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课外识字巩固的指导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scotscots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学生识字,要对所学的字进行多次反复读写练习,才能牢固掌握。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学龄小、思维和概括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另外,汉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要让学生把意义不同的字区分清楚,使用正确,写得正确,不经过多次反复和课外识字巩固的指导是不行的。每堂语文课只有40分钟,儿童的集中精力20分钟左右,要利用有效的时间完成识字和巩固是一件很难的事。这就得做到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就得利用课外时间对学过的字进行巩固,课外识字巩固的指导就显得必要。根据自己从教已有35个春秋的经验,浅谈自己对学生课外识字巩固的指导。
  一、重见已学生字
  即在新课文里和练习里多次出现学过的生字,达到识字巩固的目的。如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定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语文》一年级上期识字一《观察人体识字》中,ren人的学习后,在本册识字二的3课《我读对联识汉字》中,“春回大地百花香,吉到人间万事新”。又重见ren人字。进行重见,对所学“人”字进行识字巩固,指导学生在上学或回家的路上见到”老人、小人、男人、女人”等时重见ren人字,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重见已学生字的巩固习惯。
  二、复习已学生字
  复习教过的课文,检查儿童是否已掌握学过的字。除老师在课内复习之外,也可以教育学生在校外或课外进行复习已学生字。如S版《语文》一年级上期,课文《轻轻地》一文中,要求学生会写4个字“工、才、门、正、回”。除抽学生默写和听写进行检查外,可由老师带领学生认识教师的门,校的围墙的大门等。回到家中,对家里的小门、大门进行识字的指导。多次复习已学生字,进而达到识字巩固。
  三、运用学过的字
  运用学过的字,即阅读课外读本,多跟儿童学过的字接触。根据课文内容与儿童实际设计一些练习和课外活动,让儿童多次见面,求得巩固。儿童从认识到使用是一个发展过程。从心理学上来讲,也就是形成各个字词的分、化、相,建立常用字词的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如S版《语文》的《看书》一课,要求学生会写“又、手、书、本”4个字中“书”字,可以组成“看书”一词。运用“看书”一词,叫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看书”一词的原句:“爸爸在看书,妈妈在看书,我也在看书。”。又组织同学到图书室去看书,要求同学用“看书”一词说一句话。同学说写出“老师在图书室看书、男同学在图书室看书、女同学也在图书室看书”的句子。其次,利用课本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识字做巩固的指导。
  四、加强形式多样的课外指导
  课外练习指导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组织同学多开展以围绕识字巩固为中心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练习,才能使儿童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写的练习指导
  儿童开始识字时,必须采取书空练习指导,使他们初步掌握字形。书空练习或指着笔画,儿童读写或进一步让儿童独立读写和默写。通过反复书空练习,初步掌握字形后,就可以用领写、听写、默写等方式,指导儿童练习写字。如在野外叫学生以大地为纸,手指或木棒为笔练习写已学过的生字。这样,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来巩固已学过的字。
  2、读的练习指导
  用生字卡进行练习读,用拼音卡读出汉字,用汉字读出拼音,还可以将课文中的会写字编成顺口溜进行读的练习。如S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与江南》一文中,要求学生会写“田、东、西、北”,领会各字的含义。其中“东、西、北”是方位,课文中出现反义词:“东——西、南——北”。组织学生在有太阳的天气的早晨去野外观察,给学生讲明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认识自然现象。再教学生看地图,面对地图,左西右东,从而深化知识点,巩固已学过的字。从文本到生活进行读的练习指导,学生学得轻松,又有兴趣。
  3、用的练习指导
  儿童运用学过的字,往往结合着学生读和写综合进行,有造句、填空、换词、换偏旁等。如“他”学换成“女”旁变成“她”;联句、扩大造句等。注意句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思想性。注意新句和原句中词的用法的一致性进行指导。如S版《语文》一年级上期课文《共同的家》中,“蓝天是白云的家”,要求同学仿写出一句“水田是稻子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等句子,练习运用指导以达到课内外识字巩固的目的。
  课外识字巩固练习是课内识字巩固练习的延续,是将文本与生活实际、大自然的结合。在学生课文识字巩固指导同时,还必须有老师的耐心与恒心,学生的勇气与恒心的互相配合。同学之间的配合,同学的主体性与自觉性的配合。这样,识字巩固率就会提高,学生会感到学中有玩、玩中有学,老师也会教得轻松而愉快。
  (作者电话:15183763015)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要能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新课程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是当前课改向教师们提出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给合我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我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思考,以求与同
端午节到了,这是小龙盼望的节日。这一天,姑姑会回来陪爷爷奶奶和小龙一起过节,还会给他们“送节”呢!  姑姑的竹篮沉甸甸的,上边盖着一块干净的蓝花布,里面装满了“送节”的礼物。  小龙掀开蓝花布——哇,竹篮里有新鲜的鱼肉、香醇的黄酒、染红的熟鸡蛋,还有小巧别致的粽子!小龙最喜欢染红的熟鸡蛋了,姑姑会提前给他织一个小小的红丝网袋,把鸡蛋装进去,一个网袋里只能装进一枚红鸡蛋。  一大清早,小龙把红鸡蛋挂
近几年动词是高考中的热门,而动词的时态与语态也是常考的范围。俗话说:“哪里痒,挠哪里”。因此对于时间宝贵的高三学生来讲,针对性复习尤其重要。下面针对高三语法复习阶段再设计被动语态教学。  被动语态是动词语态的一种形式,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在考题当中以三种形式出现:1、选择题;2、改错题;3、科技文阅读理解中。  一、针对选择题,出题人的切入点会涉及两大块:A、各种时态下的被动语态;B、主动形式
高职学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导致他们在踏进校门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从教20余年,对高职班的班主任工作,做出了一些探究和努力,现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用爱心关爱每一个学生  班主任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爱护学生。针对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外部环境的特殊性,我在第一堂班会课就对学生强调:安全第一;健康第二;学习第三。  让学生体会到:
自家网成立以来,一直都有川渝黔滇宗亲的身影,算起来有六七个年头,但西南寻宗之旅,一直未能成行。这次趁送家人到成都夏令营之际,特约子明本家一起,开始了久想成行的西南寻宗之旅。其间一点一滴、各人各景,都难以一一道来,只能随心发挥。  成都汪杰——救灾先锋 家族砥柱  泸州汪氏的活动,一直以来,印象深刻。象每次的清明会都盛况空前,湖南卫视的汪涵也主持过。很早都组建了助学等公益基金,2004年也进行了续谱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明确地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到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将读与写的实质揭示得非常清楚,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语文课标》中也提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读写结合作为语文教学策略,指导语文教学全过程。”这里所说的读写结
各位嘉宾、各位宗亲:早上好!  我受威信县汪氏宗亲联谊会筹备组的委托,就下面三个方面的认识与大家交谈,不当或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宗亲批评指正,并提出您宝贵的意见、建议。  一、汪氏——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人们常说:本固根粗,源远流长。追溯历史,自轩辕黄帝至得姓始祖颖川侯知,我们是黄帝之后裔,我汪氏属百家大姓之一,枝繁叶茂,人丁浩繁,早已遍布全国大江南北东西和海外,至今大约有五百多
在我国,估算引入数学教材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便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标准》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学段中分别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 刘华)国家主席习近平1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   习近平欢迎阿祖莱总干事首次访华。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相联。人类文明是多元并存的。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我们一方面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提高文明素质,一方面秉持“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传统理念,主张各国文化相互尊重,交流互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