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正是毕业季,离别是主题曲。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然而,今天的离别不仅有伤感,还有憧憬。
当2012届毕业生把记忆和梦想装进行囊,再一次站在大学门口,回首望去,青春已融进历史。不管是否度过充实的大学时光,是否找到想要的大学感觉,是否还有一丝牵挂、一丝遗憾,注定,大学四年的青春岁月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财富。
离别并不意味着结束,对大学毕业生而言,这是走向社会的起点;对大学教育者而言,这是彰显教育力量的开始。在这个美好而复杂的时代里,背着梦想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一点都不轻松。《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今年的毕业生人数是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更现实的是,经济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失衡的状态改观不大,知识型服务业依旧低迷,所以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工资对比纠结还会继续下去。
所谓,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没有坚持的力量,毕业宴会上的激情梦想很可能只是一场话语游戏,根本照不进现实。几年之后,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一些大学毕业生也许会记不起自己走出大学校门时的梦想。时光会消磨他们的激情,现实和浮躁会让他们深陷职业焦虑。那时,我们大学教育者的成就感会大打折扣。所以,如何让大学毕业生的梦想更有力量,是大学教育者送别毕业生后应该真正思考的问题。
让梦想有力量,需要大学回归教育本质。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说:“大学最重要的工作是知识的传承和创造,知识的传承是培养人,知识的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确,大学的本质是育人,培育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培育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合格公民。大学生只有形成独立的人格,才不会在社会激荡和困难挫折中轻易放弃梦想,随波逐流。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近年发展成绩斐然,已成为世界上大学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人才培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很好地推动了我国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型。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仍然有诸多的因素在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素质。
大学教育发展的经验一再证明,大学只有具有自己的独立品格,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良心、创新的阵地。但是,我国一些大学在办学实践中越来越向权力和利益妥协,丢失了大学精神,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方面显得急功近利,偏离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和教育本质。其直接影响就是,很多大学生掌握了良好的知识和技能,甚至拿到了各种各样的证书,却依然缺乏责任担当意识和独立人格,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在挫折中获得成长的智慧。而这些才是大学毕业生遇到诱惑或困境时坚持梦想的力量源泉。
让梦想有力量,需要校园充满理想主义。
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合大学以其辉煌的教育业绩和卓越的教育地位成就了一段大学传奇,至今熠熠闪光。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联大师生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塑造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大学叙事,为中国大学的发展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大学校园文化都是理想主义精神最突出、最鲜明的代表。而今日的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想通过考证、考公务员等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大学生的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缺乏理想主义气息的大学校园确实是一种遗憾。
蔡元培先生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大学校园是时代的晴雨表,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折射与关照。因此,真正的大学校园应该是热血青年挥洒青春、探索真理、追求梦想、自由成长的地方,是大学毕业生永远的心灵栖息地,急功近利、追求时尚不应是大学校园的主色调。
让梦想有力量,需要教师保持“先生”范儿。
“所谓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骨子里的儒雅和端庄,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通常,一所大学的气质是被这样的“先生”们带出来的,然后通过耳濡目染传承到学生的血液中,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走得更远。
对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一味顺应现实、只见眼前功利、不见责任担当的教师是负能量,所以,想要培养有梦想并坚持梦想的学生,教师需要首先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和教育梦想的人。当今的大学教师,需要保持“先生”范儿,倾情投入治学和育人,不为名利所困。这样,大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思考者和身体力行的建设者,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这样,大学毕业生的梦想才更有力量,教师的成就感才不会打折扣。
2012届大学毕业生已经怀揣梦想走向社会,他们必将在坚持中担起社会重任,开创新的篇章。我们为成就梦想者喝彩,为坚持梦想者感动。我们也希望,教育者的努力能让更多大学毕业生的梦想有力量,支撑他们精彩的人生。
责编:路 童
当2012届毕业生把记忆和梦想装进行囊,再一次站在大学门口,回首望去,青春已融进历史。不管是否度过充实的大学时光,是否找到想要的大学感觉,是否还有一丝牵挂、一丝遗憾,注定,大学四年的青春岁月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财富。
离别并不意味着结束,对大学毕业生而言,这是走向社会的起点;对大学教育者而言,这是彰显教育力量的开始。在这个美好而复杂的时代里,背着梦想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一点都不轻松。《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今年的毕业生人数是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更现实的是,经济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失衡的状态改观不大,知识型服务业依旧低迷,所以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工资对比纠结还会继续下去。
所谓,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没有坚持的力量,毕业宴会上的激情梦想很可能只是一场话语游戏,根本照不进现实。几年之后,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一些大学毕业生也许会记不起自己走出大学校门时的梦想。时光会消磨他们的激情,现实和浮躁会让他们深陷职业焦虑。那时,我们大学教育者的成就感会大打折扣。所以,如何让大学毕业生的梦想更有力量,是大学教育者送别毕业生后应该真正思考的问题。
让梦想有力量,需要大学回归教育本质。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说:“大学最重要的工作是知识的传承和创造,知识的传承是培养人,知识的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确,大学的本质是育人,培育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培育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合格公民。大学生只有形成独立的人格,才不会在社会激荡和困难挫折中轻易放弃梦想,随波逐流。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近年发展成绩斐然,已成为世界上大学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人才培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很好地推动了我国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型。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仍然有诸多的因素在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素质。
大学教育发展的经验一再证明,大学只有具有自己的独立品格,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良心、创新的阵地。但是,我国一些大学在办学实践中越来越向权力和利益妥协,丢失了大学精神,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方面显得急功近利,偏离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和教育本质。其直接影响就是,很多大学生掌握了良好的知识和技能,甚至拿到了各种各样的证书,却依然缺乏责任担当意识和独立人格,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在挫折中获得成长的智慧。而这些才是大学毕业生遇到诱惑或困境时坚持梦想的力量源泉。
让梦想有力量,需要校园充满理想主义。
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合大学以其辉煌的教育业绩和卓越的教育地位成就了一段大学传奇,至今熠熠闪光。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联大师生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塑造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大学叙事,为中国大学的发展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大学校园文化都是理想主义精神最突出、最鲜明的代表。而今日的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想通过考证、考公务员等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大学生的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缺乏理想主义气息的大学校园确实是一种遗憾。
蔡元培先生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大学校园是时代的晴雨表,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折射与关照。因此,真正的大学校园应该是热血青年挥洒青春、探索真理、追求梦想、自由成长的地方,是大学毕业生永远的心灵栖息地,急功近利、追求时尚不应是大学校园的主色调。
让梦想有力量,需要教师保持“先生”范儿。
“所谓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骨子里的儒雅和端庄,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通常,一所大学的气质是被这样的“先生”们带出来的,然后通过耳濡目染传承到学生的血液中,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走得更远。
对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一味顺应现实、只见眼前功利、不见责任担当的教师是负能量,所以,想要培养有梦想并坚持梦想的学生,教师需要首先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和教育梦想的人。当今的大学教师,需要保持“先生”范儿,倾情投入治学和育人,不为名利所困。这样,大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思考者和身体力行的建设者,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这样,大学毕业生的梦想才更有力量,教师的成就感才不会打折扣。
2012届大学毕业生已经怀揣梦想走向社会,他们必将在坚持中担起社会重任,开创新的篇章。我们为成就梦想者喝彩,为坚持梦想者感动。我们也希望,教育者的努力能让更多大学毕业生的梦想有力量,支撑他们精彩的人生。
责编: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