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连谓式又称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连谓结构则是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语法结构,不好把握且易与状中结构混淆,连谓句则不易与主谓谓语句相辨。本文拟先就黎明先生的文章《连谓结构,还是偏正结构?关于“笑着说”之类的句法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再从连谓句易出现的歧义等方面出发,分析产生歧义的原因,进而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连谓结构;连谓式;兼语式
一、关于“笑着说”是连谓结构还是偏正结构
连谓结构是谓词或谓词结构连用的格式,[1]这是朱德熙先生在其《语法讲义》(1982)中之说,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一点,这里“连谓结构”的“谓”是指谓词说的,而非谓语。所以黎明先生(1984)把“笑着说”分析为状中结构就显得不太可信。“笑着”确实是表现出了“说”的状态,但并不能据此就判定其为状中结构。在这里应该考虑到谓词和谓语的不同。
黎明先生又从语法结构方面来分析“V1+着+V2”结构,以“它的扩展形式”即“V1+着+O+V2”着手,通过举例分析来确定其为状中结构。他举的例子为:
他久久地凝视着她的眼睛,自信地说。
从停顿与移位的角度考虑,黎明先生认为这个结构中的“V1+着+O”不符合连谓结构的特点而具有状语的特点。
笔者认为,此扩展结构并不合理,首先在“笑着说”即“V1着+V2”结构中,V1不是随便哪个动词都可以的,应是与“着”结合后跟“笑着”有类似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动词,如“站着、躺着、哭着”等等,一般后面不加宾语,“V1+着+O+V2”不是原结构的正确扩展。即后文论述偏离了方向,故是不合理的。
二、关于连谓式易出现的歧义
连谓式又叫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2]一定要注意理解连谓句的概念,不能遗忘连谓短语“独立成句”的特点。连谓句一方面同兼语句难以区分;另一方面连谓谓语句易与主谓谓语句混淆。下面就分别进行举例分析:
1.连谓式与兼语式
兼语式是汉语中动词短语连用句式之一,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特殊之处。朱德熙先生(1985)注意到這类句式与连动式有一定的共性,主张把兼语式并入连动式之中,当作连动式的一个小类。[3]连谓结构与兼语结构来源于同一结构,其中典型的兼语句可以用“V1+N1+V2”结构来表示。在这个结构中,大部分V1之后不带“着、了、过”,也不带趋向动词补语或其他动词后附部分。这是区别于连谓式的一个小方面。
段晓琰在《论兼语结构与连谓结构》(2012)中提到这样两个例子,以典型的兼语句“我派他去”和典型的连谓句“他去食堂吃饭”为例来分析:
她提到“他去 食堂吃饭(‘哪吃饭?’的答语)单独拿出来也是主谓关系。
但是‘我派他去’是典型的兼语句,‘他去食堂吃饭’是典型的连谓句。可见,身兼双职(述宾结构中的宾语和主谓结构中的谓语)并不是兼语结构区别连谓结构的特点。”[4]笔者认为“食堂吃饭”单独拿出来不是主谓结构,而是状中结构,“食堂”作地点状语修饰“吃饭”中心语。但是结论是有依据的,身兼双职不能区分开兼语结构与连谓结构。比如在下面的例子中:
(1)我陪她逛街。
(2)我带他去电影院。
这三个例子中的V1“陪”、“带”、“领”都是具有[+伴随,+协助]语义特征的动词,也就是N1既是V1的主语,也是V2的主语。这类句子不符合兼语句的一般特点。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其著作《现代汉语》中将此类句子称之为兼语连谓兼用句。说明两位先生认为这种句子与连谓句密不可分,但并不代表无法区分。笔者由此得出“从以上分析来看,‘N1是V1的主语,N2是V2的主语’这一标准并不能把兼语结构和连谓结构截然分开。”的结论。兼语式与连谓式的区别有时只是一字之差,比如在例(1)“陪”之后加“着”—“我陪着她逛街”这句话即变为连谓结构,“陪着她”和“逛街”两个动作相伴而生,前者作为方式修饰后者。正如上文所说,“V1+着”便失去了兼语式的性质。
即使很难找到标准使兼语式与连谓式明确地区分开来,笔者仍不完全赞同把兼语式归入连谓式,只有部分的兼语式属于连谓式,因为连谓句的结构特点是:连用的谓词可以有很多项,并且这一连谓结构和同一主语发生联系。至多可以把上段中那种兼语连谓兼用句并入连谓式,并且将其作为连谓式来分析似乎更为合理。其它如“选他当班长”这些V1、V2的主语不一致的兼语句,是不能进入连谓结构的。
2.连谓谓语句与主谓谓语句
连谓谓语句即连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主谓谓语句是主谓结构做谓语的句子。有人因对主谓谓语句中的N1与N2可以存在的关系认识不清,而产生误把主谓谓语句当作连谓谓语句的现象。如例:
(1)小李学习很认真。
(2)农民种地很辛苦。
这两句本都是主谓谓语句,例中的小主语分别是“学习”、“种地”,其小谓语“认真”、“辛苦”在这都是形容词做谓语,既可以修饰小主语又可以修饰全句主语“小李”、“农民”。小主语与全句主语之间存在着隐含的语义上的主谓关系,但并不是已然存在语法上的主谓结构,这在主谓谓语句中是允许的,所以这两例还是主谓谓语句。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连谓结构的各部分之所以能夠联结在一起,并可以作为连谓式的谓语,是因为他们内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主要有方式、目的、情态、手段、因果、条件、时间等,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1)尽管谓词与谓词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但绝不能出现表示该关系的关联词语。否则,连谓结构便不成连谓结构,而是分句与分句的关系了。
(2)在连谓式中,谓词与谓词之间不能有语音上的停顿,也不能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停顿。否则,连谓式句子便成了复句。 (3)谓词和谓词之间不存在动宾、偏正、中补、联合等关系,每个谓词都是直接修饰同一个主语的。
首先,连谓结构及其相关知识系统庞大且复杂,即便母语为汉语的人掌握起来也没那么容易。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想运用自如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要在教外国学习者之前,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对连谓结构方面的知识熟于心,具有系统性的知识,教授要有明确的计划并制定其教学效果目标,要求要适中,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可取的。在其教案中都要突出重难点,设計好板书。
其次,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应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中多举例子加以解释,反复练习,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多多参与。外国学习者形成语感的难度太大,所以理解是特别重要的。最好是用生活中的事情来举“连谓”知识点相关的例子,贴近生活,方便记忆。
再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语法翻译法的使用。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交际,“连谓”语法点的教学应适可而止,过难的少见的可适当跳过。但还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学习目的来制定教学计划。初、中、高级各有侧重。
最后,教学相长,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使命,每节课后根据学生反映写一篇课堂反馈,扬长避短。课下也尽量使用刚学的“连谓”语法点与学生交际,巩固其基础。此外,也要注意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在他们学习遇到瓶颈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人性化教学也是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注释:
[1] 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2]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邢欣.现代汉语兼语式[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4] 段晓琰.论兼语结构与连谓结构[J].语言本体研究,2012.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邢欣.现代汉语兼语式[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4]段晓琰.论兼语结构与连谓结构[J].语言本体研究,2012.
[5]黎明.連谓结构,还是偏正结构?关于“笑着说”之类的句法分析[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
[6]徐复岭.关于包含形容词的连谓式的几点异议[J].语文学习,1987.
【关键词】:连谓结构;连谓式;兼语式
一、关于“笑着说”是连谓结构还是偏正结构
连谓结构是谓词或谓词结构连用的格式,[1]这是朱德熙先生在其《语法讲义》(1982)中之说,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一点,这里“连谓结构”的“谓”是指谓词说的,而非谓语。所以黎明先生(1984)把“笑着说”分析为状中结构就显得不太可信。“笑着”确实是表现出了“说”的状态,但并不能据此就判定其为状中结构。在这里应该考虑到谓词和谓语的不同。
黎明先生又从语法结构方面来分析“V1+着+V2”结构,以“它的扩展形式”即“V1+着+O+V2”着手,通过举例分析来确定其为状中结构。他举的例子为:
他久久地凝视着她的眼睛,自信地说。
从停顿与移位的角度考虑,黎明先生认为这个结构中的“V1+着+O”不符合连谓结构的特点而具有状语的特点。
笔者认为,此扩展结构并不合理,首先在“笑着说”即“V1着+V2”结构中,V1不是随便哪个动词都可以的,应是与“着”结合后跟“笑着”有类似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动词,如“站着、躺着、哭着”等等,一般后面不加宾语,“V1+着+O+V2”不是原结构的正确扩展。即后文论述偏离了方向,故是不合理的。
二、关于连谓式易出现的歧义
连谓式又叫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2]一定要注意理解连谓句的概念,不能遗忘连谓短语“独立成句”的特点。连谓句一方面同兼语句难以区分;另一方面连谓谓语句易与主谓谓语句混淆。下面就分别进行举例分析:
1.连谓式与兼语式
兼语式是汉语中动词短语连用句式之一,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特殊之处。朱德熙先生(1985)注意到這类句式与连动式有一定的共性,主张把兼语式并入连动式之中,当作连动式的一个小类。[3]连谓结构与兼语结构来源于同一结构,其中典型的兼语句可以用“V1+N1+V2”结构来表示。在这个结构中,大部分V1之后不带“着、了、过”,也不带趋向动词补语或其他动词后附部分。这是区别于连谓式的一个小方面。
段晓琰在《论兼语结构与连谓结构》(2012)中提到这样两个例子,以典型的兼语句“我派他去”和典型的连谓句“他去食堂吃饭”为例来分析:
她提到“他去 食堂吃饭(‘哪吃饭?’的答语)单独拿出来也是主谓关系。
但是‘我派他去’是典型的兼语句,‘他去食堂吃饭’是典型的连谓句。可见,身兼双职(述宾结构中的宾语和主谓结构中的谓语)并不是兼语结构区别连谓结构的特点。”[4]笔者认为“食堂吃饭”单独拿出来不是主谓结构,而是状中结构,“食堂”作地点状语修饰“吃饭”中心语。但是结论是有依据的,身兼双职不能区分开兼语结构与连谓结构。比如在下面的例子中:
(1)我陪她逛街。
(2)我带他去电影院。
这三个例子中的V1“陪”、“带”、“领”都是具有[+伴随,+协助]语义特征的动词,也就是N1既是V1的主语,也是V2的主语。这类句子不符合兼语句的一般特点。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其著作《现代汉语》中将此类句子称之为兼语连谓兼用句。说明两位先生认为这种句子与连谓句密不可分,但并不代表无法区分。笔者由此得出“从以上分析来看,‘N1是V1的主语,N2是V2的主语’这一标准并不能把兼语结构和连谓结构截然分开。”的结论。兼语式与连谓式的区别有时只是一字之差,比如在例(1)“陪”之后加“着”—“我陪着她逛街”这句话即变为连谓结构,“陪着她”和“逛街”两个动作相伴而生,前者作为方式修饰后者。正如上文所说,“V1+着”便失去了兼语式的性质。
即使很难找到标准使兼语式与连谓式明确地区分开来,笔者仍不完全赞同把兼语式归入连谓式,只有部分的兼语式属于连谓式,因为连谓句的结构特点是:连用的谓词可以有很多项,并且这一连谓结构和同一主语发生联系。至多可以把上段中那种兼语连谓兼用句并入连谓式,并且将其作为连谓式来分析似乎更为合理。其它如“选他当班长”这些V1、V2的主语不一致的兼语句,是不能进入连谓结构的。
2.连谓谓语句与主谓谓语句
连谓谓语句即连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主谓谓语句是主谓结构做谓语的句子。有人因对主谓谓语句中的N1与N2可以存在的关系认识不清,而产生误把主谓谓语句当作连谓谓语句的现象。如例:
(1)小李学习很认真。
(2)农民种地很辛苦。
这两句本都是主谓谓语句,例中的小主语分别是“学习”、“种地”,其小谓语“认真”、“辛苦”在这都是形容词做谓语,既可以修饰小主语又可以修饰全句主语“小李”、“农民”。小主语与全句主语之间存在着隐含的语义上的主谓关系,但并不是已然存在语法上的主谓结构,这在主谓谓语句中是允许的,所以这两例还是主谓谓语句。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连谓结构的各部分之所以能夠联结在一起,并可以作为连谓式的谓语,是因为他们内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主要有方式、目的、情态、手段、因果、条件、时间等,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1)尽管谓词与谓词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但绝不能出现表示该关系的关联词语。否则,连谓结构便不成连谓结构,而是分句与分句的关系了。
(2)在连谓式中,谓词与谓词之间不能有语音上的停顿,也不能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停顿。否则,连谓式句子便成了复句。 (3)谓词和谓词之间不存在动宾、偏正、中补、联合等关系,每个谓词都是直接修饰同一个主语的。
首先,连谓结构及其相关知识系统庞大且复杂,即便母语为汉语的人掌握起来也没那么容易。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想运用自如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要在教外国学习者之前,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对连谓结构方面的知识熟于心,具有系统性的知识,教授要有明确的计划并制定其教学效果目标,要求要适中,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可取的。在其教案中都要突出重难点,设計好板书。
其次,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应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中多举例子加以解释,反复练习,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多多参与。外国学习者形成语感的难度太大,所以理解是特别重要的。最好是用生活中的事情来举“连谓”知识点相关的例子,贴近生活,方便记忆。
再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语法翻译法的使用。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交际,“连谓”语法点的教学应适可而止,过难的少见的可适当跳过。但还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学习目的来制定教学计划。初、中、高级各有侧重。
最后,教学相长,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使命,每节课后根据学生反映写一篇课堂反馈,扬长避短。课下也尽量使用刚学的“连谓”语法点与学生交际,巩固其基础。此外,也要注意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在他们学习遇到瓶颈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人性化教学也是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注释:
[1] 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2]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邢欣.现代汉语兼语式[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4] 段晓琰.论兼语结构与连谓结构[J].语言本体研究,2012.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邢欣.现代汉语兼语式[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4]段晓琰.论兼语结构与连谓结构[J].语言本体研究,2012.
[5]黎明.連谓结构,还是偏正结构?关于“笑着说”之类的句法分析[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
[6]徐复岭.关于包含形容词的连谓式的几点异议[J].语文学习,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