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课堂教学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但是,综观整体教学状况,我们的课堂教学还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好像是其地位的“低下”,改革的成果更是难得一见,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顽强地生存着。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初中历史课堂积弊颇多,归纳其问题,不外乎有以下几方面。
一、备课流于形式,教案形同虚设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了,历史教师基本上能按照“三维目标”撰写教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能突出显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明确的目标被抛到脑后,一味强调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过程与方法被淡化,一切还是从经验出发,随意性改变教案预设,使“备课”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例如,有的老师在讲七年级历史《金和南宋的对峙》时,教学目标设计得可谓明确、到位。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对信息的加工筛选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强调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来感悟岳飞的精神品质,培养历史课堂的合作精神,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然而,在该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难看到哪位老师在教案中预设的课堂讨论及师生互动,对秦桧、岳飞的评价也没有体现出学生有价值的创新思维。有的学生甚至对岳飞大加贬低,折射出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心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这充分说明,我们撰写的教案虽然具备了完整的形式,但没有能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没有经过教师“二次备课”,造成教案游离于教学之外,教案与课堂教学脱节。
二、过程过于传统,定式难以摆脱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还课堂给学生。在推行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都参加过培训,自己也不止一次上过公开课,按说组织一堂新课改所提倡的历史课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呈现的是另一番风景。据统计,目前92.3%的历史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恋恋不舍,情有独钟,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仍看做是制胜法宝。探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我們绝大多数历史教师都是在这种传统教学的沃土里成长起来的;二是由于历史教师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或思维习惯。为什么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能根深蒂固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讲座法符合历史学科重史实的特征,就像“百家讲坛”节目,我讲你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直处于受压制状态。
三、机械重复教材,学生兴趣索然
认知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前者是阐述事实本身的知识,后者是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前者是课本上已经表述出来的知识,后者是教材中隐含的认知活动的知识。理论进一步提出:陈述性知识是被激活的信息的再现,程序性知识是被激活后信息的转换和迁移。
“教教材”显然是属于陈述性的知识层次,这些知识能通过学生记忆获得;“用教材”属于程序性的东西,这些知识往往需要学生的身体力行、实践训练才可以获得。历史教师往往“以本为本”本不离手,离开课本就无法上课。在运用教材这一基本媒体时,几乎都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没有有效地去引导、去探讨教材字里行间的深刻内涵。学生成就感缺失,慢慢对历史学科失去兴趣。
四、学校重视不够,教学评价单一
初中的历史课, “地位低下”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评价历史教学质量也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许多学校根本没有设置历史学科的教研组、备课组,好点的也只是把历史与其他副科放在一起“凑合凑合”,即使有独立的教研组、备课组的学校,往往也是有名无实,一个学期也活动不了一次。还有的学校,因缺乏专职历史教师,就把历史课交给一些学校领导应付了事。稍微认真些的老师,往往按自己的理解,把历史课搞成了故事课,热热闹闹45分钟,却没有涉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至于教学评价,学校一般是自行组织一两次考试走走过场,出卷、阅卷、评分全由自己把握。即使是参加统一考试,只要不是全县统一阅卷,成绩中的“水分”就可想而知了。对教师历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也只是看其及格率、优分率、平均分等指标是否超过年级平均,或者超过周边兄弟学校。这种单一的量化指标,正是应试教育的畸形产物。
五、教学手段现代,应用问题百出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日渐显现,它能协助教师轻松地驾驭课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历史教师制作的课件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企图用课件“包办”课堂教学;重技术轻内容,潜心课件制作技术,不是集中精力去钻研教材;有些课件内容过于简单,有些反而过于复杂;还有些把别人的课件内容不加任何处理,“拿来”就用,以致我们的现代化的课堂漏洞百出,问题重重。
凡此种种,大致涵盖了目前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只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治病良方”。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使历史教学尽快走出低谷,走上高效、健康的正确轨道。
(沛县杨屯中学)
一、备课流于形式,教案形同虚设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了,历史教师基本上能按照“三维目标”撰写教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能突出显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明确的目标被抛到脑后,一味强调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过程与方法被淡化,一切还是从经验出发,随意性改变教案预设,使“备课”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例如,有的老师在讲七年级历史《金和南宋的对峙》时,教学目标设计得可谓明确、到位。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对信息的加工筛选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强调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来感悟岳飞的精神品质,培养历史课堂的合作精神,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然而,在该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难看到哪位老师在教案中预设的课堂讨论及师生互动,对秦桧、岳飞的评价也没有体现出学生有价值的创新思维。有的学生甚至对岳飞大加贬低,折射出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心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这充分说明,我们撰写的教案虽然具备了完整的形式,但没有能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没有经过教师“二次备课”,造成教案游离于教学之外,教案与课堂教学脱节。
二、过程过于传统,定式难以摆脱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还课堂给学生。在推行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都参加过培训,自己也不止一次上过公开课,按说组织一堂新课改所提倡的历史课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呈现的是另一番风景。据统计,目前92.3%的历史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恋恋不舍,情有独钟,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仍看做是制胜法宝。探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我們绝大多数历史教师都是在这种传统教学的沃土里成长起来的;二是由于历史教师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或思维习惯。为什么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能根深蒂固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讲座法符合历史学科重史实的特征,就像“百家讲坛”节目,我讲你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直处于受压制状态。
三、机械重复教材,学生兴趣索然
认知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前者是阐述事实本身的知识,后者是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前者是课本上已经表述出来的知识,后者是教材中隐含的认知活动的知识。理论进一步提出:陈述性知识是被激活的信息的再现,程序性知识是被激活后信息的转换和迁移。
“教教材”显然是属于陈述性的知识层次,这些知识能通过学生记忆获得;“用教材”属于程序性的东西,这些知识往往需要学生的身体力行、实践训练才可以获得。历史教师往往“以本为本”本不离手,离开课本就无法上课。在运用教材这一基本媒体时,几乎都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没有有效地去引导、去探讨教材字里行间的深刻内涵。学生成就感缺失,慢慢对历史学科失去兴趣。
四、学校重视不够,教学评价单一
初中的历史课, “地位低下”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评价历史教学质量也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许多学校根本没有设置历史学科的教研组、备课组,好点的也只是把历史与其他副科放在一起“凑合凑合”,即使有独立的教研组、备课组的学校,往往也是有名无实,一个学期也活动不了一次。还有的学校,因缺乏专职历史教师,就把历史课交给一些学校领导应付了事。稍微认真些的老师,往往按自己的理解,把历史课搞成了故事课,热热闹闹45分钟,却没有涉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至于教学评价,学校一般是自行组织一两次考试走走过场,出卷、阅卷、评分全由自己把握。即使是参加统一考试,只要不是全县统一阅卷,成绩中的“水分”就可想而知了。对教师历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也只是看其及格率、优分率、平均分等指标是否超过年级平均,或者超过周边兄弟学校。这种单一的量化指标,正是应试教育的畸形产物。
五、教学手段现代,应用问题百出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日渐显现,它能协助教师轻松地驾驭课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历史教师制作的课件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企图用课件“包办”课堂教学;重技术轻内容,潜心课件制作技术,不是集中精力去钻研教材;有些课件内容过于简单,有些反而过于复杂;还有些把别人的课件内容不加任何处理,“拿来”就用,以致我们的现代化的课堂漏洞百出,问题重重。
凡此种种,大致涵盖了目前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只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治病良方”。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使历史教学尽快走出低谷,走上高效、健康的正确轨道。
(沛县杨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