想之概,次见通候之意,逸趣翩然。”
四、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杜甫另有《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骢马新凿蹄,银鞍被来好。绣衣黄白郎,骑向交河道。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族父领元戎,名声国中老。夺我同官良,飘飖按城堡。使我不能餐,令我恶怀抱。若人才思阔,溟涨浸绝岛。尊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皇天悲送远,云雨白浩浩。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而凉州尚未沦陷之时,但此时的凉州已经受到吐蕃的侵扰和群胡的掳掠,故而形势仓皇。这首诗最值得注意者有三个问题:
一是武威叛乱。诗有“去秋群胡反”句,《资治通鉴》云:“至德二载正月丙寅,河西兵马使盖庭纶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六万,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贼据其五,二城坚守。度支判官崔称兴、中使刘日新以二城攻之,旬有七日平之。”朱鹤龄注此诗云:“此云‘群胡反’,正指其事。曰‘去秋’者,讨平在正月,而发难则在去秋,是时武威虽复,而余乱尚有未戢者。故欲早到凉州,安黎甿而按城堡也。”
二是武威镇帅。诗有“族父领元戎”句,指杜甫族父为河西节度使驻跸武威,时在至德二载。据《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五月,以武部侍郎杜鸿渐为河西节度使。”长孙九即担任杜鸿渐的节度判官。
三是朝中同官。诗有“夺我同良官”之句,指杜甫与长孙九为同官,现在长孙九要离开朝廷奔赴武威,故称。蔡梦弼注云:“同官谓为拾遗,长孙九为侍御,皆为谏官,而长孙于同官之中其才尤为良也。长孙既出为判官,甫不获与之同僚,岂非为族父之所夺乎?”这首诗首叙长孙九侍御奔赴武威任职,次叙奉急赴镇之缘由在于武威受到群胡侵扰,未遑安宁,而长孙九赴官则再使边境安宁。再叙长孙九与杜甫分别,使得杜甫产生同僚缱绻之情,感叹伤怀。末叙在万方多难之际,希冀长孙九建功立业。王嗣奭《杜臆》卷二云:“适万里而草草取别,以天子方忧凉州,须早到故也。‘此行牧遗甿’,民为邦本,善牧之而‘风俗方再造’,见此老经济。”
五、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杜鸿渐为河西节度使,辟杜亚为河西判官,杜甫亦有诗相送。其《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诗云: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崆峒地无軸,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这首诗是杜甫于至德二载(757)在凤翔所作。从弟亚即杜亚,《旧唐书·杜亚传》:“杜亚,字次公,自云京兆人也。少颇涉学,善言物理及历代成败之事。至德初,于灵武献封章,言政事,授校书郎。其年,杜鸿渐为河西节度,辟为从事,累授评事、御史。后入朝,历工户兵吏四员外郎。”杜亚为杜甫从弟,小杜甫十三岁。这首诗对于杜亚颇有期待,而且是分层叙事,既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又表现出杜甫谨严独创的章法。
首四句言时当盛唐,已露秋声,时乖世乱,正当有豪杰出世。故“时危异人至”即指杜亚。《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卷三云:“今节候当盛夏,而鹰隼击,则有所搏取不得不击。譬之时危乱,则须异人,故异人自然来至也。异人,正指其弟杜亚。”
“令弟草中来”以下十句,叙述杜亚出于草泽,以布衣谈兵而受到皇帝重视。因为时世艰危,皇帝也居于凤翔行在,急于平定内忧外患,故而布衣出于草泽,也有向皇帝进策的机会。“疏通略文字”是说杜亚颇具治国大略,占对慷慨,呈现英雄本色,而不是纸上谈兵,契阔迂腐。“经纶皆新语”是说杜亚经纶大略,皆出新奇,不拘陈迹。“宗庙尚为灰”六句谓当时内忧外患紧张,需要奇才出世。因为此时九庙为安禄山所焚,京师未复,肃宗尚在凤翔,加以吐蕃入寇,故而形势苍皇紧急。
“帝曰大布衣”以下八句,是述说皇帝对于杜亚的期冀。这里是拟肃宗之口吻,用第一人称作法,属于诏诰体作诗,是杜甫的一大创举。周篆注曰:“亚从草野而来,天子重之,故谓之大布衣,元帅杜鸿渐也。”仇兆鳌注曰:“帝曰数句,述天语丁宁,如古诏诰体。”肃宗也希望杜亚在天下危急之时一显身手,安定武威,并当立功归来,与天子前席论事,以筹划天下久长之计。
“孤峰石戴驿”以下十二句是杜甫对于杜亚的期待。先述杜亚赴武威必定行役劳苦,以忧王事,再述杜亚为安西判官犹如骐骥之驾鼓车,谓其才大而用小,然观杜亚后来入朝官至谏议大夫,升至江西观察使,足见其能,而杜甫作是诗,既是对杜亚的期冀,又是对杜亚才能的肯定,从中也可见杜甫有识人之鉴。最后二句“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是希望杜亚为判官,建立功业之后再回归朝廷,辅佐天子以成功业。朱鹤龄注引《杜诗博议》云:“龙马长吟,回首京阙,思成夹辅之功,喻亚虽在河西,乃心不忘朝廷也。”唐元纮《杜诗攟》曰:“亚实才士,公亦具眼,时止为判官,便以夹辅期之。后竟至位通显,备极骄奢。公未尝纤毫得其益,何取同宗兄弟为?”
全诗以“时危异人至”表现出主旨,再述杜亚之才,足动天听,此即异人品质。而当天下危急之时、世乱倥偬之际,须异才出世,而杜亚适当其时,而天子亦颇期待其能安定武威,立功边塞。最后因送别而勉其立功,以在边塞而展济时筹略。
六、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哥舒翰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镇守武威之时,杜甫撰写《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的干谒之篇,诗云: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廉颇仍走敌,魏绛已和戎。每惜河湟弃,新兼节制通。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胡人愁逐北,宛马又从东。受命边沙远,归来御席同。轩墀曾宠鹤,畋猎旧非熊。茅土加名数,山河誓始终。策行遗战伐,契合动昭融。勋业青冥上,交亲气概中。未为珠履客,已见白头翁。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前面我们所论述的五首诗,都是杜甫送友人赴武威幕府的诗,这一首诗是杜甫自己想入哥舒幕府之诗。这首诗根据仇兆鳌的注释,应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其时哥舒翰加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 诗的开头四句言:“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駕驭必英雄。”是对哥舒翰的武功大加赞美。明人邵宝作《杜少陵全集分类详注》,即以为“公言此者,以翰特蒙帝眷,必立大功为第一人也”。接着四句言:“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是赞美哥舒翰镇陇右时的文韬武略和卓著功勋。《旧唐书·哥舒翰传》云:“慨然发愤,游河西,事节度使王倕。倕攻新城,使翰经略,稍知名。又事王忠嗣,署衙将。翰能读《左氏春秋》《汉书》,通大义。疏财,多施予,故士归心。”即可与杜甫的诗句参证。其时哥舒翰兼总河西陇右节度使,而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九云:“所谓两隅者,指河西、陇右而言也。”诗言“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是述说哥舒翰攻取石堡城的战功。《旧唐书·哥舒翰传》:“吐蕃保石堡城,路远而险,久不拔。(天宝)八载,以朔方、河东群牧十万众委翰总统攻石堡城。翰使麾下将高秀岩、张守瑜进攻,不旬日而拔之。”诗言“每惜河湟弃,新兼节制通。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是述说哥舒翰收复九曲之后加官晋爵、其时战功煊赫冠于诸将的地位。《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十二载有这样的记述:“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秋八月,戊戌,赐翰爵西平郡王。”因此战而封王,可见其地位显赫。杜甫还写了一首《赠田九判官梁丘》诗:“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麾下赖君才并美,独能无意向渔憔。”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云:“自李林甫死,杨国忠当国,公仍不见用,再三献赋,复不蒙省录。至是遂欲依翰,故因翰判官田梁丘投诗以示意。”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想通过田梁丘的关系而入哥舒的幕府。其时哥舒翰为河西陇右节度使,治所在今天的甘肃武威。杜甫投赠哥舒翰之作,是试图祈求哥舒翰援引入幕以为记室参军之类的官职,故因作诗的目的,就以歌功颂德为主。清人陈《读杜随笔》卷一云:“此投赠哥舒,自应称颂功绩。然公诗止言收复河湟,不及穷荒黩武,即比之廉颇、比之魏绛御狄和戎,不以卫青、霍去病为比,立言斟酌,极有体裁。”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杜甫写哥舒翰诗非止一首,这一首是对哥舒翰的歌颂,而且与武威有关。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使哥舒翰把守潼而败亡被俘,杜甫有感于此,写了《潼关吏》诗,有“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之句。这也是因为前诗为投赠之作,后诗为感时之篇,前诗在安史乱前,后诗在安史乱后,时世皆异,作诗的对象与指向都不相同,故而对于哥舒翰的态度前后差异较大。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