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羚羊跪拜》
王宗仁
名作简介:这本书曾荣获“冰心文学奖”。作者王宗仁,是一位上百次穿越青藏高原的军旅作家,有“昆仑之子”的荣称。多年来,作者坚持用自己的灵魂和高原交心,用饱蘸血泪之笔,书写高原的景、高原的物、高原的人,讲述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欢喜与悲哀,突出了“万物都渴望生命,万物都有情爱,人要善待万物”的主题。
全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板块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可可西里的独特风景以及高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其中,对藏羚羊故事的动情叙述,呼唤人们关注这些弱小而神奇的生灵。另一个板块则记叙了那一方土地上众多人物的生活状况,展现高原人们所具有的坚强的生命意志,以及崇高的理想和无私奉献的情怀。全书充满了高原独有的荒凉而神秘的色彩,以及作者对高原的满腔热爱。
片断摘录:这里是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兵站驻地,当然与海拔8800多米的珠峰相比,它还是低了许多。可是当这只蚂蚁堂而皇之地出现后人们还是大惊失色。生物禁区,寸草不生,连最具抗寒耐缺氧的西藏牦牛都不能久留的地方,怎么突然闯来了一只蚂蚁!
也许是我惊动了它,它中止了爬动,静卧在地。我能看得出是那种长途跋涉之后舒展的、散放式的静卧。我看到它头部的两根触角在有一下无一下地微动着,也突然有了这样的联想:生活中许多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当你得到它时你会突然觉得,其实所有的付出都是可以换来意外收获的。即使在你很迷茫的时候,也不要为你选择的目标放弃付出,这样意外的收获将随时伴随你。所以人要珍惜付出,珍惜付出比庆贺收获更重要!一只生命弱小的蚂蚁攀上了世界屋脊,谁敢相信?但是谁也不能不相信。反正蚂蚁是攀上了世界屋脊,铁定的事实。
素材延伸:
为梦想跋涉的老党员黄大发
位于贵州遵义大山深处的草王坝村是个缺水的穷村。全村就靠一口老井打水喝。这里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粗硬难咽的苞谷沙饭是当地人的主食。1958年,23岁的黄大发成为大队长,他下决心要把山那边的螺蛳河水引过来。黄大发带领村民们用铁锤和钢钎,摸索着开凿。直到1995年,黄大发带领村民奋斗了整整36年,这条总长近10公里,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悬崖的“生命渠”终于通水了,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适用主题:付出与获得,永不放弃,生命的跋涉……
片断速写:这只攀上世界屋脊的蚂蚁,这个不容小觑的渺小生命,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度书写了关于自己的传说。只要不畏梦想的高远,不拒路途的艰辛,只要相信自己生命的能量,坚持艰苦的跋涉,那么攀上生命的高峰,又何尝只是一个神话。创造奇迹,需要的也许仅是点点滴滴的付出和日复一日的刻苦努力。正如结束草王坝干旱历史的党员黄大发,“生命渠”的打通,靠的是三十余年不忘初心的砥砺前行。 即使我们渺小如蝼蚁,也要坚持生命的跋涉。即使命运把我们置于不毛的荒漠,也要像骆驼一样默默前行。这就是生命的力量,也是生命的意义。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名作简介:这本书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以阿米尔和哈桑的感情作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儿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主人公阿米尔生在喀布尔的一个富裕家庭,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则出身哈扎拉人。阿米尔和哈桑是好朋友,兩个人经常一起游戏。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哈桑则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爸爸对两个孩子都很喜爱,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阿富汗爆发战争后,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主人公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阿尔米从病重的拉辛汗嘴里得知一个惊天秘密:哈桑是自己父亲的私生子,即儿时的伙伴其实是自己的兄弟,被从恤孤院买到阿塞夫手中的哈桑的儿子是自己的侄子。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最终他历尽艰辛,救出了侄子,并将他带回了美国的家。
片段摘录: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曾不惜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执着的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许只是爸爸的专宠、兄弟的情谊、对那个一直暗恋的王子抑或公主的爱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可是当时光滚滚向前,我们是否发现曾经执着追寻的、或为此放弃了的是否都是值得的呢?为了得到,我们曾选择放弃、背叛、谎言、隐忍……可是那短暂的得到又会怎样呢,幸福和快乐只是慢慢地淹没在自责、愧疚和恐惧中!
素材延伸:《偷影子的人》被称为整个法国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儿,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某年灿烂的夏天,他在海边邂逅一位又聋又哑的女孩儿。两个人许下了日后重逢的承诺。男孩儿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终日忙碌。而他与女友的关系也总是不尽如人意,他帮助好朋友实现了当医生的梦想,然而朋友觉得还是当面包师更能带给他幸福。女友觉得和男孩儿也并不合适,离开了他。当男孩儿的母亲也去世后,男孩儿决心去寻找真正的所爱,海边的聋哑女孩儿已经成长为一个大提琴手。两个人重逢,影子重新交叠在一起。
适用主题:舍弃与得到;寻找初心;保持纯真……
片段速写:人们常常可以不顾一切,就是为了追到自己心中的“风筝”。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风筝”,可以是物品,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很纯粹的理想,或者其他一些东西。每个人的每个人生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风筝”,所以,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我们步履不停,追着自己的风筝向前奔跑,岁月也如神偷,偷走了我们的时光。当我们终于跑累了,不妨回头看看自己身后的影子,听听周遭与自我的声音。其实不管是追风筝的人也好,还是偷影子的人也罢,风筝与影子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生命沿途那些邂逅的人,那些交汇的情感,那些时光缝隙里的我们究竟是何种样子。人生,如果能够不负初心,永远怀揣着爱,那么就怎么都不会有遗憾和悔恨。
(编辑:彭宇)
王宗仁
名作简介:这本书曾荣获“冰心文学奖”。作者王宗仁,是一位上百次穿越青藏高原的军旅作家,有“昆仑之子”的荣称。多年来,作者坚持用自己的灵魂和高原交心,用饱蘸血泪之笔,书写高原的景、高原的物、高原的人,讲述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欢喜与悲哀,突出了“万物都渴望生命,万物都有情爱,人要善待万物”的主题。
全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板块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可可西里的独特风景以及高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其中,对藏羚羊故事的动情叙述,呼唤人们关注这些弱小而神奇的生灵。另一个板块则记叙了那一方土地上众多人物的生活状况,展现高原人们所具有的坚强的生命意志,以及崇高的理想和无私奉献的情怀。全书充满了高原独有的荒凉而神秘的色彩,以及作者对高原的满腔热爱。
片断摘录:这里是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兵站驻地,当然与海拔8800多米的珠峰相比,它还是低了许多。可是当这只蚂蚁堂而皇之地出现后人们还是大惊失色。生物禁区,寸草不生,连最具抗寒耐缺氧的西藏牦牛都不能久留的地方,怎么突然闯来了一只蚂蚁!
也许是我惊动了它,它中止了爬动,静卧在地。我能看得出是那种长途跋涉之后舒展的、散放式的静卧。我看到它头部的两根触角在有一下无一下地微动着,也突然有了这样的联想:生活中许多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当你得到它时你会突然觉得,其实所有的付出都是可以换来意外收获的。即使在你很迷茫的时候,也不要为你选择的目标放弃付出,这样意外的收获将随时伴随你。所以人要珍惜付出,珍惜付出比庆贺收获更重要!一只生命弱小的蚂蚁攀上了世界屋脊,谁敢相信?但是谁也不能不相信。反正蚂蚁是攀上了世界屋脊,铁定的事实。
素材延伸:
为梦想跋涉的老党员黄大发
位于贵州遵义大山深处的草王坝村是个缺水的穷村。全村就靠一口老井打水喝。这里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粗硬难咽的苞谷沙饭是当地人的主食。1958年,23岁的黄大发成为大队长,他下决心要把山那边的螺蛳河水引过来。黄大发带领村民们用铁锤和钢钎,摸索着开凿。直到1995年,黄大发带领村民奋斗了整整36年,这条总长近10公里,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悬崖的“生命渠”终于通水了,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适用主题:付出与获得,永不放弃,生命的跋涉……
片断速写:这只攀上世界屋脊的蚂蚁,这个不容小觑的渺小生命,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度书写了关于自己的传说。只要不畏梦想的高远,不拒路途的艰辛,只要相信自己生命的能量,坚持艰苦的跋涉,那么攀上生命的高峰,又何尝只是一个神话。创造奇迹,需要的也许仅是点点滴滴的付出和日复一日的刻苦努力。正如结束草王坝干旱历史的党员黄大发,“生命渠”的打通,靠的是三十余年不忘初心的砥砺前行。 即使我们渺小如蝼蚁,也要坚持生命的跋涉。即使命运把我们置于不毛的荒漠,也要像骆驼一样默默前行。这就是生命的力量,也是生命的意义。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名作简介:这本书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以阿米尔和哈桑的感情作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儿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主人公阿米尔生在喀布尔的一个富裕家庭,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则出身哈扎拉人。阿米尔和哈桑是好朋友,兩个人经常一起游戏。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哈桑则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爸爸对两个孩子都很喜爱,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阿富汗爆发战争后,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主人公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阿尔米从病重的拉辛汗嘴里得知一个惊天秘密:哈桑是自己父亲的私生子,即儿时的伙伴其实是自己的兄弟,被从恤孤院买到阿塞夫手中的哈桑的儿子是自己的侄子。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最终他历尽艰辛,救出了侄子,并将他带回了美国的家。
片段摘录: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曾不惜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执着的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许只是爸爸的专宠、兄弟的情谊、对那个一直暗恋的王子抑或公主的爱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可是当时光滚滚向前,我们是否发现曾经执着追寻的、或为此放弃了的是否都是值得的呢?为了得到,我们曾选择放弃、背叛、谎言、隐忍……可是那短暂的得到又会怎样呢,幸福和快乐只是慢慢地淹没在自责、愧疚和恐惧中!
素材延伸:《偷影子的人》被称为整个法国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儿,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某年灿烂的夏天,他在海边邂逅一位又聋又哑的女孩儿。两个人许下了日后重逢的承诺。男孩儿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终日忙碌。而他与女友的关系也总是不尽如人意,他帮助好朋友实现了当医生的梦想,然而朋友觉得还是当面包师更能带给他幸福。女友觉得和男孩儿也并不合适,离开了他。当男孩儿的母亲也去世后,男孩儿决心去寻找真正的所爱,海边的聋哑女孩儿已经成长为一个大提琴手。两个人重逢,影子重新交叠在一起。
适用主题:舍弃与得到;寻找初心;保持纯真……
片段速写:人们常常可以不顾一切,就是为了追到自己心中的“风筝”。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风筝”,可以是物品,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很纯粹的理想,或者其他一些东西。每个人的每个人生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风筝”,所以,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我们步履不停,追着自己的风筝向前奔跑,岁月也如神偷,偷走了我们的时光。当我们终于跑累了,不妨回头看看自己身后的影子,听听周遭与自我的声音。其实不管是追风筝的人也好,还是偷影子的人也罢,风筝与影子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生命沿途那些邂逅的人,那些交汇的情感,那些时光缝隙里的我们究竟是何种样子。人生,如果能够不负初心,永远怀揣着爱,那么就怎么都不会有遗憾和悔恨。
(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