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高中化学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探究学习;化学课堂;新模式
在新形式下,我们的教育面临着高新科技发展、全球经济开发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时代与社会已对教育提出全方位的、全新的、更高的改革期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1,而现行课程存在的非改不可的地方,并不是不该以接受学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把接受学习当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机械性接受学习在很多时候、很多学校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即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情景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角度叫做“发现学习”2,它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发现的兴趣与态度,使所学的知识扎实并能用来理解其他领域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有情景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其中自主性尤为重要,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有自主性选择地学习过程,是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个性特点的对教材的开发过程;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形成学生创造个性的对教材的开发过程;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同过程是一种对教材价值的开发过程;学生对教材知识质疑和进行求异、探究、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教材价值更深层次地开发过程;学生对教材知识、技能的训练过程,是一种对教材价值的根本性开发过程;学生对教材知识创造性运用的过程,是对教材价值更具根本性意义的开发过程。探究学习作为学习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品质为目标的自主学习, 如果缺乏一定的保证,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根据该模式的特征,其基本操作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学习教材或研讨材料。学生自学感悟,教师适当指点。教师在教中,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咨询作用,引导学生有效的参与学习探究活动。
第二步,通过自学,由学生提出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利用各种途径向学生展示事件的过程,提示事物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启发学生深入研讨,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实验操作等,师生共同探讨。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发挥潜能去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能让学生熟悉过程、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训练。
第三步,在研究探讨初有成果的基础上,安排变式训练或巩固性练习,使学生学会迁移应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师生归纳总结,知识系统,能力升华。
“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与应用,需要有一定的策略与办法。我们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创造了可实际操作的策略。我们参考加涅的“认知策略”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此外,弗拉维尔、帕里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否能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3。
一、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从一上课就能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兴趣、激励求知、引起思考,教师就此引出学习的主题,展开教学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独立探究。
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阶梯性原则,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不同学生水平的需要。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污染”时可布置以下开放性问题:①何为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②酸雨是怎样形成的?③空气中的SO2主要来源?④如何防治酸雨?
2、以实验创设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探究。
学生们首先精心设计,例如学习SO42- 的检验方法时可设置下面一系列问题:①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何现象,再加入盐酸有何现象,盐酸有何作用?②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③某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再加入HNO3,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④你认为检验SO42-的最严密的方案是什么?不断实践,终于在不断的实验与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结论,并亲身体验了探索的科学性和学习的趣味性。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研究探讨
“学贵有疑”,每次质疑与解疑的过程,正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一个新起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能力发展上,可以迈上新台阶。
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为难,教师善于设疑解难,不但是我国教学中的优良传统,而且也是现代教学中值得提倡与推广的重要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提倡并实践的主要方法有诱导设疑、比较设疑、联想设疑、逻辑设疑等。例如,如在进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时,就可以先思考按照常规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辨别红褐色沉淀的本质,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怎样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甚至还可以对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探索获取了知识,还获取了方法。
三、归纳总结,迁移创新
1、加强训练,引导创新。
训练是对学到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灵活应用与迁移的一种训练,有时也是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创造性应用。其作用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把新学知识同化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与迁移创新的能力。
2、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凸现知识系统化,创新能力。
为了使学生对每节课的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本环节注意全课的归纳总结。我们常用的方法有归类法、列表法,或者利用板书复述,而师生共同总结是我们特有的做法,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的检验,也是促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的一种强化训练。
每一种学习模式都有其特有的要求,但实施一种模式的具体策略却是多种多样,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成为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为了防止作为主流的“探究式”模式被异化,仍需要适当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必要补充,这是因为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对于学习者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尽管“探究式”学习模式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得足够的积极影响,但要求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目的就是落实模式的理念,体现模式的特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构建与实施,使我们找到了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重要操作点。我们的工作还仅仅是个好的开头,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深入探讨,将本模式在后期工作中做好,在课改中发展,在实施中深化。
注释:
1 《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第88页。
2 章志光著《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3 杜晓新、冯震著《元认识与学习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5页。
【关键词】 探究学习;化学课堂;新模式
在新形式下,我们的教育面临着高新科技发展、全球经济开发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时代与社会已对教育提出全方位的、全新的、更高的改革期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1,而现行课程存在的非改不可的地方,并不是不该以接受学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把接受学习当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机械性接受学习在很多时候、很多学校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即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情景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角度叫做“发现学习”2,它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发现的兴趣与态度,使所学的知识扎实并能用来理解其他领域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有情景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其中自主性尤为重要,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有自主性选择地学习过程,是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个性特点的对教材的开发过程;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形成学生创造个性的对教材的开发过程;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同过程是一种对教材价值的开发过程;学生对教材知识质疑和进行求异、探究、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教材价值更深层次地开发过程;学生对教材知识、技能的训练过程,是一种对教材价值的根本性开发过程;学生对教材知识创造性运用的过程,是对教材价值更具根本性意义的开发过程。探究学习作为学习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品质为目标的自主学习, 如果缺乏一定的保证,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根据该模式的特征,其基本操作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学习教材或研讨材料。学生自学感悟,教师适当指点。教师在教中,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咨询作用,引导学生有效的参与学习探究活动。
第二步,通过自学,由学生提出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利用各种途径向学生展示事件的过程,提示事物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启发学生深入研讨,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实验操作等,师生共同探讨。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发挥潜能去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能让学生熟悉过程、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训练。
第三步,在研究探讨初有成果的基础上,安排变式训练或巩固性练习,使学生学会迁移应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师生归纳总结,知识系统,能力升华。
“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与应用,需要有一定的策略与办法。我们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创造了可实际操作的策略。我们参考加涅的“认知策略”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此外,弗拉维尔、帕里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否能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3。
一、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从一上课就能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兴趣、激励求知、引起思考,教师就此引出学习的主题,展开教学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独立探究。
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阶梯性原则,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不同学生水平的需要。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污染”时可布置以下开放性问题:①何为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②酸雨是怎样形成的?③空气中的SO2主要来源?④如何防治酸雨?
2、以实验创设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探究。
学生们首先精心设计,例如学习SO42- 的检验方法时可设置下面一系列问题:①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何现象,再加入盐酸有何现象,盐酸有何作用?②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③某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再加入HNO3,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④你认为检验SO42-的最严密的方案是什么?不断实践,终于在不断的实验与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结论,并亲身体验了探索的科学性和学习的趣味性。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研究探讨
“学贵有疑”,每次质疑与解疑的过程,正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一个新起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能力发展上,可以迈上新台阶。
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为难,教师善于设疑解难,不但是我国教学中的优良传统,而且也是现代教学中值得提倡与推广的重要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提倡并实践的主要方法有诱导设疑、比较设疑、联想设疑、逻辑设疑等。例如,如在进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时,就可以先思考按照常规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辨别红褐色沉淀的本质,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怎样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甚至还可以对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探索获取了知识,还获取了方法。
三、归纳总结,迁移创新
1、加强训练,引导创新。
训练是对学到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灵活应用与迁移的一种训练,有时也是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创造性应用。其作用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把新学知识同化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与迁移创新的能力。
2、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凸现知识系统化,创新能力。
为了使学生对每节课的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本环节注意全课的归纳总结。我们常用的方法有归类法、列表法,或者利用板书复述,而师生共同总结是我们特有的做法,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的检验,也是促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的一种强化训练。
每一种学习模式都有其特有的要求,但实施一种模式的具体策略却是多种多样,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成为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为了防止作为主流的“探究式”模式被异化,仍需要适当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必要补充,这是因为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对于学习者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尽管“探究式”学习模式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得足够的积极影响,但要求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目的就是落实模式的理念,体现模式的特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构建与实施,使我们找到了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重要操作点。我们的工作还仅仅是个好的开头,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深入探讨,将本模式在后期工作中做好,在课改中发展,在实施中深化。
注释:
1 《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第88页。
2 章志光著《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3 杜晓新、冯震著《元认识与学习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