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课内讲解,而忽略了学生课外学习历史的大好时机,比如说重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生活中的历史遗迹,课外延伸的历史文献记录等等,这些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途径,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內讲授的历史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课内课外知识一体化,达到最终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目的。
搜集课外历史文献
历史资料、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历史教科书涉及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少之又少。这样如果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课堂之内,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必定会有影响。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思维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养成课外主动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的习惯,使课外课内相辅相成,以形成学生全面的、多角度的历史观念。
例如,《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中,鸦片战争是以林则徐虎门销烟开始的,所以讲鸦片战争必然会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林则徐。教材中,对林则徐的生平只是简单一提“林则徐是福建侯关人”对他的禁烟运动和指挥战争也只是个大概的描述。当然教学重点也只是让学生能够简单掌握林则徐禁烟运动的过程,但是课堂上既然涉及到了林则徐,况且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林则徐是鸦片战争的主导者。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积极搜集关于林则徐的文献资料。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林则徐,也有利于学生对鸦片战争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全面的了解。
学生搜集课外文献资料,教师可以依据课堂内容进行引导,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引导。为了激发学生搜集的热情,养成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教师要定期进行关于搜集到史料的展示交流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注历史事件纪念日
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诞辰或者忌日,国家或者人物的家乡都会安排一些活动来进行纪念。这是学生学习历史不可多得的机会,教师不能忽略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因为活动不仅仅让学生们懂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本身的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在《“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这课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教学,教师播放视频,进行情境导入。视频中刺耳的防空警报在南京街头响起,同时所有机动车辆鸣笛响应,街上的人群都静止肃立。“同学们,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情景,今天要讲的内容就是‘南京大屠杀’。”教师板书标题,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阅读初中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历史真相》,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讨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被确立为国家公祭日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最后教师安排课外作业:依据今天学到的内容,也可以自己搜集整理,组织一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课外宣传活动。
这节课,从课内开始,以课外结束,让课内课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课内学习历史知识,在课外通过实践提升历史能力,尤其是这节课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课外宣传活动,让学生从历史真实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让学生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学习,强大祖国。
寻找生活中的历史遗迹
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既生活在现实中,也生活在历史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我们相关的历史,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体验生活,这样能够改变学生“死读教材”,改变学生“困死课堂”的教学模式,让枯燥的、冗长的、繁琐的历史变成快乐的追寻之旅。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节的教学中,关于改革开放对于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就是现实,而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来说就是历史,他们理解不了短短几十年中国从怎样一个一穷二白、甚至吃不饱穿不暖的农业大国变成了工业化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这节课的内容,不同于大唐帝国的兴起,也不同于大清帝国的开始,他们毕竟离我们太遥远了,而改革开放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关于这节课,教师课堂上主要就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历届党代会的内容。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为“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的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理解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改变的历史意义。
外面的历史很精彩,课堂虽然是当前一切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但是毕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很难把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活动生动、形象、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如果教师能把课内课外教学相互结合起来,让课外活动补充课内知识,用课内知识指导课外活动,那么历史就再不是冷冰冰的、简单的、枯燥的的文字记录,而是一幅幅鲜明的、活生生的、有灵魂的生活画面,因而历史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搜集课外历史文献
历史资料、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历史教科书涉及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少之又少。这样如果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课堂之内,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必定会有影响。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思维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养成课外主动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的习惯,使课外课内相辅相成,以形成学生全面的、多角度的历史观念。
例如,《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中,鸦片战争是以林则徐虎门销烟开始的,所以讲鸦片战争必然会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林则徐。教材中,对林则徐的生平只是简单一提“林则徐是福建侯关人”对他的禁烟运动和指挥战争也只是个大概的描述。当然教学重点也只是让学生能够简单掌握林则徐禁烟运动的过程,但是课堂上既然涉及到了林则徐,况且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林则徐是鸦片战争的主导者。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积极搜集关于林则徐的文献资料。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林则徐,也有利于学生对鸦片战争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全面的了解。
学生搜集课外文献资料,教师可以依据课堂内容进行引导,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引导。为了激发学生搜集的热情,养成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教师要定期进行关于搜集到史料的展示交流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注历史事件纪念日
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诞辰或者忌日,国家或者人物的家乡都会安排一些活动来进行纪念。这是学生学习历史不可多得的机会,教师不能忽略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因为活动不仅仅让学生们懂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本身的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在《“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这课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教学,教师播放视频,进行情境导入。视频中刺耳的防空警报在南京街头响起,同时所有机动车辆鸣笛响应,街上的人群都静止肃立。“同学们,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情景,今天要讲的内容就是‘南京大屠杀’。”教师板书标题,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阅读初中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历史真相》,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讨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被确立为国家公祭日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最后教师安排课外作业:依据今天学到的内容,也可以自己搜集整理,组织一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课外宣传活动。
这节课,从课内开始,以课外结束,让课内课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课内学习历史知识,在课外通过实践提升历史能力,尤其是这节课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课外宣传活动,让学生从历史真实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让学生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学习,强大祖国。
寻找生活中的历史遗迹
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既生活在现实中,也生活在历史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我们相关的历史,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体验生活,这样能够改变学生“死读教材”,改变学生“困死课堂”的教学模式,让枯燥的、冗长的、繁琐的历史变成快乐的追寻之旅。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节的教学中,关于改革开放对于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就是现实,而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来说就是历史,他们理解不了短短几十年中国从怎样一个一穷二白、甚至吃不饱穿不暖的农业大国变成了工业化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这节课的内容,不同于大唐帝国的兴起,也不同于大清帝国的开始,他们毕竟离我们太遥远了,而改革开放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关于这节课,教师课堂上主要就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历届党代会的内容。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为“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的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理解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改变的历史意义。
外面的历史很精彩,课堂虽然是当前一切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但是毕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很难把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活动生动、形象、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如果教师能把课内课外教学相互结合起来,让课外活动补充课内知识,用课内知识指导课外活动,那么历史就再不是冷冰冰的、简单的、枯燥的的文字记录,而是一幅幅鲜明的、活生生的、有灵魂的生活画面,因而历史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