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上的武士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武士是中古时期因军事技艺而被雇用的职业军人,与西欧的骑士有相似之处。他们最早出现于公元10世纪前后。当时日本的中央政权权力削弱,地方政权和庄园领主纷纷建立武装,以维持地方治安,甚至连寺院也组织僧兵。这样就在各地出现了以作战为业的军人——武士。
  武士的武艺
  与骑士依附并服从贵族类似,日本武士也效忠于领主(大名)。拥有大量土地的领主向农民收取年贡(租米),其中一部分当做俸禄分给作为家臣的武士。武士在人身关系上隶属于领主,也就必须为领主奉公,即无条件地效劳。这种效劳主要是应主人征召去作战,参与贵族间的混战。但在13世纪蒙古人两次出动大军入侵日本时,武士也曾在沿海地区积极抵御蒙古军队,并取得了胜利。
  最初,日本武士作戰以弓箭为主要兵器,对阵时骑着马对冲,同时开弓射箭。后来他们除使用弓箭外,还用双手握举以劈砍见长的倭刀作战。日本的倭刀与大马士革刀、马来刀并称为“世界三大名刀”。早在宋代,文豪欧阳修就有《日本刀歌》,称“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武士们对他们佩挂的刀有特殊的感情,因为只有他们才享有佩刀的特权。他们的刀上装饰十分讲究,而且佩刀时刻不离身边,在家时放在客厅显眼的地方,夜晚则放在枕边。据说武士有权就地杀死对他们无礼的平民。在崇武嗜杀和效忠领主的思想影响下,造成了武士以杀伐为荣的心态。武士还随身带一把短刀(“胁差”),插在腰带上。
  武士作战时都身披盔甲,但不像欧洲骑士的金属盔甲那么沉重。他们的盔甲大多由竹条、皮革和铁片制成,用丝绳吊在肩上并系于腰间。长方形的护肩保护肩膀不受攻击,为活动方便,右肩一般不用甲胄保护。头盔以铁叶铆制,并带有垂帘,以保护颈部。武士还随身带一块鹿皮,供平时席地而坐时使用。在战败被斩首时,这块鹿皮就成了受刑时的坐垫。武士的铠甲上通常绘有蜻蜓图案,原因是他们认为蜻蜓不会向后飞,以此表达对披挂铠甲士兵的期望,希望他们不会退却也不会失败。
  早期武士最重视的武艺是骑术和射箭,后来大量地使用步兵,挥舞倭刀的剑术也渐为重要。不过步兵常用的一种长杆兵器叫“薙刀”,是在杆顶装上刀。薙刀可以砍、削、扫、刺,还可以像短棍一样挥动,防御四面八方的敌人,不过它的主要功用是将敌人骑兵从马上拉下来。16世纪初火器传入日本,军队中开始使用被称为“铁炮”的火枪,其具有远距离射击的特长,逐渐取代了弓箭的地位。
  自11世纪起,日本武士的骑射术训练中有一种称为“流镝马”的仪式活动。这种活动通常在天皇和将军面前表演。“流镝马”包括四个环节:首先,被指定的首席弓箭手抽出一支箭,指向天空,再指向大地,象征天地间的和谐。接着,骑射手开始射向场上的三个靶子,射手一边骑马绕全场奔驰,一边射箭。在第三个环节中,请射中全部三个靶子的武士,再射向三个更小的陶制靶子。最后,首席弓箭手检查所有靶子,以裁决哪位武士的身手最好。“流镝马”的习俗至今仍存,已成为日本传统武艺的标志。与欧洲骑士相比,日本武士更注重轻便。骑兵的坐骑不披戴铠甲,也不钉马掌,而是给马脚裹上草编的鞋,以消除行进时发出的声音。
  “武士之道乃求死之道”
  武士战斗前要在脸上敷粉和香料,再仔细盘起头发。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如果战败则要被斩首,因此先做一番妆扮,在死之前看起来也体面一些。武士习惯的古老作战方式是模式化的:一声响箭射出,宣告战斗开始,随之一个接一个的武士纵马向前,挑战对方级别相当的武士。为了找到相应的对手,上阵武士会高声报出自己的身份和家世(16世纪后则在军服和旗帜上标出族徽而不再宣告家谱),并在挑战结束时说几句言不由衷的自谦话。在对方有人应战后,双方策马奔向对方,各射出一箭,每回合一支,几轮之后决出胜利者。在敌人落马后,胜者跳下马,用挂在腰间的短刀将对手杀死,割下头。战斗结束后,清点敌人首级,带回去献给领主作为请赏的依据。
  除了为领主出征作战外,如有必要,武士还要为主人复仇,甚至以死报答。这是当时愚忠思想灌输的结果。在日本流传着“四十七义士”的故事——1703年,以大石良雄为首的47名武士在主人浅野被杀后,一齐来到江户(今东京)为主人报仇,他们割下仇人的头供在主人坟前。在尽了对主人的义务后,这些武士集体剖腹自杀。这一故事被搬上舞台,歌舞伎剧《忠臣藏》演的就是这些“义士”的事。武士为主人献身的观念发展到极端,家臣要为主君殉死,殉死者数量众多是领主的荣耀。1333年,领主北条仲时因战败切腹自杀,他的家臣中数以千计的武士跟着集体自杀。这种行为被称为“追腹”,意思是“切腹来追随”。大批武士的殉死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流失,17世纪,德川数次发布禁令,禁止这种愚蠢的行为。
  自杀时切腹而死成为日本武士的一种时尚,有时也被当做对他们的惩罚。在日本古代,腹部被当做人的灵魂所在,也是人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它作为“人体的中心”,被当做个人意志、力量、精神和愤怒的源头,也是个人慷慨施恩的起点。因此,将刀刺入腹部就是毁掉一个人身体核心的关键。
  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切腹的最早来源。武士切腹逐渐形成了一套仪式:切腹的地方要铺好草垫,盖上白布,还有人从旁协助。这种担当补刀的人被称为“介错”。有介错人帮助的剖腹仪式过程大致是这样:剖腹自杀者穿着庄重服装,用来剖腹的刀放在他正前方。武士会作死亡的心理准备,例如写下辞世的诗句。待他和身旁的介错人准备好,剖腹者会揭开身穿的和服,拿起刀剑,捅进自己腹部。剖腹者首先从左至右切割,然后作稍微向上的第二刀,让其肠脏溢出。切到第二刀时,介错人进行抱首,即挥刀向剖腹者脖子处斩下,但不完全斩断,让头和脖子仍有一丝牵连。由于这一刀要非常精确,介错人一般都是剑道高手。还有一种十字形切腹,切腹者用刀在肚子上划个十字,手伸进肚子将肠子拉出来,扔在地上。因为这种做法最痛苦,也就被认为是最勇敢的切腹法。切腹虽然是惩罚,但被武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死。武士切腹后,大名有责任赡养他的家人。
  与欧洲骑士崇尚“骑士精神”相仿,日本武士也有一套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所谓“武士道”。不过与“骑士精神”稍稍涂上一点西方文明的浪漫色彩不同,“武士道”灌输的是好勇斗狠,强调武士最重要的品德是不怕死。被奉为“武士道”经典的《叶隐》这样解释:“武士之道乃求死之道”,所谓武士道就是“把死当做家常便饭”。日本古代学者大道寺友山在江户时代编成论述武士行為的《武道初心集》,其中对武士提出的要求是:“武士临战场,决不当顾家室。出阵应有战死之决心,以生命付诸一掷,方得名誉。”
  1232年,镰仓幕府公布了作为武士行为规范的《御成败式目》,被认为是日本第一部武家法典,核心内容是强调“忠、义、勇”。“忠”要求武士盲目服从,以培养对主君的愚忠;“义”是应有“义烈”精神,在主君战败时,武士面临战败带来的耻辱,应毫不畏惧地切腹自杀;“勇”是指武士不但要精通“弓马之道”,还要勇于为主君献身。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无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当然也有人认为武士追求的目标应是武艺和文艺均衡发展。1381年,幕府将军手下的“管领”斯波义将写成《竹马抄》一书,书中强调要培养武士的武道技艺和传统“四艺”,而“四艺”是人们熟悉的“琴棋书画”。
  武士的衰落
  武士在行为上要尽职尽责效忠主君,表现出服从和忍耐,有较强的自制力。有一则江户时代的传闻提到,武士若因腹中空空发出声音而表现出饥饿难忍之态,会被认为是巨大的耻辱。不过这些描绘多是文学作品刻画的武士群体,似乎不在乎个人得失,但实际上,许多武士会优先考虑个人的需要而非主君的需要。而且在征伐时很多武士并没有表现出武士道倡导的荣誉和忠诚,常是烧杀掳掠,无所不为。武士经常残酷地随意对待俘虏,许多俘虏遭到处决,而不像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和骑士被俘后可以用赎金赎回。
  占武士大多数的是下层武士,他们的生活往往是在穷困中勉力维持。若是他们失去了主人,就会成为四处漂泊的浪人。导致武士成为浪人的重要事件是1600年的关原之战,很多大名和将领战死,多达40万武士沦为浪人。浪人是日本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为了避免国内矛盾激化,日本官方常常默认或怂恿浪人对外武装侵略。曾经袭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寇中就有这些浪人的踪迹。在倭寇入侵中国的初期,他们几乎战无不胜,主要原因在于其战术的优势和武器的精良。他们能极其娴熟地使用双刀,并且和伙伴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互为呼应,协同作战。颇为诡异的是,他们的指挥信号就是首领手中的折扇。当双方开始接触,首领把折扇往上一挥,他们的部下就以刀锋向上。当对方的注意力为这种动作所吸引,他们就突然倒转刀锋迎头砍下。这种刀的长度不过5尺,但在一个熟练的使用者手中挥舞,就会一片刀光,使“上下四方尽自,不见其人”。在冷兵器时代,日本武士凭着他们拥有的精良刀剑,加之重视战斗训练,经验丰富,因而成为国人不可忽视的劲敌。在明朝的援朝和抗倭战争中,日本武士的单兵和小集团作战能力,都明显高于明军。特别是武士锋利的长刀加上多变的刀法,往往能战胜人数居多的明军。只有在戚继光发明“鸳鸯阵”,集合长短兵器和火器的综合威力,加以训练有素的精兵,才能战胜倭寇。
  日本近代明治维新以后,在法律上废除了武士等级,武士佩刀的特权被取消,但在教育中仍长期宣扬和灌输“武士道”精神。“武士道”仍被奉为军人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这在日本的国内政治和对外活动中起了很恶劣的作用。1936年2月,日本一些下级军官在国内发动政变,枪杀了三名大臣。政变者事先做好自杀的准备,政变失败被处死前,他们又赋诗留下遗言,这都是在效仿古代武士。
  在日本近代侵略战争中,把“武士道”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二战后期日本建立的“神风特攻队”,队员们驾驶载有炸药的飞机去撞击美军军舰。这些受到“武士道”毒害的青年心甘情愿地去送死,甚至像他们的武士前辈一样把死浪漫化,想象自己“像小鸟一样将遗体埋于蓝天”,真是愚顽到至死不悟的地步。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口述者:魏玲汶川地震公开报道截肢次数最多的伤员  整理者:成豫  口述时间:2018年4月10日  对我来说,工作、结婚、生子,即使没有地震,生活也不外乎是这样的顺序。可能是我接受能力比较强吧,一直以来,对身体失去的部分。我能够清楚地接受.接受人生有这样的缺失。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那是个改变了我人生的时刻。当时我在汉旺东汽中学读高二,我还记得是上化学课,我正低着头去翻手机看几点
期刊
希特勒上台执政后,信奉所谓的“雅利安种族优越论”,在德国掀起反犹浪潮, 对犹太人实施财产掠夺和种族灭绝政策。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当时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约有 19万犹太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于是,在奥的犹太人想方设法要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奥地利,需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慑于纳粹德国的武力,都强调“自身困难”,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渴望使成
期刊
二戰期间,在蔚蓝的天空中活跃着一批英姿飒爽的女子飞行员,前苏联、美国、英国都组建了各自的空中玫瑰部队。这些女子飞行员们向世人证明:为了捍卫自由,女人也可以飞翔。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虽然航空事业非常弱小,但已经有中国女性勇敢地尝试飞行。当红电影女星李霞卿便于1929年左右到瑞士日内瓦康塔纳飞行学校学习飞行,1935年转到美国奥克兰波音航空学校深造。她很快掌握各种复杂的飞行技术,后加入卡特皮勒
期刊
白鹜是长寿、幸福的象征。端丽洁白谓之贞静,振翅于飞谓之奋厉,株守忘机谓之了禅,相栖相偕谓之笃情,淡泊节制谓之知足。自《诗经》开始,两干多年来,无数诗人怀着爱意,乐此不疲的描写白鹭、赞美白鹭。  于是.白鹭从一首诗里飞出来,又飞入另一首诗。衣冠禽兽  传说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良。周文王姬昌被其囚禁羑里七年,不得归国。他手下的大夫散宜生为救主,遍行天下,收集各种珍禽异兽,以进献纣王。其中,最
期刊
在1580年兼并葡萄牙后,西班牙的领土囊括了半个亚平宁半岛、整个伊比利亚半岛,还有整个中、南美洲,以及亚洲的菲律宾群岛,说是“日不落”帝国毫不夸张。16世纪的西班牙,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  哥伦布狮子大开口  1492年,对于西班牙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西班牙军队攻下了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个重镇格拉纳达,结束了阿拉伯人在西欧的统治,伊莎贝拉女王和她的丈夫斐迪南终于完成了历代君主梦寐以
期刊
江口沉银浮出水面。张献忠在四川的那段血腥历史又被人提及,关于大西皇帝张献忠的史料鱼龙混杂.但《圣教人川记》以传教士利类思、安文思在张献忠阵营所待两年多时间的亲历为主线.可谓口述实录.值得一读。利类思、安文思与《圣教入川记》  关于大西皇帝张献忠的史料鱼龙混杂,或取自稗官野史,或来于道听途说,呈现良莠不齐、难以廓清面目的状态。因此,法国传教士古洛东1918年整理印行的《圣教入川记》就凸显出无以伦比的
期刊
自晚晴以降,国人的出洋旅行往往带着十足的目的——或访问,或考察,而康有为的十六年海外周游亦是如此——他虽是因百日维新失败,而被迫“流离异域一十六年”,但他“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路,一生不入官,好游成癖”的考察生活,仍然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他认为晚清中国已经病入膏肓,必需有一位“耐苦不死之神农,使之遍尝百草,而后神方大药可成,而沉疴乃可起耶……”,这位神农,他认为就是自己,而
期刊
说到中国古代经济形态,有个比较通行的说法:重农轻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将农业作为“本”是无可厚非的。“重农”在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被提到绝对高度。而综观历史,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并非都“轻商”。  商业的作用在很久以前就被发现。《周易·系辞》中记载了神农氏时期“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古俗,并视为理想制度,可见商业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治理天下所
期刊
英国人塞西尔·比顿(Cecil Beaton)有着贵族般的脸庞——线条分明的轮廓、鹰钩鼻和薄嘴唇,作为国际知名的摄影师、服装设计师、作家、和社交活动家,比顿凭借自己的颜值和独一无二的时尚品位在社交界高歌猛进,取得了巨大的职业成就,面对评论家的批评,他的武器则是他的生花妙笔。  比顿生来就充满了艺术家的激情,想要回应他周遭的世界。他位于苏赛克斯花园的摄影工作室里总是往来着初出茅庐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
期刊
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贝秋勒2008年在英国牛津图书馆发现了一张神秘的中国地图,立刻轰动了世界。  这是一幅明代地图,绘制的时间可能在17世纪初。和那时候的中国地图都不同的是,这幅地图不是以陆地为中心,而是以海洋(南海)为中心。  明代初年,郑和就开始了远航,比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还要早。但是后来,明朝却对海洋丧失了兴趣。大航海时代开启,中国作为旁观者,最终落在了后面。但是,这幅地图的发现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