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响心灵的大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bianhongyaog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十年是一个是非颠倒,人性扭曲,人情殆尽的年代。这场持续十年的政治运动,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损失、肉体的折磨,还有心灵的伤害、尊严的丧失。
  首先受到伤害的是被称为“臭老九”知识分子,他们中许多人带着一腔热血回国想要报效祖国,结果赶上了这场运动,不仅才华无处伸展,还受尽了各种非人的折磨。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看下面两段文字就能了解巴金在文革期间受到的摧残:
  巴金年近七旬,自然算得上是“老弱”了。长期的折磨,使他行动常易失去平衡,在干校的几年里,他摔跤的次数最多。风雨之夜,开会也好,上厕所也好,在昏暗中一脚高一脚低地踩着泥泞而滑溜的道路,经常听到有人摔跤的声音,十有八九总是巴金。他的衣裤上,总是留着左一块右一块的泥印。
  有一个劳动项目是抬运粪水。我们肩上压着一根挂有满桶粪水的竹扁担,头上往下淌雨水,脚下踩着陷没脚踝的黏土,只要脚下一打滑,即便不跌跤,桶里嘭嘭作响的粪水也会溅得你一身一脸。大概为了照顾年老的巴金,他经常被派到化粪池畔倒粪水。当粪水“哗”的一声往池子里倾泻下去时,池子里的积粪也喷溅上来。因此,干完一场运粪水的活儿,巴金的脸孔就成了“花猫”。巴金总是默默地忍受,很难得见到他惊慌或是激愤的表情。
  学术泰斗、开国元勋都在文革中受尽了凌辱,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人性扭曲变形,就连一只无辜的、对人忠诚的、与人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巴金老人用一篇短小的文章《小狗包弟》,带着我们共同感受对往事的反思与追忆。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第一段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作者首先由别人的事引出下文。在内容上,形成对比:艺术家与狗——狗的忠诚,巴金与狗——人的背弃,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本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写出了作者的一段复杂的心路历程,融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情随事迁,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感情呈波澜起伏状变化。虽然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文章的主要的感情基调是歉意、自责。“我怀念包弟,我想向他表示歉意”体现了巴金老人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精神,为人真诚正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作者在这里非常直白的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读者面前对自己的行为极度愤慨,他勇于解剖自己,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
  巴金老人为什么要对世人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歉意,我们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我写因为我有话要说,我发表因为我欠债要还,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呼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积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这不仅是对一只小狗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罪恶的文革结束之后,很多作家都用自己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在文革期间所受到的摧残。
  伤痕文学是文革后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主要是揭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
  和他们比较,巴金采取什么方式呢?——自责、忏悔。
  “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位耄耋老人、一位没有过错的老人!我们透过课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爱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这正是巴金崇高的精神境界。
  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什么精神?——敢于自我忏悔、自我解剖的精神。
  巴金晚年创作了一部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散文集《随想录》,用它来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巴金因此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从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国家、对历史、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巴金先生用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们一代人,因此他被评为“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评价的关键词是:真诚、热情、忧患、良知,这正是他光辉伟大的一生的写照。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美好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充满了友谊、爱心。而文革使人性发生的扭曲,小狗的遭遇就反映出当时社会缺乏人性,如果有人性的话,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就不会被践踏了。所以本文表面上是写自责,实质上是对人性的渴望与呼唤,是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作者单位:河北三河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习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
[摘要]本文以后人对苏轼《东栏梨花》一诗的争论为缘起,引发了对宋代诗词结构方式的深入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详细论述了事理在诗歌创作与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宋诗 事理 理解    苏轼有一首《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诗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四月到徐州任知州时写给孙宗翰的。《宋诗鉴赏辞典》认为“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
【摘 要】课改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离不开一个公正准确的学生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就要重视学业又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和评价主体方法的多样化;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评价体系 评价观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范文”就是典范的文本,即就是在同一类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如果我们举“其一”而能使学生“反三”,让学生“触”此“类”而能够“旁通”,那么,我们对“范文”的教学就达到了高效率,说明我们真正领悟了专家编辑“范文”的意图,实现了“范文”的价值。下面就《秋兴八首(其一)》的教学设计,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为《杜甫诗三首》,第一首诗为
作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按实践论的观点,任何认识都来自实践。作文的材料,也就是对“生活的认识”,也必须来自实践,因此积累素材、扩大视野成为首要任务。在有效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做到扩大视野、做到有话可说呢?  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手勤  生活的宝藏是丰厚的,从生活中截取的材料是鲜活的,是富有蓬勃的生命力的,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自觉认真的观察,同时自身又由于年龄的问题而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
语文教学向来是大家争论的问题,虽然根据以前存在的缺陷,实行了课程改革,这固然好,但为此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却也是事实。在不利因素存在的前提下,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行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重之又重的问题。  一、教什么的问题  一般来说,不管什么科目都有其相应的教材,为此,习惯性的做法是依照教材指示去讲授课文,直到上完为止,这也是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最行之有效且较普遍的做法。但假如课文太多,则不免有
黛玉是一个孤标傲世、任情任性、有着诗人灵魂的纯情少女,心幽而意雅,气高而才博。与群钗相比,宝钗有其姿而不得其幽,湘云有其俊而不得其韵,凤姐有其丽而不得其雅,探春有其香而不得其清,可卿有其媚而不得其娇,可谓“洵仙草以为前身,群芳所低首也。”她的这种风姿韵致,宛若清水芙蓉,卓立于百花丛中,蕴含着作者曹雪芹特有的审美意蕴——对性灵的尊崇。  明清时代,思想界和文坛兴起了性灵之风,性灵之人极力张扬个性,反
【摘 要】学生在学习鉴赏诗歌时,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无法体会诗歌的美妙。其实,诗歌的学习鉴赏,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定会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髓,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同时,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和水平。本文就诗歌学习鉴赏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进行简述。  【关键词】诗歌 鉴赏 方法 技巧  诗歌的鉴赏,应该是极具情味和趣味的,同学们可以听一听巴山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其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而学生课外的独立阅读和模块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无法对接,引入“生本教育”这一理念,利用前置性作业,依靠合作性学习,引领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师积极引导,有效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生本教育 独立阅读能力 前置性作业 合作性学习 点拨提升  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因此,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
阅读与表达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种能力,也是语文素养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但很长一个阶段以来,高中学生的阅读品质和表达能力都不尽如人意。如何改变这样一种语文教学现状呢?一年来,我们在高一年级开展的“语文主题读写”的实践研究表明:有序开展“以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经,以人文主题为纬”的“主题读写”实践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主题读写”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智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品位,从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