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校的德育工作就是将职业指导和德育教育紧密联合起来,围绕“六德”(仪德、课德、舍德、餐德、会德、话德)和三观(价值观、职业观、成才观)的培养和教育,促进学生将道德知识、能力、情感和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练成良好的职业品格。
关键词:职校;德育;方法; 途径
德育教育的本质在于落实到行动。德育工作在职校的实施过程中“重说教、轻实践”的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现代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不良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更为宽广,再加上职校学生个人意识的觉醒,这些都给新时期职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和困难,作为职校德育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多法并施,多措并举,从而使德育工作有效落到实处,提高职校生个人修养的同时,成就他们的魅力人生。
一、中职生群体的特征
目前,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较差,自我认可度较低的“三差一低”负面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主动性差;二是逃避现实、内心叛逆,行为不羁,易与旁人发生口角,不同程度出现上网成瘾、吸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三是自我关注度高,自我发展意识强,对他人责任感淡漠、家庭责任感缺失;四是因学习基础差和社会偏见等,过分看低自己的价值,容易产生经常性的焦虑和抑郁,不断加深自我认同危机。
同时,中职学生平日参与家务或劳动较多,生活自理能力与同龄人相比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中职学生相对更加讲义气、重感情,他们身上充满着朝气与活力,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中职学生之所以会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外界环境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群体特征的存在,既对中职技校德育教学形成了较大障碍,也为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深化德育教学效果带来了新的切入点。
二、实施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中职学生的群体特征,笔者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活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品质;在班级管理时以课例为切入点,多谈心多引导,促进学生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教会学生与人平等友善交往的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情商,学会与人融洽相处,从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加强职业纪律教育,建立牢固的职业规范 。在平时德育的工作中,我们要改变管理模式,不要过分依赖惩罚,把奖惩机制完善起来,对遵守纪律的同学应大力表扬和奖励,形成正向激励,使学生把遵守纪律作为对自己的内在要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的纪律管理,例如,去实训场所时提前整队行进,操作前检查工具及机器运行状况,操作结束后填写记录,工具归位、机器复位并做好保洁等,这都是培养学生形成职业行为规范的重要环节。
3.加强合作意识训练,建立团队精神 。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把合作意识融入教育中,可以在布置任务时以小组为单位,促进小组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使学生具备全局观念、资源共享与运用观念、与人及组织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团队精神。
4.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贯穿责任意识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话算数,做事讲诚信等;进而延伸到对父母负责,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对班级的事负责,从做好值日生、维护班级形象做起,逐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实训等,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让他们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体会各种责任,使之逐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5.加强职业实践活动,培养职业归属感。通过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大力为中职学生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在进企见习、顶岗实训、就业实习的过程中,深入感受职业内容,接触职业文化,初步形成职业归属感;通过学校创业园,倡导学生广泛参与校内创业团队,让他们扮演不同的管理角色,使其从管理者的角度理解职业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职业归属感的好方法;帮助学生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让学生做他们自己想做、喜欢做的工作,他们自然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从而对未来职业形成较强的归属感。
6.建构校园德育文化,打造校园德育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校也要营造蕴含道德伦理、富有人文气息、高雅文明的校园德育文化氛围,有效发挥校园环境文化育人的功能。这样既推进了校园硬环境文化的建设,又推进了校园软环境文化的建设,使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趋于协调,创出自己的德育特色。同时,还发挥职业性特色,使最有优势的职业技能通过文化载体得以体现,引进相应行业及企业文化,建设真实或仿真的行业企业职業道德、职业文化、人文素养等环境文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实现中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德育无缝对接,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
7.多方借力,挖掘校外道德文化资源。 道德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便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置身其中的校园人进行教育,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它还会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作为学校文化场所,它对社会文化场所的辐射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功能优势,这种辐射主要是通过校园精神的影响力和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得以实现。正因如此,在拓展创新道德文化活动载体形式时,除了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作用之外,还要善于多方借力。重视校园周边的社区及资源优势,通过网络信息的搜集,梳理现有的社会和家长资源,广泛争取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将社区教育资源重新整合,设立校园、社区道德网络讲坛,筹建家校协同教育网上视频会,定期开展家长微信沙龙等,社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方互动,家校合育,让学生在群体协同中学会共处、学会交往。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发、鼓舞。为了让学生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还根据职校生的特点,构建出了中职德育课多元化评价体系。该评价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对德育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关注过程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了起来。
关键词:职校;德育;方法; 途径
德育教育的本质在于落实到行动。德育工作在职校的实施过程中“重说教、轻实践”的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现代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不良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更为宽广,再加上职校学生个人意识的觉醒,这些都给新时期职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和困难,作为职校德育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多法并施,多措并举,从而使德育工作有效落到实处,提高职校生个人修养的同时,成就他们的魅力人生。
一、中职生群体的特征
目前,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较差,自我认可度较低的“三差一低”负面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主动性差;二是逃避现实、内心叛逆,行为不羁,易与旁人发生口角,不同程度出现上网成瘾、吸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三是自我关注度高,自我发展意识强,对他人责任感淡漠、家庭责任感缺失;四是因学习基础差和社会偏见等,过分看低自己的价值,容易产生经常性的焦虑和抑郁,不断加深自我认同危机。
同时,中职学生平日参与家务或劳动较多,生活自理能力与同龄人相比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中职学生相对更加讲义气、重感情,他们身上充满着朝气与活力,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中职学生之所以会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外界环境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群体特征的存在,既对中职技校德育教学形成了较大障碍,也为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深化德育教学效果带来了新的切入点。
二、实施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中职学生的群体特征,笔者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活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品质;在班级管理时以课例为切入点,多谈心多引导,促进学生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教会学生与人平等友善交往的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情商,学会与人融洽相处,从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加强职业纪律教育,建立牢固的职业规范 。在平时德育的工作中,我们要改变管理模式,不要过分依赖惩罚,把奖惩机制完善起来,对遵守纪律的同学应大力表扬和奖励,形成正向激励,使学生把遵守纪律作为对自己的内在要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的纪律管理,例如,去实训场所时提前整队行进,操作前检查工具及机器运行状况,操作结束后填写记录,工具归位、机器复位并做好保洁等,这都是培养学生形成职业行为规范的重要环节。
3.加强合作意识训练,建立团队精神 。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把合作意识融入教育中,可以在布置任务时以小组为单位,促进小组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使学生具备全局观念、资源共享与运用观念、与人及组织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团队精神。
4.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贯穿责任意识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话算数,做事讲诚信等;进而延伸到对父母负责,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对班级的事负责,从做好值日生、维护班级形象做起,逐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实训等,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让他们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体会各种责任,使之逐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5.加强职业实践活动,培养职业归属感。通过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大力为中职学生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在进企见习、顶岗实训、就业实习的过程中,深入感受职业内容,接触职业文化,初步形成职业归属感;通过学校创业园,倡导学生广泛参与校内创业团队,让他们扮演不同的管理角色,使其从管理者的角度理解职业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职业归属感的好方法;帮助学生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让学生做他们自己想做、喜欢做的工作,他们自然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从而对未来职业形成较强的归属感。
6.建构校园德育文化,打造校园德育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校也要营造蕴含道德伦理、富有人文气息、高雅文明的校园德育文化氛围,有效发挥校园环境文化育人的功能。这样既推进了校园硬环境文化的建设,又推进了校园软环境文化的建设,使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趋于协调,创出自己的德育特色。同时,还发挥职业性特色,使最有优势的职业技能通过文化载体得以体现,引进相应行业及企业文化,建设真实或仿真的行业企业职業道德、职业文化、人文素养等环境文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实现中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德育无缝对接,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
7.多方借力,挖掘校外道德文化资源。 道德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便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置身其中的校园人进行教育,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它还会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作为学校文化场所,它对社会文化场所的辐射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功能优势,这种辐射主要是通过校园精神的影响力和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得以实现。正因如此,在拓展创新道德文化活动载体形式时,除了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作用之外,还要善于多方借力。重视校园周边的社区及资源优势,通过网络信息的搜集,梳理现有的社会和家长资源,广泛争取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将社区教育资源重新整合,设立校园、社区道德网络讲坛,筹建家校协同教育网上视频会,定期开展家长微信沙龙等,社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方互动,家校合育,让学生在群体协同中学会共处、学会交往。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发、鼓舞。为了让学生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还根据职校生的特点,构建出了中职德育课多元化评价体系。该评价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对德育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关注过程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